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顶立框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2797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3 19: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吊顶立框模块。吊顶立框模块包括至少三个立框板组件,每个立框板组件包括第一平板、立板、以及第二平板,第一平板与第二平板相对设置;至少三个立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围合式的立框,至少三个第一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立框的上翻边,至少三个第二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立框的下翻边;支撑龙骨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相对设置的墙面上,支撑龙骨与上翻边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吊顶立框模块,增加了立框的强度,提高了立框的抗弯曲能力,提高了立框拼接精度,增加了吊顶立框模块的稳定性。

Ceiling frame modu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eiling frame module. The suspended ceiling vertical frame module comprises at least three vertical frame plate assemblies, each of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plate, a vertical plate and a second plate, and the first plate is set relative to the second plate; at least three vertical plates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to define a perimeter type vertical frame, and at least three first flat plates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to define the upper part of the vertical frame. Flanging, at least three second plates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to limit the lower flanging of the vertical frame; the two ends of the supporting keel are respectively installed on two opposite wall surfaces, and the supporting ke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flanging. The suspended ceiling frame module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increases the strength of the frame, improves the bending resistance of the frame, improves the splicing precision of the frame, and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of the suspended ceiling frame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顶立框模块
本技术涉及建筑装饰
,尤其涉及一种吊顶立框模块。
技术介绍
吊顶对室内建筑的顶部起到装饰的作用,是室内装修不可或缺的部分,吊顶中的立框由多个立框板围合而成,立框板的强度对吊顶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现有技术中,立框板为一块立板,一般由三个以上的立板围合成立框,在立板上安装支撑龙骨,通过支撑龙骨与吊件相连接,吊件与吊杆相连接,将吊顶吊挂在顶面上。专利技术人在实现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以上所述立框板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现有技术的立框板采用立板结构,立板的强度小,多个立板围合成立框后强度较小,吊顶的结构稳定性差,抗弯曲能力弱;第二,平相邻两个立板在对接时需要多次调整以使两个立板的上下边沿对齐,增加了相邻立板之间对接的难度,且拼接的精确度差、施工效率低;第三,立框通过吊杆挂接在顶面上,需要在立框中加入吊挂系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不利于快速施工。因此,有必要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吊顶立框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增加立框的强度,提高立框的抗弯曲能力,提高立框拼接精度,增加吊顶立框模块的稳定性,降低立框拼接的难度,提高施工效率,简化了系统的挂接系统。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吊顶立框模块,包括:至少三个立框板组件,每个所述立框板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板、立板、以及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平板、所述立板、以及所述第二平板均为条形板且同向延伸;至少三个所述立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围合式的立框的主体,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上翻边,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下翻边;支撑龙骨,所述支撑龙骨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相对设置的墙面上,所述支撑龙骨上位于所述支撑龙骨两端的部分与所述上翻边相连接。可选地,所述吊顶立框模块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正面与所述上翻边贴合连接,所述顶板的背面安装有所述支撑龙骨。可选地,所述顶板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顶板在所述上翻边上排列设置,每个所述顶板上均安装有两个所述支撑龙骨。可选地,任意一个所述立框板组件中,所述第一平板和所述第二平板平行设置且均垂直于所述立板。可选地,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均为梯形板;任意一个所述立框板组件中,所述第一平板的上底边与所述立板相连接,所述第二平板的上底边与所述立板相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平板的下底边的两个内角均为45°角;所述第二平板的下底边的两个内角均为45°角。可选地,所述吊顶立框模块还包括对接件,所述对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对接板和第二对接板,所述第一对接板和所述第二对接板分别贴合固定在任意两个相拼接的所述立板上。可选地,任意一个所述立框板组件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立板上,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平板上。可选地,所述吊顶立框模块还包括加强龙骨,所述加强龙骨安装在所述立板上并与所述立板同向延伸。