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绝缘电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71774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8: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层绝缘电线,所述电线主要由导体、以及由内而外包覆在导体上的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组成,所述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之间设置有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所述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由包带层束缚在内绝缘层上,所述外绝缘层包覆在包带层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影响绝缘层其它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在内、外绝缘层之间以包带层单独填充氢氧化镁粉末的方式,极大的提高双层绝缘电线中阻燃剂含量,从而大幅的有效提升双层绝缘电线的阻燃性能,使其绝缘、阻燃性能优异,有利于实现安全、可靠地用电,其结构简单、成型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绝缘电线
本技术涉及电线,具体是一种双层绝缘电线。
技术介绍
双层绝缘电线因其具有较好的韧度和抗磨性能,在装修工程的电路布置作业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双层绝缘电线除了要求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目前,双层绝缘电线的阻燃性能主要是通过在绝缘材料中添加阻燃剂的方式实现的。然而,在绝缘材料中添加阻燃剂需要兼顾绝缘材料的其它技术指标特性,即基于绝缘材料配方的缘故,绝缘材料中的阻燃剂是不能添加太多的,这使得双层绝缘电线的绝缘、阻燃性能无法实现有效的提升,甚至个别双层绝缘电线几乎是不具备阻燃性能的,导致现有双层绝缘电线的阻燃性能不佳,不利于安全用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双层绝缘电线的特殊性和其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阻燃性能优异的双层绝缘电线。本技术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绝缘电线,所述电线主要由导体、以及由内而外包覆在导体上的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组成,所述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之间设置有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所述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由包带层束缚在内绝缘层上,所述外绝缘层包覆在包带层上。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内绝缘层的外周沿着轴向方向分布有多条凸脊,相邻凸脊之间具有内凹的沟槽,所述内绝缘层的截面形状呈齿轮状,所述内绝缘层外周的沟槽通过包带层填充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进一步的,所述内绝缘层外周的所有凸脊在周向上等距分布。进一步的,所述内绝缘层外周的所有凸脊在电线的径向上等高。进一步的,所述内绝缘层外周的凸脊轮廓为弧线状,凸脊的截面形状呈半圆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包带层的内表面贴附在所述内绝缘层外周凸脊的顶部。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导体为杂质含量≤0.0065%、含氧量≤0.04%的高纯度无氧铜丝。进一步的,所述导体为单丝结构或绞合股线结构。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分别为辐照型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层。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包带层为绕包的无纺布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1.本技术在不影响绝缘层其它特性的前提下,通过在内、外绝缘层之间以包带层单独填充氢氧化镁粉末的方式,极大的提高双层绝缘电线中阻燃剂含量,当本技术在燃烧时,内绝缘层外周填充的氢氧化镁粉末Mg(OH)2和氧气O2发生反应,产生三氧化二镁Mg2O3和水分子H2O,产生的水能降低空气温度,并迅速形成蒸汽而阻止火焰的燃烧,起到高阻燃性能,可见,本技术大幅的有效提升双层绝缘电线的阻燃性能,使其绝缘、阻燃性能优异,有利于实现安全、可靠地用电,其结构简单、成型方便、实用性强;2.本技术的内绝缘层结构既能确保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集中、稳定的附着,又能避免对电线整体直径的增大,使包含有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的电线能够有效地满足家庭装修所用电线的技术规格要求,进一步增强了其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内绝缘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代号含义:1—导体;2—内绝缘层;3—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4—包带层;5—外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涉及电线,具体是一种双层绝缘电线。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清楚、详细的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说明书附图-即图1和图2对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进行详细、清楚地说明,其它实施例虽未单独绘制附图,但其主体结构仍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实施例1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主要由导体1、以及由内而外依次包覆在导体1上的内绝缘层2、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包带层4和外绝缘层5组成。