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4456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6: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满足热转印的印刷速度高速化、或热转印图像的高浓度、高品质的要求,防止高温高湿下的异常转印的发生,并且提高了印刷中的转印灵敏度。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在基材(10)的一个面上依次具备底漆层(20)、内涂层(30)和染料层(40),在基材(10)的另一个面上具备耐热滑性层(50),底漆层(20)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且内涂层(30)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该共聚物为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的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敏转印记录介质。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热敏转印记录介质被称为热敏色带,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例如)用于热敏转印方式的打印机的墨带中。作为现有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例如有记载于专利文献1、2中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在专利文献1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基材的一个面上具备热敏转印层,在该基材的另一个面上具备耐热滑性层(背涂层)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这里,热敏转印层具备包含油墨的层(染料层),通过打印机的热敏打印头处所产生的热,使该油墨升华(升华转印方式)或熔融(熔融转印方式),从而转印至被转印体一侧(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作为热转印图像接收片,已知有具备溶剂型的染料接收层(图像接收层)的“溶剂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以及具备水型的染料接收层的“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从环境考虑和安全性的观点来看,期望使用水型涂布液来形成图像接收片的各层。然而,与溶剂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相比,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在染料层与染料接收层的脱模性方面上较差。因此,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中,染料层与染料接收层之间容易发生热熔接,从而有转印灵敏度降低以及容易发生染料层转印至染料接收层的异常转印的倾向。事实上,本专利技术人使用现有的升华转印方式的高速打印机,并且将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与专利文献1和2所记载的构成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相组合以进行印刷,结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印刷浓度,或者热转印时产生异常转印等,从而无法得到足够令人满意的品质的印刷物。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3176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3135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着眼于如上所述的方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当组合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与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并进行印刷时,能够防止异常转印的发生,同时提高了印刷中的转印灵敏度。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耐热滑性层,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面上依次层叠形成有底漆层、内涂层和染料层,所述底漆层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所述内涂层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共聚物为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的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当使用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时,可以提高高速印刷时的转印灵敏度,并且可以防止异常转印的发生。附图简要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的结构的示意性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详细说明中,为了理解本专利技术而对许多特定的细节进行记载。但是,显然,即使没有所述的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施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也就是说,即使为该实施方式以外的方式,只要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则都可以根据设计等而进行各种变更。此外,为了使附图简单,关于公知的结构及装置,省略了对其说明。另外,附图为示意性的,厚度和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的厚度的比率等与现实的情况不同。(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是这样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在基材上经由至少含有水型粘合剂和中空粒子的水型中空粒子层,以在形成有含水型粘合剂和脱模剂的水型接收层的热转印图像接收片上通过热转印而形成图像。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在基材10的一个面(表面)上依次形成有底漆层20、内涂层30和染料层40。另外,在基材10的另一个面(背面)上形成了赋予与热敏打印头的润滑性的耐热滑性层50。以下,对于这些构件的细节进行说明。(基材10)基材10要求具有在热转印中的热压下不会软化变形的耐热性和强度。因此,作为基材10,例如,可以单独地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赛璐酚、醋酸酯、聚碳酸酯、聚砜、聚酰亚胺、聚乙烯醇、芳香族聚酰胺、芳纶、聚苯乙烯等合成树脂的膜、以及电容器纸、石蜡纸等纸类等,或者使用它们组合后的复合体。其中,若考虑到物理性能方面、加工性、成本方面等,则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另外,就基材10而言,考虑到操作性、加工性,可以使用其厚度为2μm以上50μm以下范围内的基材。即使是该范围内的基材,若考虑到转印适应性或加工性等操作性时,则优选2μm以上9μm以下范围内的基材。(底漆层20)底漆层20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通过在形成后述的内涂层30的同时,在基材10与内涂层30之间形成上述的底漆层20,从而即使在使用水型热转印图像接收片时也不会发生异常转印,并且在不增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的情况下可得到高浓度的印刷。在此,所谓的“异常转印”是指这样的现象:在热转印时染料层40从基材10剥离,染料层40与被转印体熔接。该异常转印特别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有显著容易发生的倾向。考虑到这一点,在底漆层20中,除了上述的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以外,还优选含有多异氰酸酯。通过在基材10与内涂层30之间形成这种含有多异氰酸酯的底漆层20,从而能够提供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保存后也能抑制异常转印、且在不增加染料层40中所使用的染料的情况下可得到高浓度的印刷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1。(内涂层30)内涂层30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该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为侧链上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的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内涂层30不仅要防止上述的异常转印,而且还要求具有:用于提高转印灵敏度的染料阻隔性,以及为了使含有普通溶剂系的染料层40层叠于内涂层30上的耐溶剂性。因此,将内涂层30的主成分设为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这里,“染料阻隔性”意指阻挡(防止)染料层40中所含的染料扩散至基材10一侧的性质。另外,所谓“主成分”是指:只要不损害本实施方式的效果,除了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以外,也可以进一步添加其它成分。具体而言,指的是从内涂层30形成时的整体来看,含有超过50质量%的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在此,内涂层30中聚酯-丙烯酸类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所占的比例优选为90质量%以上。为了得到与底漆层20的密合性,内涂层30中所含的聚酯成分是必须的。另外,为了得到染料阻隔性或耐溶剂性,内涂层30中所含的丙烯酸类成分是必须的。然而,在简单地将聚酯成分与丙烯酸类成分进行混合的情况下,聚酯成分与丙烯酸类成分的相容性不好,因此缺少作为材料的稳定性。另外,聚酯成分所具有的与底漆层20的密合性、丙烯酸类成分所具有的耐溶剂性或染料阻隔性均无法得到,结果,与单独使用各个成分时的情况相比,性能降低。据认为这是因为,通过相容性差的聚合物彼此的混合,形成不相容的海岛结构,并且具有密合性的聚酯成分和具有染料阻隔性的丙烯酸类成分局部地存在。也就是说,据认为这是因为,在将内涂层30作为整体来看时,存在密合性差的地方和染料阻隔性差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使聚酯成分和丙烯酸类成分共聚,改善了差的相容性。由此,聚酯成分和丙烯酸类成分不会发生相分离,聚酯成分和丙烯酸类成分存在于内涂层30整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形成有底漆层、内涂层和染料层,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耐热滑性层,所述底漆层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所述内涂层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共聚物为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29 JP 2016-0376481.一种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在基材的一个面上依次层叠形成有底漆层、内涂层和染料层,在所述基材的另一个面上设置有耐热滑性层,所述底漆层含有聚碳酸酯、以及具有聚己内酰胺骨架的聚氨酯-脲树脂,所述内涂层含有聚酯与丙烯酸类的共聚物、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所述共聚物为具有磺酸基的聚酯与具有缩水甘油基及羧基中至少一者的丙烯酸类的共聚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中所含的所述聚氨酯-脲树脂的羟基值为10mgKOH/g以上30mgKOH/g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敏转印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漆层进一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永悟大
申请(专利权)人: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