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21637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停车场管理方与驾车者设定为博弈模型中的双方局中人,获取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S2:结合弹性停车激励系统中所记录的驾车者出行轨迹、竞价时间与竞价价位,分析驾车者出行成本与激励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S3:根据博弈模型,构建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S4:对构建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变换并求解。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弹性停车激励机制所带来的激励效益,弥补了现有技术无法计算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的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弹性停车激励机制是一种通过竞价激励的形式引导驾车者放弃小汽车通勤出行,转变为其他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基于智能手机的弹性停车激励策略及方法(专利号:201710227655.6)。它允许驾车者根据自身需求,将通勤停车权利以日租的形式返还给停车场管理方并获取一定的经济补贴,而停车场管理方则可以将回收的通勤停车权重新投放到停车市场中,进而实现引导驾车者采用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的同时,缓解停车场周边片区的停车紧缺情况,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或专利对这种新机制的激励效益进行计算或评估。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进行计算的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技术方案:为达到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停车场管理方与驾车者设定为博弈模型中的双方局中人,获取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S2:结合弹性停车激励系统中所记录的驾车者出行轨迹、竞价时间与竞价价位,分析驾车者出行成本与激励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S3:根据博弈模型,构建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S4:对构建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变换并求解。进一步,所述步骤S1中,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max(U)须满足驾车者收益V>0;U为激励效益目标函数,max(·)为取最大值,f为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V如式(1)所示;V=f-C(1)式(1)中,C为驾车者出行总成本,如式(2)所示;C=Cp+Ct(2)式(2)中,Cp为驾车者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或拼车完成出行所需支付的经济成本;Ct为时间成本,包括驾车者在使用替代方式时所消耗的时间、精力和情绪。进一步,所述步骤S2中,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如式(3)所示:式(3)中,F(·)为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f为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θ为接受最低激励强度的驾车者占所有驾车者的比例,fmax为停车场管理方所设定的最高激励强度,fmin为停车场管理方所设定的最低激励强度。进一步,所述步骤S3中,构建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如式(4)所示:约束方程为:ft∈{fmin,fmax}(6)ft-ft-1≤0(7)t∈[1,2,...,T](8)其中,F(·)为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Z(ft)为激励效益目标函数期望的负值,U为激励效益目标函数,E(·)为求期望,U+为竞价收益,U-为竞价成本,ft为时间节点为t时的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ft-1为时间节点为t-1时的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t∈[1,T]为时间节点,T为通勤日,λt为第t天发起竞价申请的驾车者总人数,fn为每个停车位投放到市场后停车场管理方所能得到的盈利收入,kc为具备竞价资格的驾车者总人数,pb为驾车者发生爽约的概率,fb为爽约时驾车者应当支付给停车场管理方的金额,ξ是指无竞价的驾车者没有使用停车位的人数比例。进一步,所述步骤S4中,对激励效益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变换后得到的模型如式(9)所示:约束方程为:F(ft)·λt-1≤g1(ft)≤F(ft)·λt(11)F(ft)·λt·pb-1≤g2(ft)≤F(ft)·λt·pb(12)F(ft)·λt·ξ-1≤g3(ft)≤F(ft)·λt·ξ(13)ft-ft-1≤0(14)ft∈{fmin,fmax}(15)g3(ft),g3(ft),g3(ft)∈Z(16)其中,g1(ft)替代式(4)中的F(ft)·λt,g2(ft)替代式(4)中的F(ft)·λt·pb,g3(ft)替代式(4)中的F(ft)·λt·ξ。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计算出弹性停车激励机制所带来的激励效益,弥补了现有技术无法计算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的不足。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可接受最低激励强度的人数比例与停车场激励效益的拟合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介绍。本具体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将停车场管理方与驾车者设定为博弈模型中的双方局中人,获取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S2:结合弹性停车激励系统中所记录的驾车者出行轨迹、竞价时间与竞价价位,分析驾车者出行成本与激励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S3:根据博弈模型,构建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S4:对构建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变换并求解。步骤S1中,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max(U)须满足驾车者收益V>0;U为激励效益目标函数,max(·)为取最大值,f为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V如式(1)所示;V=f-C(1)式(1)中,C为驾车者出行总成本,如式(2)所示;C=Cp+Ct(2)式(2)中,Cp为驾车者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或拼车完成出行所需支付的经济成本;Ct为时间成本,包括驾车者在使用替代方式时所消耗的时间、精力和情绪。步骤S2中,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如式(3)所示:式(3)中,F(·)为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f为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θ为接受最低激励强度的驾车者占所有驾车者的比例,fmax为停车场管理方所设定的最高激励强度,fmin为停车场管理方所设定的最低激励强度。步骤S3中,构建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如式(4)所示:约束方程为:ft∈{fmin,fmax}(6)ft-ft-1≤0(7)t∈[1,2,...,T](8)其中,F(·)为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Z(ft)为激励效益目标函数期望的负值,U为激励效益目标函数,E(·)为求期望,U+为竞价收益,U-为竞价成本,ft为时间节点为t时的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ft-1为时间节点为t-1时的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t∈[1,T]为时间节点,T为通勤日,λt为第t天发起竞价申请的驾车者总人数,fn为每个停车位投放到市场后停车场管理方所能得到的盈利收入,kc为具备竞价资格的驾车者总人数,pb为驾车者发生爽约的概率,fb为爽约时驾车者应当支付给停车场管理方的金额,ξ是指无竞价的驾车者没有使用停车位的人数比例。步骤S4中,对激励效益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变换后得到的模型如式(9)所示:约束方程为:F(ft)·λt-1≤g1(ft)≤F(ft)·λt(11)F(ft)·λt·pb-1≤g2(ft)≤F(ft)·λt·pb(12)F(ft)·λt·ξ-1≤g3(ft)≤F(ft)·λt·ξ(13)ft-ft-1≤0(14)ft∈{fmin,fmax}(15)g3(ft),g3(ft),g3(ft)∈Z(16)其中,g1(ft)替代式(4)中的F(ft)·λt,g2(ft)替代式(4)中的F(ft)·λt·pb,g3(ft)替代式(4)中的F(ft)·λt·ξ。选择美国某市的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停车场管理方与驾车者设定为博弈模型中的双方局中人,获取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S2:结合弹性停车激励系统中所记录的驾车者出行轨迹、竞价时间与竞价价位,分析驾车者出行成本与激励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S3:根据博弈模型,构建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S4:对构建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变换并求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将停车场管理方与驾车者设定为博弈模型中的双方局中人,获取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S2:结合弹性停车激励系统中所记录的驾车者出行轨迹、竞价时间与竞价价位,分析驾车者出行成本与激励强度之间的关系,确定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S3:根据博弈模型,构建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S4:对构建的激励效益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变换并求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满足最优化决策的激励效益目标函数max(U)须满足驾车者收益V>0;U为激励效益目标函数,max(·)为取最大值,f为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V如式(1)所示;V=f-C(1)式(1)中,C为驾车者出行总成本,如式(2)所示;C=Cp+Ct(2)式(2)中,Cp为驾车者选择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或拼车完成出行所需支付的经济成本;Ct为时间成本,包括驾车者在使用替代方式时所消耗的时间、精力和情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如式(3)所示:式(3)中,F(·)为激励强度累计分布函数,f为停车场管理方制定的激励强度方案,θ为接受最低激励强度的驾车者占所有驾车者的比例,fmax为停车场管理方所设定的最高激励强度,fmin为停车场管理方所设定的最低激励强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弹性停车激励机制的激励效益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彦婕高良鹏陈丹丹刘阳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