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8721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31 0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包括动模和静模;所述动模包括顶针、模体、顶板、导杆和第一弹簧;所述顶针连接于顶板,所述顶板滑动连接于固定在模体的导杆,所述第一弹簧穿入导杆两端分别与所述模体和顶板相抵;静模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凹部;动模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型芯,动模和静模合模后所述凹部和型芯构成产品型腔;其中,所述动模上设置有支脚型芯和脚孔,所述支脚型芯位于脚孔中心,所述脚孔边沿设置凸环,脚孔与产品型腔连通,本模具可以减少出现外壳部分的凹痕,提高产品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外壳常常有上壳体和下壳体组成,其中上壳体和下壳体盒盖形成电子产品的外壳,内部可安放电路板及其电子元器件;然而这些上壳体或者下壳体内常常设有支脚,比如,支脚设置于下壳体内部,在该下壳体与上壳体盒盖的时候,支脚与上壳体相抵,这些支脚端部常常设置有孔,可以通过螺钉依次拧入上壳体和支脚端部的孔实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安装固定。然而,在注塑附带有支脚的下壳体时候,下壳体产品冷却后,支脚根部对应的下壳体外壁地方常常出现凹痕,这严重影响产品的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包括动模和静模;所述动模包括顶针、模体、顶板、导杆和第一弹簧;所述顶针连接于顶板,所述顶板滑动连接于固定在模体的导杆,所述第一弹簧穿入导杆两端分别与所述模体和顶板相抵;静模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凹部;动模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型芯,动模和静模合模后所述凹部和型芯构成产品型腔;其中,所述动模上设置有支脚型芯和脚孔,所述支脚型芯位于脚孔中心,所述脚孔边沿设置凸环,脚孔与产品型腔连通;以上,所述脚孔位于产品型腔所需要注塑支脚的位置。动模和静模合,静模的凹部和动模的型芯构成产品型腔,又由于脚孔与产品型腔连通,在注塑的时候,塑料填充型腔和脚孔,支脚型芯填充于脚孔中心,以形成用来拧入螺钉的孔;冷却后产品的支脚深深插在动模的脚孔,开模时候,动模远离静模,产品跟着动模移动到预设的落模地点,顶针将产品顶出即可,根据产品的形状(带长长的支脚),将用于形成支脚的脚孔设置于动模,成型后通过动模将产品带到指定的地方然后落模(在该地方下放置用来盛装产品的容器),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指定的地方(动模滑动的位移长度),有利于将成品统一盛装后运出来。另外,由于脚孔边沿设置凸环,该凸环在整个型腔内可以起到填充脚孔周围空间的作用,其结果是,在产品形成后,支脚和下壳体内壁连接的地方出现一个和该凸环高度一致的凹坑;该凹坑对应的下壳体的另外一个平面(外面)就不会出现凹痕,也避免了其影响下壳体的外壳;因为,根据分析,下壳体内壁支脚对应的外壳部分之所以会出现凹痕,是因为注塑厚度差异过大(支脚根部外径和外壳体厚度的差异)使支脚根部处的冷却和外壳的冷却不均匀所致;下壳体内壁由于和支脚根部接壤,该处地方由于得到大量的孔脚的塑料的填充或者受到孔脚内塑料的影响而冷却的慢,而下壳体其他地方冷却的快,于脚孔边沿设置凸环可以填充脚孔周围的部分下壳壁的厚度,即减少该处的厚度以平衡脚孔内塑料的影响,可以减少下壳体壁的冷却时间和支脚处下壳体壁的冷却时间的差异,从而减少出现外壳部分的凹痕,提高产品合格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针包括末端设置有孔的连接体、第二弹簧及其顶部;所述顶部插入孔,顶部底部连接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二弹簧的另一端连接于孔底部;所述连接体底端连接于顶板。顶针在顶出产品的时候,顶部(连通于型腔)先触碰产品,受到产品相反的力,顶部克服第二弹簧力收缩从而起到缓冲的效果,然后随着顶针的推动再将产品顶出,刚注塑成型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温度,还没有完全冷却,其硬度有限,顶部在顶针顶出的时候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模和静模截面均为正方形,所述导杆为四根,四根导杆分别分布于所述模体四个角。方形的部件比圆形的部件加工成本更低,且装夹更方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部为橡胶材质。缓冲效果好。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环高度为0.5mm。