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固检查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142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固检查井,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板、井盖支座、井盖、井筒体和基层,井筒体与基层之间设有填充层,钢筋混凝土加固板内设有钢模,钢模包括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和第四钢筋,钢筋混凝土加固板内设有四个地脚螺栓,基层包括石灰土层、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所述基层上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层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层,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上设有井盖支座,所述井盖支座与地脚螺栓通过螺母紧固连接,所述井盖支座顶端设有井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提高检查井周边路面强度及盖座的牢固性,大大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固检查井
本技术涉及车行道内检查井周边沥青路面
,具体是一种加固检查井。
技术介绍
城市道路既是城市的交通通道,亦是城市的管线走廊,沿道路需敷设如雨水、污水、给水、热力等诸多管线,因此在道路车行道路面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存在管线检查井,尤其是在交叉口处,各管线纵横交错,车行道路面内检查井尤为众多。检查井的存在会破坏沥青路面的整体性,且目前的传统的做法未对检查井周边路面及井盖安装做特殊处理,在道路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一是检查井为刚性砌体,而沥青路面为柔性结构,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形差异,在车载反复作用下,易导致检查井周边路面的沉陷;同时由于受检查井井筒的影响,井筒周边沥青路面很难机械压实,承载能力不足,受载后易产生碎裂。二是传统检查井盖座是在砖砌井筒上座浆安装,受车载的冲击作用检查井盖座下座浆极易被压碎,导致井盖松动、滑移乃至坠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即俗称的路面“肚脐眼”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固检查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加固检查井,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板、井盖支座、井盖、井筒体和基层,所述井筒体内侧设有砌砖层,所述井筒体设置在基层内,所述井筒体与基层之间设有填充层,所述井筒体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加固板,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内设有钢模,所述钢模包括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和第四钢筋,所述钢模内设有多根第一钢筋,多根所述第一钢筋按横向和纵向一定间距交错连接,所述钢模内设有四根第四钢筋,四根所述第四钢筋彼此首尾呈正方形连接,所述第四钢筋首尾均与第三钢筋连接,所述第三钢筋两侧对称设有第二钢筋,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中间设有检查井通孔,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内设有四个地脚螺栓,四个所述地脚螺栓均布设置在检查井通孔外侧,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和第四钢筋均通过焊接或绑扎连接,所述基层包括石灰土层、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所述石灰土层、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呈从下到上依次侧设置,所述基层上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层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层,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上设有井盖支座,所述井盖支座与地脚螺栓通过螺母紧固连接,所述井盖支座顶端设有井盖,所述井筒体内设有管道。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填充层宽度为15cm,所述填充层采用C15水泥混凝土。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四钢筋长度为80cm,所述第三钢筋长度为60cm,所述第二钢筋长度为65cm,所述第一钢筋长度为200cm,所述第一钢筋、第二钢筋、第三钢筋和第四钢筋均采用直径为12mm,材料为HRB400钢材。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检查井通孔直径为70cm。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地脚螺栓呈L字型设置,所述地脚螺栓螺栓等级为M2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钢模与钢筋混凝土加固板边界间距为5cm。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石灰土层厚度为18cm,所述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厚度均为17cm。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层厚度为8cm。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层厚度为4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检查井周边沥青路面设置钢筋混凝土加固板、盖座植筋固定等措施,有效提高检查井周边路面强度及盖座的牢固性,消除沥青路面“肚脐眼”病害,同时可大大延长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并降低维护未用,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加固检查井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加固检查井中钢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加固检查井中A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加固检查井,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井盖支座2、井盖3、井筒体和基层,所述井筒体内侧设有砌砖层4,所述井筒体设置在基层内,所述井筒体与基层之间设有填充层5,所述填充层5宽度为15cm,所述填充层5采用C15水泥混凝土,所述井筒体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内设有钢模1,所述钢模1包括第一钢筋101、第二钢筋102、第三钢筋103和第四钢筋104,所述钢模1内设有多根第一钢筋,多根所述第一钢筋按横向和纵向一定间距交错连接,所述钢模1内设有四根第四钢筋104,四根所述第四钢筋104彼此首尾呈正方形连接,所述第四钢筋104首尾均与第三钢筋103连接,所述第三钢筋103两侧对称设有第二钢筋102,所述第四钢筋104长度为80cm,所述第三钢筋103长度为60cm,所述第二钢筋102长度为65cm,所述第一钢筋101长度为200cm,所述第一钢筋101、第二钢筋102、第三钢筋103和第四钢筋104均采用直径为12mm,材料为HRB400钢材,