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9386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9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包括壶体和底座,所述壶体的底部设置有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所述壶体的内胆外设置有加热组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所述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将外部电力无线耦合到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磁力和弹力耦合机制实现隔水绝缘开断,电力无线耦合,解决了壶体加水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的壶水外溢,进而外溢的壶水侵入热水壶电路系统,造成热水壶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

Hot water kettle for contactless electric transmission of overflow immunity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kettle immune to overflow, which comprises a kettle body and a base. The bottom of the kettl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receiving component, the inner tank of the kettle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heating component, and the base is provided with a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input component, and the non-contact electric power input component is provided with an external heating component. The unit power is wirelessly coupled to the contactless power receiving component, which is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the contactless power receiving component. The invention realizes water insulation interruption and electric power wireless coupling by magnetic and elastic coupling mechanism, and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kettle easily overflow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dding water to the kettle body, and then the overflowing kettle intrudes into the circuit system of the kettle, thus causing the kettle not to be used normal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器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
技术介绍
日常生活中用的一种电热水加热器,壶体和底座是分离的,壶体中的加热装置电力接入是通过壶体底部的触头与底座上触头直接接触来实现。这种分离式电热水器,在壶体加水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壶水外溢,外溢的壶水侵入热水壶电路系统,造成热水壶不能正常使用。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中老年人使用热水壶的过程中,或者同时处理多个事务,而产生的遗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包括壶体和底座,所述壶体的底部设置有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所述壶体的内胆外设置有加热组件6,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所述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将外部电力无线耦合到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所述加热组件6与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电性连接。较佳的,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包括: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环形下永磁体25、防水套21、弹性双稳态梁24、双金属环形片23、环形上永磁体22组成环形金属片20;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嵌设于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凹型槽41中;弹性双稳态梁24的外圈部分36安装在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圆槽39和凹型槽41之间的平面40上,弹性双稳态梁24和圆槽39的中心线是同一中心线;双金属环形片23由两层受热伸缩量不同的金属构成,安装在弹性双稳态梁24的上方,双金属环形片23的外径与弹性双稳态梁24的外径一致,双金属环形片23的内径与弹性双稳态梁24的外折叠分界线42平齐,双金属环形片23的上下两层金属,受热伸缩量小的金属位于受热伸缩量大的金属和双金属环形片23之间;环形上永磁体22位于弹性双稳态梁24的上环形平面43上,环形上永磁体22的外径与弹性双稳态梁24的内折叠分界线44平齐,环形上永磁体22的内径比防水套21的外径大,环形上永磁体22与环形下永磁体25在安装后呈现磁力相吸状态;防水套21安装在弹性双稳态梁24上,防水套21与弹性双稳态梁24同一中心线;环形下永磁体25安装在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圆槽39中,环形下永磁体25的高度与圆槽39的槽深相同,环形金属片20安装在环形上永磁体22上表面,环形金属片20与环形上永磁体22的中心线共线。较佳的,所述加热组件6通过加热电力管理模块7与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电性连接;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的上线圈最外圈输出端50与上线圈第一上引线19相连,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的上线圈最内圈输出端51与上线圈第二上引线18相连,上线圈第一上引线19与环形金属片20相连,上线圈第二上引线18和金属簧片17连接到加热电力管理模块7的第二电力输入接头16上,加热电力管理模块7的第一电力输出接头15通过线缆与加热组件6相连。较佳的,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上有圆槽39、凹型槽41和圆孔30,圆槽39的最大外径小于凹型槽41内圈的弧段的最小直径,凹型槽41的槽深小于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厚度,圆槽39的槽深小于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厚度,圆槽39的槽深与环形下永磁体25的厚度一致,圆孔30为通孔,圆孔30位于圆槽39的上方,圆孔30的直径小于圆槽39的直径,圆孔30、圆槽39和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中心线是同一中心线。较佳的,弹性双稳态梁24上从外到内依次布置了外圈部分36、外折叠分界线42、内折叠分界线44、上环形平面43和中间孔45,外圈部分36的旋转中心线、外折叠分界线42的旋转中心线、内折叠分界线44的旋转中心线、上环形平面43的旋转中心线和中间孔45的旋转中心线重合。较佳的,所述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包括:下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8、电力无线耦合下线圈32和弹性机械自动开断触发杆26;电力无线耦合下线圈32嵌入下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8的下凹型槽33中,弹性机械自动开断触发杆26安装在非接触电力输入部件10的没有凹型槽的上表面上,且弹性机械自动开断触发杆26的对称中心线与下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8的中心线共线。