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构建轮胎的工艺和成套装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4449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4 06:40
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和一对环形锚固结构的胎体套筒(19)围绕布置在径向收缩的第一操作状态的环形成形鼓(30)装配。胎体套筒(19)抵靠环状对照元件(43)的至少一个径向内表面(43a)环形地成形,同时成形鼓(30)定位在胎体套筒(19)内部并且同时朝向第二操作构造扩张。在达到第二操作状态时,已环形成形的胎体套筒(19)被联接到成形鼓(30)。联接到所述胎体套筒(19)的成形鼓(30)适于被转移到位于所述胎体套筒(19)外部的至少一个附加部件施加装置(54)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构建轮胎的工艺和成套装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构建轮胎的工艺和成套装备。更加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构建生轮胎的工艺和设备,所述生轮胎随后受到硫化循环,以获得最终产品。
技术介绍
车辆车轮用轮胎通常包括胎体结构,所述胎体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所述胎体帘布层具有相应的相对端部折片,所述端部折片与相应的环形锚固结构相接合,所述环形锚固结构结合在通常称作“胎圈”的区域中,所述胎圈的内径基本对应于轮胎配合在相应的安装轮辋上的所谓“配合直径”。胎体结构与带束结构相联,所述带束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带束层,所述带束层相对于彼此和相对于胎体帘布层径向叠置,所述带束层具有交叉定向和/或基本平行于轮胎的周向延展方向(0度)的织物或者金属增强帘线。在相对于带束结构的径向外部位置施加有胎面带,所述胎面带与构成轮胎的其它半成品一样由弹性体材料制成。在胎体结构的侧向表面上(每个侧表面均从胎面带的侧向边缘中的一个延伸直到相应锚固环形结构处并延伸到胎圈),弹性体材料制成的相应侧壁也施加在轴向外部位置。在“无内胎”型轮胎中,通常称作“衬里”的不透气覆盖层覆盖轮胎的内表面。在通过组装各个部件来构建生轮胎之后,通常执行模制和硫化处理,以通过弹性体组合物的交联以及在需要时在弹性体组合物上施加期望的胎面花纹和可能的在轮胎侧壁处施加区别性的图形标记,来确定轮胎的结构稳定性。胎体结构和带束结构通常在相应的工作站中单独地制成,以随后相互组装在一起。更特别地,胎体结构的制造首先要将一个或多个胎体帘布层施加在构建鼓上,以形成大体圆筒形的所谓的“胎体套筒”。连接到胎圈的环形锚固结构装配或者形成在一个或多个胎体帘布层的相对的端部折片上,所述相对的端部折片随后被绕环形锚固结构本身翻折,以便以套索的方式包封环形锚固结构。在第二鼓或者辅助鼓上获得呈外部套筒形式的所谓的“胎冠结构”,所述外部套筒包括:以相互径向叠置的关系施加的一个或多个带束层;和可选的胎面带,所述胎面带施加在相对于带束层(多个带束层)的径向外部位置。然后从辅助鼓上拆卸胎冠结构,以将胎冠结构联接到胎体套筒。为此,胎冠结构围绕胎体套筒同轴地布置,此后,通过以下方式根据环面构造成形一个或多个胎体帘布层:使胎圈相互轴向地靠近并且同时将加压流体引入到胎体套筒内,以便致使胎体帘布层径向扩张,直到它们抵靠胎冠结构的内表面附着。能够在用于获得胎体套筒的同一个鼓上进行胎体套筒与胎冠结构的组装;在这种情况中,这可以称作“单一步骤构建处理”或者“单阶段处理”。还已知的是所谓的“两步骤”型构建工艺,其中,采用所谓的“第一步骤鼓”来制作胎体套筒,而在所谓的“第二步骤鼓”或者“成形鼓”上进行胎体套筒与胎冠结构的组装,从第一步骤鼓上拾取的胎体套筒以及随后从辅助鼓上拾取的胎冠结构被转移到该第二步骤鼓上。术语“弹性体材料”用来表示包括至少一种弹性体聚合物和至少一种增强填料的组合物。优选地,这种组合物还包括诸如交联剂和/或增塑剂的添加剂。由于存在交联剂,这种材料能够通过加热而交联,以便形成最终制造产品。与轮胎相关的曲率比(或者与轮胎的一部分相关的曲率比)是指胎面带(或外表面)的径向外部点距通过胎面自身(或外表面自身)的侧向相对的两端部的直线的在轮胎(或轮胎的所述一部分)的径向平面上测量的距离与沿着轮胎(或所述轮胎的一部分)的弦测量的所述侧向相对的两端部之间的距离之比。两轮车辆(特别是摩托车)用轮胎通常以较高的曲率比为特征,典型地介于约0.15和约0.45之间。在乘用车用轮胎中,曲率比取较低的值,典型地介于0和0.15之间。成形鼓的曲率比是指成形鼓的外表面的径向外部点距通过成形鼓自身的侧向相对的两端部的直线的在成形鼓的径向平面上测量的距离与沿着成形鼓的弦测量的所述侧向相对的两端部之间的距离之比。在同一申请人名下的文献WO2004/041520中,可以由机器人臂承载成形鼓,所述机器人臂与承载从辅助鼓上取下的带束结构的转移构件相互作用,以确定胎体结构和带束结构之间的联接。然后,机器人臂将成形鼓运送到用于施加胎面带和/或侧壁的装置近侧,所述装置包括分配构件,所述分配构件布置成将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连续细长元件铺设在相互联接的胎体结构和带束结构上。文献WO2004/041522描述了另一个示例,其中,使由机器人臂承载的成形鼓运动,以与装置相互作用,所述装置在确定施加先前在辅助鼓上形成的带束结构之后完成生轮胎的构建。US2009/0020200描述了两轮车辆用轮胎的制造,其中,通过沿着正在处理的轮胎的周向方向螺旋地连续缠绕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连续细长元件来获得胎面带,其中,所述正被处理的轮胎由刚性鼓支撑,所述刚性鼓的外表面轮廓复制正在处理的轮胎的内表面轮廓。为了改进带束结构的施加,本申请人在WO2015/079344中提出了一种构建工艺,其中胎体套筒被布置在相对于以径向收缩的第一操作状态布置的环形成形鼓的径向外部位置中。在成形鼓定位在胎体套筒内部的同时,根据环形构造成形胎体套筒。在胎体套筒成形期间,成形鼓径向扩张直至径向扩张的第二操作状态。在成形结束时,胎体套筒联接至处于第二操作状态的成形鼓。联接至所成形的胎体套筒的成形鼓布置在至少一个用于在所成形的胎体套筒的径向外部位置中构建至少一个带束层的装置附近。
