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性部件及触摸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295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3 1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导电性部件及触摸面板。透明绝缘部件的第1面(5A)上的第1电极(11)具有:第1检测电极部(11A),具有第1网格图案;及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11B),在形成第1网格图案的第1网格单元(C1)内与第1检测电极部(11A)绝缘而配置,透明绝缘部件的第2面上的第2电极(21)具有:第2检测电极部(21A),具有第2网格图案;及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21B),在形成第2网格图案的第2网格单元(C2)内与第2检测电极部(21B)绝缘而配置,第1检测电极部(11A)、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11B)、第2检测电极部(21A)及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21B)组合而形成第3网格图案。

Conductive parts and touch panel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onductive component and a touch panel. The first electrode (11) on the first side (5A) of the transparent insulating component has a first detection electrode (11A) with a first grid pattern, and a virtual pattern section (11B) within the first electrode, which is insulated from the first detection electrode (11A) within the first grid element (C1) forming the first grid pattern, and a second electrode (21) on the second side of the transparent insulating component. There are: the second detection electrode section (21A), with the second grid pattern;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virtual pattern section (21B),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second grid pattern of the second grid element (C2) and the second detection electrode section (21B) insulation configuration, the first detection electrode section (11A), the first electrode virtual pattern section (11B), the second detection electrode section (21A) and the second electrode virtual. A third grid pattern is formed by combining the pattern part (21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电性部件及触摸面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电性部件,尤其涉及一种作为触摸面板来使用的导电性部件。并且,本技术还涉及一种使用导电性部件而成的触摸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以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便携式信息设备为首的各种电子设备中,与液晶表示装置等显示装置组合而使用,并通过使手指、触控笔等具有比手指更细的前端的部件接触或靠近画面,进行向电子设备的输入操作的触摸面板正在得到普及。触摸面板中,使用在透明基板上形成有用于检测基于手指、触控笔等具有比手指更细的前端的部件的接触或靠近的触摸操作的检测部的导电性部件。检测部由ITO(铟锡氧化物,IndiumTinOxide)等透明导电性氧化物形成,但除了透明导电性氧化物,还由金属形成。金属与上述透明导电性氧化物相比,具有易形成图案、弯曲性优异、电阻更低等优点,因此在触摸面板等中,铜或银等金属用于导电性细线。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使用金属细线而成的触摸面板。专利文献1的触摸面板为具有如下部件的静电电容传感器:第1导电性部件,第1基体上形成有多个第1电极图案;及第2导电性部件,第2基体上形成有多个第2电极图案。第1电极图案及第2电极图案分别由大致菱形的多个单元构成,在第1导电性部件上及第2导电性部件上沿着一方向排列。并且,以多个第1电极图案与多个第2电极图案沿互不相同的方向排列的方式,第1导电性部件层叠于第2导电性部件上。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6005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使用由这种金属细线形成的网格图案的触摸面板中,若将网格间距设定为小的值,则电极的寄生电容增大,其结果,导致触摸位置的检测灵敏度下降。另一方面,若为了提高检测灵敏度而加大金属细线的网格间距,则邻接的金属细线的间隔变宽,金属细线变得易显眼,从而产生可见性下降的问题。而且,通过扩大金属细线的网格间距,产生与触摸面板组合来使用的显示装置的周期性像素图案与金属细线相互干扰而产生的波纹显眼的问题。本技术是为了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使用寄生电容小、检测灵敏度高的具有宽间距的网格图案的检测电极部,也能够提高可见性并且抑制波纹的产生的导电性部件。并且,本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这种导电性部件的触摸面板。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技术所涉及的导电性部件为具有透射区域的导电性部件,其具备:透明绝缘部件;多个第1电极,它们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且沿与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并列配置;及多个第2电极,它们分别沿第2方向延伸且沿第1方向并列配置,多个第1电极与多个第2电极隔着透明绝缘部件而配置,第1电极具有:第1检测电极部,其具有由金属细线形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第1网格图案;及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其由以与第1检测电极部绝缘的方式配置于第1网格图案的第1网格单元内部的金属细线形成,第2电极具有:第2检测电极部,其具有由金属细线形成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第2网格图案;及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其由以与第2检测电极部绝缘的方式配置于第2网格图案的第2网格单元的部的金属细线形成,在第1电极与第2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具有第3网格图案,该第3网格图案由第1检测电极部、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第2检测电极部及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组合而形成的多个第3网格单元构成。优选如下,即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该第1网格间距根据沿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第2网格图案具有第2网格间距,该第2网格间距根据沿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第1网格图案的金属细线与第2网格图案的金属细线配置成以点状重叠,第3网格图案具有第3网格间距,该第3网格间距根据沿第1方向邻接的第3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第3网格间距为第1网格间距的1/4以下且第2网格间距的1/4以下。优选第1网格单元、第2网格单元及第3网格单元分别为多边形。优选第1网格图案与第2网格图案配置成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与第2网格单元的顶点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优选第1网格图案与第2网格图案配置成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与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优选第1网格图案与第2网格图案配置成第1网格单元的顶点与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优选第1网格间距及第2网格间距为500μm以上。第1网格间距与第2网格间距可彼此相同。优选第1网格单元、第2网格单元及第3网格单元分别为四边形。优选如下,即第1网格图案由相同形状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构成,第2网格图案由相同形状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构成,第3网格图案由相同形状的多个第3网格单元构成,四边形为菱形。优选第1网格单元与第2网格单元具有相同形状。第3网格单元的边长可具有相对于构成第3网格图案的多个第3网格单元的边长的平均值处于-10%以上且+10%以下范围内的不规则的值。优选第1网格图案及第2网格图案在形成各个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端部与形成各个网格单元的金属细线之间具有150μm以上的间隙。优选第1网格图案及第2网格图案在形成各个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端部与形成各个网格单元的金属细线之间具有各个网格单元的任一边长的1/4以上的间隙。优选所述第1网格间距及所述第2网格间距为5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优选所述第1网格间距及所述第2网格间距为600μm以上且1600μm以下。优选所述第3网格图案是菱形,所述菱形的锐角的大小是30度~85度。优选所述第3网格间距为50~400μm。优选在邻接的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区域中具有虚设电极,该虚设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电绝缘,所述虚设电极由金属细线形成为具有由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以及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双方形成的图案。优选在邻接的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区域中具有虚设电极,该虚设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电绝缘,所述虚设电极由金属细线形成为具有由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以及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双方形成的图案。优选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及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具有以十字状交叉的金属细线。优选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以及形成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为0.5~5μm。优选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以及形成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膜厚为0.01~200μm。优选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彼此相同、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形成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彼此相同。