具体的,导体1是以杂质含量≤0.0065%、含氧量≤0.04%的高纯度无氧铜丝绞合为股线结构,例如第2类铜导体或第5类软铜导体。内绝缘层2为辐照型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其沿着导体1的轴向挤出包覆在导体1上。内绝缘层2的外周沿着电线(或导体1)的轴向方向分布有多条凸脊21,这些凸脊21在周向上等距均匀分布,且要求内绝缘层2外周的所有凸脊21在电线的径向上等高成型,即所有凸脊21的外周顶点基本处在同一圆周上。前述内绝缘层2外周的每一凸脊21的轮廓为弧线状,凸脊21的截面形状呈半圆结构;前述内绝缘层2上的相邻凸脊21之间形成内凹的、敞口状的沟槽22,内绝缘层2外周的沟槽22用作填充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整个内绝缘层2的截面形状呈齿轮状(或花瓣状)。为了确保所成型电线的直径符合标准规定,可以考虑将上述内绝缘层2的整体厚度不作变化,按标准厚度成型即可。氢氧化镁粉末以涂抹方式填充在上述内绝缘层2外周的沟槽22内,并由绕包在内绝缘层2外周的、无纺布结构的包带层4束缚固定,束缚氢氧化镁粉末的包带层4的内表面基本贴附在上述内绝缘层2外周凸脊21的顶部表面,以确保对所成型电线的直径不受太大影响,通过包带层4束缚在内绝缘层2上的沟槽内的氢氧化镁粉末在内绝缘层2上形成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外绝缘层5为辐照型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其沿着导体1的轴向挤出包覆在导体1外的包带层4上,从而使内绝缘层2和外绝缘层5之间形成阻燃性能优异的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实施例2本技术主要由导体、以及由内而外依次包覆在导体上的内绝缘层、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包带层和外绝缘层组成。具体的,导体是以杂质含量≤0.0065%、含氧量≤0.04%的高纯度无氧铜丝的单丝结构,例如第1类铜导体。内绝缘层为辐照型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其沿着导体的轴向挤出包覆在导体上。内绝缘层的外周沿着电线(或导体)的轴向方向分布有多条凸脊,这些凸脊在周向上等距均匀分布,且要求内绝缘层外周的所有凸脊在电线的径向上等高成型,即所有凸脊的外周顶点基本处在同一圆周上。前述内绝缘层外周的每一凸脊的轮廓为弧线状,凸脊的截面形状呈半圆结构;前述内绝缘层上的相邻凸脊之间形成内凹的、敞口状的沟槽,内绝缘层外周的沟槽用作填充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整个内绝缘层的截面形状呈齿轮状(或花瓣状)。为了确保所成型电线的直径符合标准规定,可以考虑将上述内绝缘层的整体厚度不作变化,按标准厚度成型即可。氢氧化镁粉末以涂抹方式填充在上述内绝缘层外周的沟槽内,并由绕包在内绝缘层外周的、无纺布结构的包带层束缚固定,束缚氢氧化镁粉末的包带层的内表面基本贴附在上述内绝缘层外周凸脊的顶部表面,以确保对所成型电线的直径不受太大影响,通过包带层束缚在内绝缘层上的沟槽内的氢氧化镁粉末在内绝缘层上形成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外绝缘层为辐照型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其沿着导体的轴向挤出包覆在导体外的包带层上,从而使内绝缘层和外绝缘层之间形成阻燃性能优异的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实施例3本技术主要由导体、以及由内而外依次包覆在导体上的内绝缘层、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包带层和外绝缘层组成。具体的,导体是以杂质含量≤0.0065%、含氧量≤0.04%的高纯度无氧铜丝的单丝结构,例如第1类铜导体。内绝缘层为辐照型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层,其沿着导体的轴向挤出包覆在导体上。内绝缘层的外周沿着电线(或导体)的轴向方向分布有多条凸脊,这些凸脊在周向上等距均匀分布,且要求内绝缘层外周的所有凸脊在电线的径向上等高成型,即所有凸脊的外周顶点基本处在同一圆周上。前述内绝缘层外周的每一凸脊的轮廓为n型线状,凸脊的截面形状呈矩形结构;前述内绝缘层上的相邻凸脊之间形成内凹的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绝缘电线,所述电线主要由导体(1)、以及由内而外包覆在导体(1)上的内绝缘层(2)和外绝缘层(5)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层(2)和外绝缘层(5)之间设置有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所述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由包带层(4)束缚在内绝缘层(2)上,所述外绝缘层(5)包覆在包带层(4)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绝缘电线,所述电线主要由导体(1)、以及由内而外包覆在导体(1)上的内绝缘层(2)和外绝缘层(5)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层(2)和外绝缘层(5)之间设置有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所述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由包带层(4)束缚在内绝缘层(2)上,所述外绝缘层(5)包覆在包带层(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层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层(2)的外周沿着轴向方向分布有多条凸脊(21),相邻凸脊(21)之间具有内凹的沟槽(22),所述内绝缘层(2)的截面形状呈齿轮状,所述内绝缘层(2)外周的沟槽(22)通过包带层(4)填充氢氧化镁粉末填充层(3)。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层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绝缘层(2)外周的所有凸脊(21)在周向上等距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双层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现吉鸿飞刘惠华邓春艳陈龙尹明
申请(专利权)人:特变电工德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