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以及充电装置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28772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1 0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以及充电装置和车辆,散热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形成有冷却室且内周限定出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用于容纳所述充电连接件;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分布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由此,通过设置冷却室和第一散热片,可以有效降低充电连接件的温度,可以避免出现接线端子过热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以及充电装置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充电装置和具有该充电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由于能源和环境等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爆发性成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也不断攀升。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巨大优势,但是电动车充电时间周期长,却是长久以来的诟病。现阶段利用增大充电功率来缩短充电时间的方式被普遍采用。与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电流过大,充电插座处的接线端子发热严重,导致出现充电端子烧毁或充电问题故障,这样整车无法正常充电,而且充电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还有,虽然目前一些厂商也在积极采用降低接线端子处的温度的一些方式,例如,在充电线束处布置冷却装置,但是冷却效果不理想,而且布置起来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该散热器能够有效降低充电连接件的接线端子的温度。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充电装置。本技术进一步地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根据本技术的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形成有冷却室且内周限定出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用于容纳所述充电连接件;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分布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根据本技术的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通过设置冷却室和第一散热片,可以有效降低充电连接件的温度,可以避免出现接线端子过热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体的底部形成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间隔开设置。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室为环形且形成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出液口设置有压力阀,且在所述冷却室内压力达到预定值所述压力阀打开。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主体的轴向延伸且在所述主体的周向上分布。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充电装置,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板体和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设置在所述板体上;所述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板体上,所述冷却室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充电连接件,所述充电连接件容纳在所述容纳孔上。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多个第二散热片,每个所述第二散热片内形成有所述冷却流道,所述板体上形成有共用进口和共用出口,多个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冷却流道共用一个所述共用进口和一个所述共用出口。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室的两端设置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至少与一个所述冷却流道相连且所述出液口至少与一个所述冷却流道相连。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所述的充电装置;冷却系统,所述冷却流道、所述冷却室和所述冷却系统连通。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泵体、换热器、储液罐,所述泵体、所述换热器、所述储液罐、所述散热主体的冷却流道和所述冷却室之间形成循环回路。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车辆还包括:插接检测件和电控模块,所述插接检测件用于检测插入所述充电连接件内的充电枪插接状态,所述电控模块与所述插接检测件电连接且在接收到充电枪插接完成信号后控制所述泵体工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连接件和散热器的示意图;图2-图4是根据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示意图;图5-图8是根据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散热器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插座与充电枪对接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充电装置100;散热器10;主体1;进液口1a;出液口1b;冷却室2;容纳孔3;第一散热片4;端子护套5;隔板6;散热主体20;板体201;共用进口202;共用出口203;第二散热片204;充电连接件30;接线端子31;冷却系统200;泵体210;换热器220;储液罐230;过滤器240;插接检测件300;电控模块400;配电模块500;充电桩600;充电枪6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一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装置100,该充电装置100可以用于为动力电池充电。如图9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的充电装置100可以包括:散热主体20、散热器10和充电连接件30,其中,散热主体20可以包括:板体201和冷却流道,冷却流道设置在板体201上。充电连接件30容纳在容纳孔3上,也可以理解为,充电连接件30可以安装在散热器10上。散热器10可以安装在散热主体20上,也就是说,散热器10部件可以起到为充电连接件30散热的效果,还可以起到安装固定充电连接件30的作用。充电连接件30可以为充电插座。下面先描述一下散热器10。如图1-图8所示,散热器10可以包括主体1和多个第一散热片4,主体1内形成有冷却室2,而且主体1的内周限定出容纳孔3,容纳孔3用于容纳充电连接件30。也就是说,充电连接件30可以安装在容纳孔3内,容纳孔3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充电连接件30的安装可靠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主体1和充电连接件30充分接触,从而可以有利于冷却室2与充电连接件30充分换热。其中,充电连接件30内设置有多个接线端子31,接线端子31为两个,接线端子31可以包括传输电流的正极接线端子和负极接线端子。此接线端子31适用于直流充电口。同理交流充电口充电接线端子也是成对出现,可能为多个,原理同上,依旧可以实施应用。如此,冷却室2可以有效降低接线端子31的温度,可以避免接线端子31出现过热的问题,从而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冷却室内可以充满有冷却介质,冷却介质可以为冷却液。如图1-图8所示,多个第一散热片4分布在主体1的外周上。第一散热片4可以与冷却室2共同作用,从而可以更好地带走充电连接件30的温度,可以有效降低接线端子31的温度。当然,散热器10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如图2-图4所示,散热器10还可以包括:多个端子护套5,多个端子护套5固定在主体1上,而且端子护套5位于容纳孔3内,这样可以便于端子护套5与接线端子31对应。端子护套5的数量可以与多个接线端子31的数量对应,端子护套5可以套设在对应的接线端子31上。还有,接线端子31也可以通过端子护套5向主体1传递热量,从而可以使得冷却室2和第一散热片4更好地降低接线端子31的温度,而且端子护套5至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接线端子31。由此,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散热器10,通过设置冷却室2和第一散热片4,可以有效降低接线端子31的温度,可以避免出现接线端子31过热的问题,可以保证车辆的充电安全性。可选地,如图3所示,主体1可以包括后壁11,端子护套5从后壁11沿轴向向前延伸,后壁11上形成有端子孔12。当给车辆充电时,接线端子31可以插入到端子孔12内,从而可以便于接线端子31与端子护套5配合。结合图5-图7所示,主体1的底部形成有进液口1a和出液口1b,进液口1a和出液口1b间隔开设置。由此,进液口1a和出液口1b设置合理,进液和出液方便,可以使得主体1结构简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形成有冷却室且内周限定出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用于容纳所述充电连接件;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分布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内形成有冷却室且内周限定出容纳孔,所述容纳孔用于容纳所述充电连接件;多个第一散热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分布在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底部形成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间隔开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室为环形且形成有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设置有压力阀,且在所述冷却室内压力达到预定值所述压力阀打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连接件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主体的轴向延伸且在所述主体的周向上分布。6.一种车辆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包括:板体和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设置在所述板体上;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固定在所述板体上,所述冷却室与所述冷却流道连通;充电连接件,所述充电连接件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兴国王洪军苗苗王城陈斌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