较佳的,所述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通过输入电力管理模块12以及开关13与外部电源连接;电力无线耦合下线圈32的下线圈最外圈输入端48与下线圈第一下引线31相连,电力无线耦合下线圈32的下线圈最内圈输入端49与下线圈第二下引线28相连,下线圈最内圈输入端49与下线圈第二下引线28与输入电力管理模块12的输入电力管理输出接头29相连,输入电力管理模块12的输入电力管理输入接头14通过线缆与开关13相连,开关13与电源插头9通过线缆相连。较佳的,下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8上布置有结构下凹型槽33,下凹型槽33的槽深小于下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8的厚度。较佳的,所述弹性机械自动开断触发杆26包括:右弯曲部47、左弯曲部54、右直线段55、左直线段56、上弯折52、左弯折57、右弯折53和横线58;右弯曲部47、左弯曲部54通过上弯折52相连,左弯曲部54通过左弯折57与左直线段56相连,左直线段56与右直线段55通过横线58相连,右直线段55与右弯曲部47通过右弯折53相连。较佳的,所述加热组件6为双线加热丝螺旋结构,双线加热丝螺旋结构完全展开是一条线,在线的中点弯折,呈现U字形状,U字形状的两边平行,然后U字形状的两边围绕内胆的外壁从壶口到壶底方向缠绕,并与内胆电绝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磁力和弹力耦合机制实现隔水绝缘开断,电力无线耦合,解决了壶体加水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的壶水外溢,进而外溢的壶水侵入热水壶电路系统,造成热水壶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总体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在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在非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的总体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的总体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的部件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的部件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密封罩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环形金属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环形上永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环形下永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弹性双稳态梁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弹性双稳态梁与双金属环形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弹性机械自动开断触发杆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壶体;2-壶盖;3-壶盖柄;4-壶把;5-内胆;6-加热组件;7-加热电力管理模块;8-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9-电源插头;10-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1-底座;12-输入电力管理模块;13-开关;14-输入电力管理输入接头;15-第一电力输出接头;16-第二电力输入接头;17-金属簧片;18-上线圈第二上引线;19-上线圈第一上引线;20-环形金属片;21-防水套;22-环形上永磁体;23-双金属环形片;24-弹性双稳态梁;25-环形下永磁体;26-弹性机械自动开断触发杆;27-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8-下线圈第二下引线;29-输入电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包括壶体和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的底部设置有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所述壶体的内胆外设置有加热组件(6),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所述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将外部电力无线耦合到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所述加热组件(6)与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包括壶体和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壶体的底部设置有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所述壶体的内胆外设置有加热组件(6),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所述非接触电力输入组件(10)将外部电力无线耦合到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所述加热组件(6)与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包括: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环形下永磁体(25)、防水套(21)、弹性双稳态梁(24)、双金属环形片(23)、环形上永磁体(22)组成环形金属片(20);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嵌设于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凹型槽(41)中;弹性双稳态梁(24)的外圈部分(36)安装在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圆槽(39)和凹型槽(41)之间的平面(40)上,弹性双稳态梁(24)和圆槽(39)的中心线是同一中心线;双金属环形片(23)由两层受热伸缩量不同的金属构成,安装在弹性双稳态梁(24)的上方,双金属环形片(23)的外径与弹性双稳态梁(24)的外径一致,双金属环形片(23)的内径与弹性双稳态梁(24)的外折叠分界线(42)平齐,双金属环形片(23)的上下两层金属,受热伸缩量小的金属位于受热伸缩量大的金属和双金属环形片(23)之间;环形上永磁体(22)位于弹性双稳态梁(24)的上环形平面(43)上,环形上永磁体(22)的外径与弹性双稳态梁(24)的内折叠分界线(44)平齐,环形上永磁体(22)的内径比防水套(21)的外径大,环形上永磁体(22)与环形下永磁体25在安装后呈现磁力相吸状态;防水套(21)安装在弹性双稳态梁(24)上,防水套(21)与弹性双稳态梁(24)同一中心线;环形下永磁体(25)安装在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圆槽(39)中,环形下永磁体(25)的高度与圆槽(39)的槽深相同,环形金属片(20)安装在环形上永磁体(22)上表面,环形金属片(20)与环形上永磁体(22)的中心线共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6)通过加热电力管理模块(7)与所述非接触电力接收组件(8)电性连接;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的上线圈最外圈输出端(50)与上线圈第一上引线(19)相连,电力无线耦合上线圈(27)的上线圈最内圈输出端(51)与上线圈第二上引线(18)相连,上线圈第一上引线(19)与环形金属片(20)相连,上线圈第二上引线(18)和金属簧片(17)连接到加热电力管理模块(7)的第二电力输入接头(16)上,加热电力管理模块(7)的第一电力输出接头(15)通过线缆与加热组件(6)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水免疫的非接触电力传输热水壶,其特征在于,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上有圆槽(39)、凹型槽(41)和圆孔(30),圆槽(39)的最大外径小于凹型槽(41)内圈的弧段的最小直径,凹型槽(41)的槽深小于上带内凹型磁芯基体(37)的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之涵张卫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