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混频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19220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8: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功率混频器电路,该电路将吉尔伯特混频器电路和功率放大器电路结合在一起,该功率混频器包括依次电连接的跨导级电路、增益自举电路、开关级电路和负载电路;跨导级电路用来输入基带信号;增益自举电路用来稳定跨导级电路的输出电压;开关级电路用来根据本振信号控制开关级电路的开关管,使开关管起到开关的作用;负载电路是用来连接负载。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功耗低、成本低、线性度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功率混频器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线通信
,尤其涉及一种多模多频功率混频器电路。
技术介绍
传统的直接上变频多模多频混频器与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如图1所示:IQ两路信号通过LPF(低通滤波器)后,与相差90度的本振信号LOI和LOQ信号进行直接上变频,相加后再送入功率放大器(PA)。不同模式或频段下的发射机前端是完全分开的,如图1中频段(1)和频段(2)。如图2所示,传统的混频器采用吉尔伯特结构,功率放大器采用Class-AB(AB类功率放大器)模式,单频段情况下需要两个电感;多频段情况下,由于完全分开,需要更多的电感,占用大量芯片,成本高。同时传统的混频器加功率放大器的架构适用于较大输出功率的情况,在几个dBm输出功率的条件下该架构功耗较大,而且多模多频的情况下需要加大量开关,开关会有损耗,导致效率低。除此之外,通常在大信号工作条件下,MOS管的漏极会有较大的电压波动,大的电压波动会导致输出阻抗有大的变化,这就会引起非线性,使最终的发射机输出频谱中含有较大的带内分量,无法达到高线性度。因此,现阶段的功率混频器成本高、功耗较大、线性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混频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将吉尔伯特混频器电路和功率放大器电路结合在一起,所述功率混频器包括依次电连接的跨导级电路、增益自举电路、开关级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跨导级电路用来输入基带信号;所述增益自举电路用来稳定跨导级电路的输出电压;所述开关级电路用来根据本振信号控制开关级电路的开关管,使开关管起到开关的作用;所述负载电路是用来连接负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混频器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将吉尔伯特混频器电路和功率放大器电路结合在一起,所述功率混频器包括依次电连接的跨导级电路、增益自举电路、开关级电路和负载电路;所述跨导级电路用来输入基带信号;所述增益自举电路用来稳定跨导级电路的输出电压;所述开关级电路用来根据本振信号控制开关级电路的开关管,使开关管起到开关的作用;所述负载电路是用来连接负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混频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混频器还包括可重构LC谐振电路,电连接于所述开关级与所述负载级之间,所述可重构LC谐振电路采用一个电感的面积同时覆盖低中高三个频段,使可重构LC谐振电路谐振在三个不同频段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混频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混频器分为I核和Q核两路信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混频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I核跨导级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M1)和第二晶体管(M2),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与基带信号(BBIP)连接,源级接地,漏极与I核增益自举电路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与基带信号(BBIN)连接,源级接地,漏极与I核增益自举电路连接;所述Q核跨导级电路包括第十七晶体管(M9)、第十八晶体管(M10);所述第十七晶体管(M9)的栅极与基带信号(BBQP)连接,源级接地,漏极与Q核增益自举电路连接;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0)的栅极与基带信号(BBQN)连接,源级接地,漏极与Q核增益自举电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功率混频器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I核增益自举电路包括第三晶体管(M19)、第四晶体管(M20)、第一运算放大器(Opamp1)和第二运算放大器(Opamp2);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Opamp1)的输入正极端与直流偏置电压(Vgb)连接,输入负极端与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源级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源级与所述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栅极与第一运算放大器(Opamp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漏极与I核开关级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Opamp2)的输入正极端与直流偏置电压(Vgb)连接,输入负极端与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源级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源级与所述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栅极与第二运算放大器(Opamp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漏极与I核开关级连接;所述Q核增益自举电路包括第十九晶体管(M21)、第二十晶体管(M22)、第三运算放大器(Opamp3)和第四运算放大器(Opamp4);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Opamp3)的输入正极端与直流偏置电压(Vgb)连接,输入负极端与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21)的源级连接,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21)的源级与所述第十七晶体管(M9)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21)的栅极与第三运算放大器(Opamp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21)的漏极与Q核开关级连接;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Opamp4)的输入正极端与直流偏置电压(Vgb)连接,输入负极端与所述第二十晶体管(M22)的源级连接,所述第二十晶体管(M22)的源级与所述第十八晶体管(M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十晶体管(M22)的栅极与第四运算放大器(Opamp4)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十晶体管(M22)的漏极与Q核开关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混频器电路,其特征在于:I核开关级电路包括第五晶体管(M3_L)、第七晶体管(M3_H)、第十二晶体管(M4_L)、第十晶体管(M4_H)、晶体管(M5_L)、第八晶体管(M5_H)、第十一晶体管(M6_L)、第九晶体管(M6_H);所述第五晶体管(M3_L)的栅极与I核本振N低频端(LOIN_L)连接,源级与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六晶体管(M5_L)的栅极与I核本振P低频端(LOIP_L)连接,源级与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七晶体管(M3_H)的栅极与I核本振N高频端(LOIN_H)连接,源级与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八晶体管(M5_H)的栅极与I核本振P高频端(LOIP_H)连接,源级与所述第三晶体管(M19)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九晶体管(M6_H)的栅极与I核本振P高频端(LOIP_H)连接,源级与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十晶体管(M4_H)的栅极与I核本振N高频端(LOIN_H)连接,源级与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十一晶体管(M6_L)的栅极与I核本振P低频端(LOIP_L)连接,源级与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十二晶体管(M4_L)的栅极与I核本振N低频端(LOIN_L)连接,源级与所述第四晶体管(M20)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Q核开关级电路包括第二十一晶体管(M11_L)、第二十三晶体管(M11_H)、第二十八晶体管(M12_L)、第二十六晶体管(M12_H)、第二十二晶体管(M13_L)、第二十四晶体管(M13_H)、第二十七晶体管(M14_L)、第二十五晶体管(M14_H);所述第二十一晶体管(M11_L)的栅极与Q核本振N低频端(LOQN_L)连接,源级与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21)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十二晶体管(M13L)的栅极与Q核本振P低频端(LOQP_L)连接,源级与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21)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晶体管(M11_H)的栅极与Q核本振N高频端(LOQN_H)连接,源级与所述第十九晶体管(M21)的漏极连接,漏极与可重构LC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十四晶体管(M13_H)的栅极与Q核本振P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海刚游晓东幸新鹏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