鉴于电子产品的一般壁厚:2~3mm,将凸环高度设置为0.5mm,得到的产品支脚根部深度为0.5mm最为合适,经实践观察,支脚处外壁出现凹痕可以大大减少,而且也不至于影响该处(支脚和外壳体内壁连接的地方)的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的静模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的动模示意图;图4为图3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图1所示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的一个顶针示意图;图6为由图1所示的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注塑成型后的电子产品外壳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说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6所示,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包括动模20和静模10;所述动模20包括顶针24、模体207、顶板21、导杆23和第一弹簧22;所述顶针24连接于顶板21,所述顶板21滑动连接于固定在模体207的导杆23,所述第一弹簧22穿入导杆23两端分别与所述模体207和顶板21相抵;静模10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凹部101;动模20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型芯,动模20和静模10合模后所述凹部101和型芯构成产品型腔;其中,所述动模20上设置有支脚型芯202和脚孔204,所述支脚型芯202位于脚孔204中心,所述脚孔204边沿设置凸环203,脚孔204与产品型腔连通。以上,所述动模20和静模10截面均为正方形,所述导杆23为四根,四根导杆23分别分布于所述模体207四个角。所述顶部2044为橡胶材质。所述凸环203高度为0.5mm。动模20和静模10合,静模的凹部101和动模的型芯201构成产品型腔,又由于脚孔204与产品型腔连通,在注塑的时候,塑料填充型腔和脚孔204,支脚型芯202填充于脚孔204中心,以形成用来拧入螺钉的孔;冷却后产品的支脚666深深插在动模20的脚孔204,开模时候,动模20远离静模10,产品跟着动模20移动到预设的落模地点,顶针24将产品顶出即可。根据产品的形状(带长长的支脚666),将用于形成支脚666的脚孔设置于动模20,成型后通过动模20将产品带到指定的地方然后落模(在该地方下放置用来盛装产品的容器),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指定的地方(动模滑动的位移长度),有利于将成品统一盛装后运出来。另外,由于脚孔204边沿设置凸环203,该凸环203在整个型腔内可以起到填充脚孔204周围空间的作用,其结果是,在产品形成后,支脚666和下壳体567内壁连接的地方出现一个和该凸环高度一致的凹坑667;该凹坑667对应的下壳体的另外一个平面(外面)就不会出现凹痕,也避免了其影响下壳体的外壳;因为,根据分析,下壳体内壁支脚666对应的外壳部分之所以会出现凹痕,是因为注塑厚度差异过大(支脚根部外径和外壳体厚度的差异)使支脚根部处的冷却和外壳的冷却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20)和静模(10);所述动模(20)包括顶针(24)、模体(207)、顶板(21)、导杆(23)和第一弹簧(22);所述顶针(24)连接于顶板(21),所述顶板(21)滑动连接于固定在模体(207)的导杆(23),所述第一弹簧(22)穿入导杆(23),第一弹簧(22)两端分别与所述模体(207)和顶板(21)相抵;静模(10)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凹部(101);动模(20)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型芯(201),动模(20)和静模(10)合模后所述凹部(101)和型芯构成产品型腔;其中,所述动模(20)上设置有支脚型芯(202)和脚孔(204),所述支脚型芯(202)位于脚孔(204)中心,所述脚孔(204)边沿设置凸环(203),脚孔(204)与产品型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注塑电子产品外壳的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20)和静模(10);所述动模(20)包括顶针(24)、模体(207)、顶板(21)、导杆(23)和第一弹簧(22);所述顶针(24)连接于顶板(21),所述顶板(21)滑动连接于固定在模体(207)的导杆(23),所述第一弹簧(22)穿入导杆(23),第一弹簧(22)两端分别与所述模体(207)和顶板(21)相抵;静模(10)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凹部(101);动模(20)设置有产品型腔的型芯(201),动模(20)和静模(10)合模后所述凹部(101)和型芯构成产品型腔;其中,所述动模(20)上设置有支脚型芯(202)和脚孔(204),所述支脚型芯(202)位于脚孔(204)中心,所述脚孔(204)边沿设置凸环(203),脚孔(204)与产品型腔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俊京曾卓袁传平沈辉叶添文郑颈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国鼎模具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