优选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以及形成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由从铜、铝、银、钼、钛以及它们的合金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形成。优选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电性部件,其具有透射区域,所述导电性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透明绝缘部件;多个第1电极,它们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且沿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并列配置;及多个第2电极,它们分别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1方向并列配置,所述多个第1电极与所述多个第2电极隔着所述透明绝缘部件而配置,所述第1电极具有:第1检测电极部,其具有由金属细线形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第1网格图案;及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其由以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绝缘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的第1网格单元内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电极具有:第2检测电极部,其具有由金属细线形成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第2网格图案;及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其由以与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绝缘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2网格图案的第2网格单元内部的金属细线形成,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具有第3网格图案,该第3网格图案由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及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组合而形成的多个第3网格单元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06 JP 2017-0420901.一种导电性部件,其具有透射区域,所述导电性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透明绝缘部件;多个第1电极,它们分别沿第1方向延伸且沿与所述第1方向垂直的第2方向并列配置;及多个第2电极,它们分别沿所述第2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1方向并列配置,所述多个第1电极与所述多个第2电极隔着所述透明绝缘部件而配置,所述第1电极具有:第1检测电极部,其具有由金属细线形成的多个第1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第1网格图案;及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其由以与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绝缘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的第1网格单元内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电极具有:第2检测电极部,其具有由金属细线形成的多个第2网格单元电连接而构成的第2网格图案;及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其由以与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绝缘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第2网格图案的第2网格单元内部的金属细线形成,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重叠的区域中具有第3网格图案,该第3网格图案由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及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组合而形成的多个第3网格单元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该第1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2网格图案具有第2网格间距,该第2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1网格图案的金属细线与所述第2网格图案的金属细线被配置成以点状重叠,所述第3网格图案具有第3网格间距,该第3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邻接的所述第3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3网格间距为所述第1网格间距的1/4以下且所述第2网格间距的1/4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与所述第2网格图案被配置成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与所述第2网格单元的顶点位于互不相同的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该第1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2网格图案具有第2网格间距,该第2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1网格间距及所述第2网格间距为500μm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间距及所述第2网格间距为500μm以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该第1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2网格图案具有第2网格间距,该第2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1网格间距及所述第2网格间距为500μm以上。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间距与所述第2网格间距彼此相同。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单元、所述第2网格单元及所述第3网格单元分别为四边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由相同形状的多个所述第1网格单元构成,所述第2网格图案由相同形状的多个所述第2网格单元构成,所述第3网格图案由相同形状的多个所述第3网格单元构成,所述四边形为菱形。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单元与所述第2网格单元具有相同形状。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网格单元的边长具有相对于构成所述第3网格图案的多个所述第3网格单元的边长的平均值处于-10%以上且+10%以下的范围内的不规则的值。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及所述第2网格图案在形成各个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所述金属细线的端部与形成各个网格单元的所述金属细线之间具有150μm以上的间隙。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及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不包含以十字状交叉的金属细线。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该第1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2网格图案具有第2网格间距,该第2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1网格间距及所述第2网格间距为500μm以上且2000μm以下。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网格图案具有第1网格间距,该第1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1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2网格图案具有第2网格间距,该第2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相互邻接的所述第2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1网格间距及所述第2网格间距为600μm以上且1600μm以下。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网格图案是菱形,所述菱形的锐角的大小是30度~85度。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网格图案具有第3网格间距,该第3网格间距根据沿所述第1方向邻接的所述第3网格单元的重心之间的所述第1方向上的距离的平均值确定,所述第3网格间距为50μm~400μm。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在邻接的所述第1电极之间的区域中具有虚设电极,该虚设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电绝缘,所述虚设电极由金属细线形成为具有由所述第1电极的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以及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双方形成的图案。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在相邻的所述第2电极之间的区域中具有虚设电极,该虚设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电绝缘,所述虚设电极由金属细线形成为具有由所述第2电极的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以及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双方形成的图案。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及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具有以十字状交叉的金属细线。2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以及形成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为0.5μm~5μm。2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以及形成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膜厚为0.01μm~200μm。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彼此相同、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与形成所述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的线宽彼此相同。2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以及形成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由从铜、铝、银、钼、钛以及它们的合金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形成。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导电性部件,其特征在于,形成所述第1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1电极内虚设图案部的金属细线、形成所述第2检测电极部的金属细线以及形成第2电极内虚设图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昌哉池田怜男奈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