本技术提供的吊顶立框模块,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可以增加立板的强度,提高立板的抗弯曲能力,提高吊顶的稳定性。相邻的立框板组件拼接时,相邻的第一平板对齐拼接、相邻的第二平板对齐拼接后,将相邻的立板的上边沿和下边沿限定在处于对齐拼接的状态,提高了拼接的精度,实现立框的无缝拼接。相比于现有技术,吊顶立框模块可在地面组装完成,且组装时无需对立板进行调整对齐,降低了相邻立板之间对接的难度,简化了立框拼接的操作步骤,加快了施工的效率。支撑龙骨可以直接将吊顶立框模块吊挂起,吊顶立框模块一体式组合挂接,无需使用吊杆吊挂在顶面上,简化了吊顶立框模块的吊挂流程。附图说明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中优选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立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立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立框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局部结构的主视图。图7为图6的C-C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带有支撑龙骨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图1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立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立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立框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局部结构的主视图,图7为图6的C-C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带有支撑龙骨的顶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吊顶立框模块,包括:四个立框板组件和支撑龙骨8。请同时参照图1至图8,每个所述立框板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板1、立板2、以及第二平板3,所述第一平板1与所述第二平板3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平板1、所述立板2、以及所述第二平板3均为条形板且同向延伸。第一平板1和第二平板3可以增加立板2的强度,增加立板2的抗弯曲能力,提高吊顶的稳定性。四个所述立板2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围合式的矩形状的立框的主体,四个所述第一平板1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上翻边,四个所述第二平板3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下翻边。此处的上翻边指的是四个第一平板1拼接后形成的翻出立框外部的结构,该结构位于立框挂接后的顶部;此处的下翻边指的是四个第二平板3拼接后形成的翻出立框外部的结构,该结构位于立框挂接后的底部。相邻的立框板组件拼接时,相邻的第一平板1对齐拼接、相邻的第二平板3对齐拼接后,限定相邻的立板2的上边沿和下边沿同样处于对齐拼接的状态,提高了拼接的精度,实现立框的无缝拼接。相比于现有技术,无需对立板2进行调整对齐,降低了相邻立板2之间对接的难度,简化了立框拼接的操作步骤,加快了施工效率。需要说明的是,立框板组件的数量不仅限于四个,在满足可以拼接成围合状的立框的前提下,立框板组件的数量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或者施工条件进行具体设定。所述支撑龙骨8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相对设置的墙面上,所述支撑龙骨8上位于所述支撑龙骨8两端的部分与所述上翻边相连接。支撑龙骨8可以将吊顶立框模块吊挂起,吊顶立框模块无需使用吊顶吊挂在顶面上,简化了吊顶立框模块的吊挂流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吊顶立框模块,第一平板1和第二平板3可以增加立板2的强度,提高立板2的抗弯曲能力,提高吊顶的稳定性。相邻的立框板组件拼接时,相邻的第一平板1对齐拼接、相邻的第二平板3对齐拼接后,将相邻的立板2的上边沿和下边沿限定在处于对齐拼接的状态,提高了拼接的精度,实现立框的无缝拼接。相比于现有技术,吊顶立框模块可在地面组装完成,且组装时无需对立板2进行调整对齐,降低了相邻立板2之间对接的难度,简化了立框拼接的操作步骤,加快了施工的效率。支撑龙骨8可以直接将吊顶立框模块吊挂起,吊顶立框模块一体式组合挂接,无需使用吊杆吊挂在顶面上,简化了吊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顶立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个立框板组件,每个所述立框板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板、立板、以及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平板、所述立板、以及所述第二平板均为条形板且同向延伸;至少三个所述立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围合式的立框的主体,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上翻边,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下翻边;支撑龙骨,所述支撑龙骨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相对设置的墙面上,所述支撑龙骨上位于所述支撑龙骨两端的部分与所述上翻边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顶立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三个立框板组件,每个所述立框板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板、立板、以及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与所述第二平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平板、所述立板、以及所述第二平板均为条形板且同向延伸;至少三个所述立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围合式的立框的主体,至少三个所述第一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上翻边,至少三个所述第二平板首尾顺次连接限定出所述立框的下翻边;支撑龙骨,所述支撑龙骨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相对设置的墙面上,所述支撑龙骨上位于所述支撑龙骨两端的部分与所述上翻边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立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顶立框模块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正面与所述上翻边贴合连接,所述顶板的背面安装有所述支撑龙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吊顶立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至少一个所述顶板在所述上翻边上排列设置,每个所述顶板上均安装有两个所述支撑龙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顶立框模块,其特征在于,任意一个所述立框板组件中,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步挺周东珊钟诚余文钊薛猛王瑾郑波波鄢凌云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