技术实现思路
申请人已经注意到,例如从WO2015/079344已知的系统在制造附加部件(例如,胎面带和侧壁)方面提供了显著的操作灵活性,所述附加部件可以在施加带束结构之后直接在由成形鼓支撑的胎体套筒上制作。然而,申请人已经注意到,成形鼓在正在成形的胎体套筒中的接合允许获得与摩托车用轮胎的生产相关的特别令人满意的定性结果,这种摩托车用轮胎典型具有较高的曲率比。另一方面,在具有较小曲率比的轮胎的生产中,例如典型在客车上使用的轮胎的生产中,在质量和工艺可重复性方面存在困难。事实上,为此,已经注意到,在例如从WO2015/079344已知的系统中,通过充气压力的作用成形的胎体套筒的横截面倾向于呈现具有基本恒定的半径的曲线轮廓。换句话说,作为成形的效果,胎体帘布层倾向于呈现依据圆周弧的拱形轮廓,该拱形轮廓随着胎圈彼此靠近移动而逐渐增加其曲率。该情况对于制造具有高曲率比的轮胎是最佳的,这种轮胎典型地适用于例如在摩托车上使用。事实上,在这些情况下,成形鼓的横截面具有相对突出的曲率轮廓,与赋予正在处理的轮胎的曲率轮廓一致,并且与胎体套筒的联接倾向于基本同时地且均匀地发生在成形鼓本身的整个表面延伸上。相反,在使用适用于处理具有较小曲率比的轮胎(例如,适用于在乘用车上使用的轮胎)的成形鼓的情况下,很难获得与胎体套筒的正确联接。申请人事实上已经注意到,联接趋向于不均匀地发生。更特别地,,当在靠近赤道面的区域中胎体套筒仍然远离成形鼓本身的外表面时,在胎体套筒和成形鼓之间在相互轴向间隔开的区域中发生局部接触,该区域通常在轮胎的胎肩区域(即,胎面带和侧壁之间的过渡区域)中识别。因此,在胎体套筒和成形鼓之间的联接步骤中可能发生不希望的相对摩擦和/或胎体套筒本身的扭曲,对产品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这也可能损害其结构完整性。因此,申请人已经确定成形鼓的曲率轮廓与胎体套筒在成形步骤中所呈现的轮廓之间的过大差异是在具有较小曲率比的轮胎的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根源。申请人已经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构建轮胎的工艺,所述工艺包括:布置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和一对环形锚固结构的胎体套筒(19);将环形成形鼓(30)置于径向收缩的第一操作状态;将所述胎体套筒(19)布置在所述成形鼓(30)的径向外部位置;在所述成形鼓(30)定位在所述胎体套筒(19)内部的同时,抵靠环状对照元件(43)的至少一个径向内表面(43a)环形地成形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套筒(19);将所述成形鼓(30)扩张直至径向扩张的第二操作状态;将已环形地成形的胎体套筒(19)联接至处于所述第二操作状态的成形鼓(30);将联接至所述胎体套筒(19)的所述成形鼓(30)布置在至少一个附加部件施加装置(54)附近,所述附加部件施加装置用于将附加部件施加在所述胎体套筒(19)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8 IT 1020150000880171.一种用于构建轮胎的工艺,所述工艺包括:布置包括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和一对环形锚固结构的胎体套筒(19);将环形成形鼓(30)置于径向收缩的第一操作状态;将所述胎体套筒(19)布置在所述成形鼓(30)的径向外部位置;在所述成形鼓(30)定位在所述胎体套筒(19)内部的同时,抵靠环状对照元件(43)的至少一个径向内表面(43a)环形地成形所述至少一个胎体套筒(19);将所述成形鼓(30)扩张直至径向扩张的第二操作状态;将已环形地成形的胎体套筒(19)联接至处于所述第二操作状态的成形鼓(30);将联接至所述胎体套筒(19)的所述成形鼓(30)布置在至少一个附加部件施加装置(54)附近,所述附加部件施加装置用于将附加部件施加在所述胎体套筒(19)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还包括:在成形所述胎体套筒(19)之前,将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布置在围绕所述胎体套筒(19)的径向外部位置中。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在所述成形鼓(30)已经同轴地插入所述胎体套筒本身之后,将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围绕所述胎体套筒(19)布置。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成形鼓(30)的扩张操作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胎体套筒(19)的成形操作的至少一部分同时进行。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在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下,所述成形鼓(30)的径向外表面(S)与抵靠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的已成形的胎体套筒(19)的径向内表面成接触关系地作用。