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267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1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所述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至少包括隔磁双面胶带、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以及磁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所述磁芯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且所述磁芯位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其主体部分总厚度在0.2mm~1.5mm范围内,拓展了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在狭小空间下的使用性,缩小了无线充电器的体积,具有便携式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
本技术涉及无线充电
,特别是涉及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电子设备和智能终端在功能上不停的推陈出新,无线充电的功能在电子设备上应用越来越多。三星在早几年前就将无线充电的技术应用到了手机上面。2017年,苹果公司接连推出的几款IPhone手机都携带有无线充电功能,致使无线充电技术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三种:PowerMattersAlliance(PMA)标准、Qi标准、AllianceforWirelessPower(A4WP)标准。Qi标准是全球首个推动无线充电技术的标准化组织——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PowerConsortium,简称WPC)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标准的无线充电器充电,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从安全性和可应用性来讲,Qi标准是目前所有无线充电技术最为成熟的。大部分电子设备现在的充电基本都是采用常规的分体式充电器充电,充电规格和接头定义的不同,不同设备配合使用时往往会有一大堆数据连接线和电源线交叉缠绕在一起,分离起来十分繁琐,而使用无线充电既不会有线缆的杂乱无章,也可以实现设备的随拿随走,非常便利。但目前市面上的无线充电器的体积相对来说都比较厚重,携带很不方便。究其原因主要是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组件厚度太厚,故急需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在不影响原有性能的条件下,减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厚度,制作一种方便携带,可嵌入性和适用性更广阔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目前市场上所用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主体部分厚度最薄为2.2mm,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无线充电效率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将厚度降低到1.5mm以下。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无线充电发射端的组件厚度太厚,不便于携带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所述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至少包括隔磁双面胶带、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以及磁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所述磁芯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且所述磁芯位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心。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隔磁双面胶带包括隔磁层和贴合在所述隔磁层两面的压敏胶。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隔磁层的材料包括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铁基非晶软磁材料、软磁铁氧体材料、复数磁导率介于400~800之间的吸波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厚度介于0.1mm~0.3mm之间。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包括符合Qi要求的标准线圈、非Qi要求的线圈中的一种。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非Qi要求的线圈包括多股利兹线绕线线圈、细铜线绕线线圈、扁平铜线绕线线圈、厚铜FPC线圈中的一种,所述非Qi要求的线圈的厚度介于0.1mm~1.2mm之间。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磁芯的材料包括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铁基非晶软磁材料、软磁铁氧体材料、吸波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磁芯的厚度介于0.1mm~1.2mm之间。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外径超出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外径1mm~5mm,所述磁芯的外径小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内径。作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一种优化的结构,所述磁芯的厚度不超过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的厚度。如上所述,本技术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与现有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相比,组件的主体部分常规厚度从2.2mm可以降低到1.5mm以下,最薄可以做到0.2mm。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厚度的降低可以大大增加无线充电的应用范围,也更适应现有电子设备携带方便,灵活轻巧的使用特点。附图说明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俯视图。图2显示为本技术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侧视图。图3显示为本技术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与常规组件分别搭配无线充电传输电路的无线充电传输效率对比图。元件标号说明1隔磁双面胶带2无线充电发射线圈3磁芯4连接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所述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至少包括隔磁双面胶带1、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以及磁芯3。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1的表面;所述磁芯3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1的表面,且所述磁芯3位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中心。本技术提供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的厚度超薄,大概在0.2mm~1.5mm范围内,具有轻薄、携带方便等特点,进而提高自身的可嵌入型和适用性,满足现有市场需求。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隔磁双面胶带1实际上是位于整个发射端组件的底部,用于屏蔽磁场和位置固定,即隔绝磁力线和固定整个组件。作为示例,所述隔磁双面胶带1包括隔磁层和贴合在所述隔磁层两面的压敏胶,其中,所述隔磁层起到隔绝磁力线的作用,所述压敏胶则起到粘附固定的作用。实际上,所述隔磁双面胶带1的其中一面用于粘附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和磁芯3,另一面则粘附在其他设备上。作为示例,所述隔磁层的材料包括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铁基非晶软磁材料、软磁铁氧体材料、复数磁导率介于400~800之间的吸波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作为示例,所述隔磁双面胶带1的厚度介于0.1mm~0.3mm之间,例如,可以是0.1mm、0.15mm、0.2mm、0.25mm、0.3mm等等。再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用于无线充电能量传输,通过连接线4与外部无线充电电路连接。作为示例,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2包括符合Qi要求的标准线圈、非Qi要求的线圈中的一种。其中,所述非Qi要求的线圈可包括多股利兹线绕线线圈、细铜线绕线线圈、扁平铜线绕线线圈、厚铜FPC线圈中的一种,所述非Qi要求的线圈的厚度介于0.1mm~1.2mm之间。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至少包括隔磁双面胶带、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以及磁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所述磁芯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且所述磁芯位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至少包括隔磁双面胶带、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以及磁芯;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所述磁芯粘附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表面,且所述磁芯位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中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包括隔磁层和贴合在所述隔磁层两面的压敏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层的材料包括铁基纳米晶软磁材料、铁基非晶软磁材料、软磁铁氧体材料、复数磁导率介于400~800之间的吸波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磁双面胶带的厚度介于0.1mm~0.3mm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无线充电发射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包括符合Qi要求的标准线圈、非Q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涛林阳方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蓝沛无线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