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中间设有检查井通孔,所述检查井通孔直径为70cm,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内设有四个地脚螺栓14,四个所述地脚螺栓14均布设置在检查井通孔外侧,所述地脚螺栓14呈L字型设置,所述地脚螺栓14螺栓等级为M20,所述第一钢筋101、第二钢筋102、第三钢筋103和第四钢筋104均通过焊接或绑扎连接,所述钢模1与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边界间距为5cm,所述基层包括石灰土层12、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11、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10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9,所述石灰土层12、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11、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10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9呈从下到上依次侧设置,所述石灰土层12厚度为18cm,所述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11、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10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9厚度均为17cm,所述基层上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层8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层7,所述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层8厚度为8cm,所述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层7厚度为4cm,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上设有井盖支座2,所述井盖支座2与地脚螺栓14通过螺母紧固连接,所述井盖支座2顶端设有井盖3,所述井筒体内设有管道13。本技术使用时,在沥青路面基层施工完毕后,将检查井周口及其周边不易压实的部分全部挖除后砌筑井筒,基层及垫层范围内挖除宽度应宽于井筒不小于15cm,井筒采用机制砖砌筑,墙后采用水泥混凝土填实;基层上范围内挖除宽度应宽于井筒不小于50cm,并应以检查井为中心,沿平行道路方向和垂直道路方向开挖成正方形,井口安装桶状钢模板后,在井筒及路面范围内整体浇筑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其上铺筑沥青面层,该措施将检查井周边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更换为刚性基层,可减小路面与检查井之间的变形差异,又极大的提高路面的承载强度,有效防止检查井周边路面的沉陷和碎裂,根据检查井盖座型号,在浇筑加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固检查井,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井盖支座(2)、井盖(3)、井筒体和基层,所述井筒体内侧设有砌砖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体设置在基层内,所述井筒体与基层之间设有填充层(5),所述井筒体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内设有钢模(1),所述钢模(1)包括第一钢筋(101)、第二钢筋(102)、第三钢筋(103)和第四钢筋(104),所述钢模(1)内设有多根第一钢筋,多根所述第一钢筋按横向和纵向一定间距交错连接,所述钢模(1)内设有四根第四钢筋(104),四根所述第四钢筋(104)彼此首尾呈正方形连接,所述第四钢筋(104)首尾均与第三钢筋(103)连接,所述第三钢筋(103)两侧对称设有第二钢筋(102),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中间设有检查井通孔,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内设有四个地脚螺栓(14),四个所述地脚螺栓(14)均布设置在检查井通孔外侧,所述第一钢筋(101)、第二钢筋(102)、第三钢筋(103)和第四钢筋(104)均通过焊接或绑扎连接,所述基层包括石灰土层(12)、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11)、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10)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9),所述石灰土层(12)、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11)、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10)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9)呈从下到上依次侧设置,所述基层上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层(8)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层(7),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上设有井盖支座(2),所述井盖支座(2)与地脚螺栓(14)通过螺母紧固连接,所述井盖支座(2)顶端设有井盖(3),所述井筒体内设有管道(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固检查井,包括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井盖支座(2)、井盖(3)、井筒体和基层,所述井筒体内侧设有砌砖层(4),其特征在于,所述井筒体设置在基层内,所述井筒体与基层之间设有填充层(5),所述井筒体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内设有钢模(1),所述钢模(1)包括第一钢筋(101)、第二钢筋(102)、第三钢筋(103)和第四钢筋(104),所述钢模(1)内设有多根第一钢筋,多根所述第一钢筋按横向和纵向一定间距交错连接,所述钢模(1)内设有四根第四钢筋(104),四根所述第四钢筋(104)彼此首尾呈正方形连接,所述第四钢筋(104)首尾均与第三钢筋(103)连接,所述第三钢筋(103)两侧对称设有第二钢筋(102),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中间设有检查井通孔,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内设有四个地脚螺栓(14),四个所述地脚螺栓(14)均布设置在检查井通孔外侧,所述第一钢筋(101)、第二钢筋(102)、第三钢筋(103)和第四钢筋(104)均通过焊接或绑扎连接,所述基层包括石灰土层(12)、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11)、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10)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9),所述石灰土层(12)、第一水泥稳定碎石层(11)、第二水泥稳定碎石层(10)和第三水泥稳定碎石层(9)呈从下到上依次侧设置,所述基层上从下到上依次设有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C层(8)和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层(7),所述钢筋混凝土加固板(6)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泽王军王超
申请(专利权)人: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