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在所述成形鼓(30)扩张期间,所述成形鼓(30)的外表面至少在达到径向扩张的第二操作状态之前与所述胎体套筒(19)保持间隔开。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在达到所述第二操作状态时,所述成形鼓(30)的外表面实现与所述胎体套筒(19)的径向内表面的接触关系。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在成形操作结束时,所述胎体套筒(19)的内表面达到的最大直径大于由所述成形鼓(30)的外表面(S)在第二操作状态下达到的最大直径(D2)。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在达到所述第二操作状态时,至少在所述成形鼓本身的赤道面(E)中所述成形鼓(30)的径向外表面(S)距抵靠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的已成形的胎体套筒(19)的径向内表面的距离不大于2mm。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在达到所述第二操作状态时,所述成形鼓(30)的径向外表面与抵靠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的已成形的胎体套筒(19)的径向内表面之间的最小距离能够在所述成形鼓(30)的赤道面(E)处检测到。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还包括:与所述胎体套筒(19)的成形操作同时地进行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的径向扩张操作。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的径向扩张通过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的弹性变形而发生。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的径向扩张通过所述成形鼓(30)在达到第二操作状态时施加的径向推力的作用而发生。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包括至少一个转移环(44)。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转移环(44)能够沿着相互垂直的第一平移轴线(A-A)和第二平移轴线(B-B)移动。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转移环(44)在内部承载多个垫(46),所述垫周向分布并且能够在释放状态和夹持状态之间径向移动,在所述夹持状态,所述垫径向收缩。1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包括至少一个带束层(8a,8b)。1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包括接合在转移环(44)内的至少一个带束层(8a,8b)。1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还包括通过以下操作布置所述环状对照元件(43):围绕辅助鼓(47)形成至少一个带束层(8a,8b);将转移环(44)围绕所述至少一个带束层(8a,8b)接合;平移所述转移环(44)以便从所述辅助鼓(47)移除所述至少一个带束层(8a,8b)并将其定位在所述胎体套筒(19)周围。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工艺,其中,形成所述带束层(8a,8b)的操作包括:围绕所述辅助鼓(47)周向缠绕带状半成品,并且对接所述带状半成品的相对两端。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附加部件施加装置(54)安装在相对于所述成形工作站(20)远离的生轮胎完成线(55)中。2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附加部件(54)包括至少一个带束层(8a,8b),所述带束层(8a,8b)施加在所述胎体套筒(19)上的径向外部位置中。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带束层(8a,8b)通过在所述胎体套筒(19)的周向延展部周围顺序地施加接续地相邻布置的多个条状元件而制成。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附加部件包括至少一个胎面带(9),所述胎面带(9)施加在所述胎体套筒(19)的径向外部位置中。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胎面带(9)通过在所述胎体套筒(19)的径向外表面周围根据接续地相邻布置的周向覆盖线圈(59)缠绕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至少一个连续细长元件而制成。2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所述的工艺,其中所述附加部件包括至少一个侧壁(10),所述侧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洛普雷斯蒂G·曼奇尼M·马尔基尼G·波尔蒂纳里
申请(专利权)人: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意大利,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