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21210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0 05: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包括对称设置于河道两端的第一水闸和第二水闸,所述第一水闸和所述第二水闸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橡胶坝和第二橡胶坝,所述第一水闸与所述第一橡胶坝之间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二水闸与所述第二橡胶坝之间形成第二缓冲区,所述第一橡胶坝与所述第二橡胶坝之间形成主河道;河岸两侧分别设有雨水沟和生物酶培养站,所述生物酶培养站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主河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原位修复系统能有效减少了水闸放出的水体对河道底部的冲击,能对黑臭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分解,提高水体水质,实现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修复效果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了城乡黑臭水体,而城乡黑臭水体是指穿越城乡的河涌、水湖,由于大量工业、生活、农田污水侵入,污染物的侵入量大于水体天然的自净量,而使河涌水体发黑发臭,沿岸水生植物枯萎、鱼虾绝迹的景象。目前针对城乡黑臭水体多采用截污、清淤、活水循环、种养水生植物、建立水下生物净化装置、培殖人工植物浮岛、人工曝气等等治理方法,但效果仍不佳,其中存在多种原因:(1)水闸的影响:穿越城乡的河涌、水塘大多建有水闸,而水闸对于灌溉、排涝、排污是有需要的,但是水闸的80%以上时间都是处于关闭状态,阻碍了水体的流动循环,催化了水体的黑臭,其余20%以下的时段,水闸是突发性大开;而水闸是从底部放水的,对河道底部的淤泥、生物种群、为净化水体而设置的水下生物净化设施、水面种植浮岛等造成较大的冲击,容易被突然打开水闸冲出的急流极快地冲走、损坏,破坏了水质净化生态系统,重建水质净化生态系统也耗时耗力。(2)大气的影响:当雨水来临,大气中SO2、NOX、NH3N、灰尘等各种污染物就被雨水洗刷至地上,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于河道两端的第一水闸和第二水闸,所述第一水闸和所述第二水闸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橡胶坝和第二橡胶坝,所述第一水闸与所述第一橡胶坝之间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二水闸与所述第二橡胶坝之间形成第二缓冲区,所述第一橡胶坝与所述第二橡胶坝之间形成主河道;河道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引流雨水、地表水至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的雨水沟、以及用于培养和投加生物酶的生物酶培养站,所述生物酶培养站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主河道的输入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对称设置于河道两端的第一水闸和第二水闸,所述第一水闸和所述第二水闸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橡胶坝和第二橡胶坝,所述第一水闸与所述第一橡胶坝之间形成第一缓冲区,所述第二水闸与所述第二橡胶坝之间形成第二缓冲区,所述第一橡胶坝与所述第二橡胶坝之间形成主河道;河道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引流雨水、地表水至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的雨水沟、以及用于培养和投加生物酶的生物酶培养站,所述生物酶培养站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主河道的输入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两侧均设有若干个生态缓冲区,所述雨水沟的输入端与所述生态缓冲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雨水沟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缓冲区和第二缓冲区。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缓冲区为水塘、湖和水生植物种植区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净水设备和第二净水设备,所述第一净水设备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缓冲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净水设备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河道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净水设备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缓冲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净水设备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河道的输入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黑臭水体的原位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净水设备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伟光赵锐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怡水源零排放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市珠江海咸水淡化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