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胜和专利>正文

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755 阅读:3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个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包括伞顶连杆机构和一支可作至少四段式伸缩的伞中棒,以及一个可在前述的伞中棒上移动以打开或闭合伞顶的活动巢。此伞顶连杆机构包括三个平行四杆机构的组合。为了使折叠起的雨伞,其断面形状尽可能紧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所有平行四杆机构能依序完全嵌入另一平行四杆机构内,使U型断面的伞顶连杆的凹部得到充分的利用。(*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式的雨伞,特别是一种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可四重折叠的折叠式雨伞长久以来已有许多使用不同机构学原理的型式为人所熟知,例如依照美国专利4、739、783号,或是依照德国专利823、326号的交叉式剪刀杠杆和扁平棒平行四杆机构而设计的可四重折叠的雨伞。因为伞顶连杆能够被缩短到它们伸长时长度的四分之一,这种型式的雨伞能够被最佳地缩短到口袋大小的型式,却依然维持着最佳的大面积伞顶抛物线。然而,因为在折叠的状态时,伞顶连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手风琴式褶层,这褶层对雨伞的断面有强制的影响,以致于它变成一个较厚重的构造。特别是为了要有较好的抗风阻力的强度,伞顶连杆机构不仅仅是由扁平棒材构成,如德国专利823、325提出的那种,而且至少部分是由坚固的U型材料制成,如美国专利4、739、783所建议的,为了使这种包括U型断面,和圆型或线材型断面材料的伞顶的伞顶连杆机构在折叠状态时能够更纤细,在这一状况中,平行四杆机构折叠时已实质上以其中空的断面空间相继嵌入另一伞顶连杆内,但是依然有一个可作完全折叠嵌入伞顶连杆的较大空间未被利用,特别是在中央伞顶连杆和第一平行四杆机构之间的伞冠区域和在主斜撑杆和第二平行四杆机构之间的滑座区域。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消除前述种类的折叠式雨伞的缺点而提供一种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由多种断面式样的连杆所构成的折叠式雨伞在折叠状态时有最佳的细长大小,同时未忽略雨伞顶的抵抗风阻力的强度。本技术的目的是以下列的方式达成一种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具有作至少四重叠合的伞顶连杆机构,和一支作至少四段式伸缩的伞中棒,前述的伞中棒上设有一活动巢与伞中棒动配合,每一个伞顶连杆机构包括一支与活动巢相连接的主斜撑杆,和一支与伞冠相连的中央伞顶连杆,并具有连接周边伞顶连杆的三个平行四杆机构;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和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都包括一朝向伞中棒轴的U型断面体,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和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分别包括一扁平或圆型断面体,中央伞顶连杆的U型断面较第一平行四杆机构上方长连杆和主斜撑杆的U型断面为宽,其特征在于主斜撑杆被一支形成第一平行四杆机构的中央伞顶连杆的分叉部所围绕,且连同第一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一起嵌入中央伞顶连杆;又,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的U型断面较主斜撑杆与前述的上方长连杆的U型断面,以及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的扁平断面为宽;且,下方长连杆也较主斜撑杆的U型断面为薄,而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完全嵌入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在主斜撑杆和中央伞顶连杆之间的中央伞顶连杆的分叉部上的接合关节嵌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的凹部,同时,连接下方长连杆和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的接合关节设在导槽内。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如下方式达到所述的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其特征在于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在其连接至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短杠杆臂有两个不同宽度的U型断面,每一个分别具有一开叉状的突部,其中,突部围绕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的短杠杆臂和嵌在短杠杆臂里的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的端部;突部设有导槽,并且其U型断面较突部窄,其仅围绕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并且在伞顶张开时,嵌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开口朝下的U型断面内;而在导槽里的结合关节连同其铆钉头或两端面的孔眼状凸缘,滑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的凹部。所述的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其特征在于杠杆臂连同突部以及突部上的结合关节、导槽一起嵌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直抵U型断面的基部处的穿孔;穿孔也是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至其结合关节的通道。本技术的效果在于全部伞顶连杆U型断面凹部,都因相继地嵌入而得到最佳的利用,而不易损坏,结构稳定,并具有足够的抗风阻力的强度。另外承受压力负载最大的伞顶连杆部件有较宽的U型断面,而邻近的较窄断面部件,因为在连杆机构折叠过程中预设的U型断面翻转朝向或背离动作,而能够完全嵌入这些较宽的断面,到达这些断面的基部。以致于使全部的手风琴式折叠弯曲处得到利用。由此而得到的截面空间体积是更紧凑,且使得折叠起来的雨伞更细长。另外,在主斜撑和中央伞顶之间的连接关节嵌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的一凹部。同时,连接此一连杆和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连杆的接合关节在导槽内更进一步地偏离伞轴,进入前面提及的连杆的凹陷处。在伞张开状态时,前述连杆机构抗风阻力的坚牢是由于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在其连接至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短杠杆臂有两不同宽度的U型断面,每一个分别具有一开叉状的突部,其中,第一个突部有足够的宽度而能围绕第二平行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的短杠杆臂和嵌在短杠杆臂里的第三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的端部;然而,第二个开叉状突部设导槽,并且其U型断面较第一个开叉状突部为窄,仗其能够仅围绕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下方长连杆,并且在伞顶张开时,嵌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一上方长连杆开口朝下的U型断面内,而在导槽里的结合关节连同其铆钉头或两端面的孔眼状突缘滑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的凹部。这种杆断面嵌入的更进一步的效果是杠杆臂连同第二个开叉状突部,以及突部上的结合关节、导槽,一起嵌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直抵U型断面的基部上的穿孔为止。此穿孔也同时作为第一平行四杆机构的上方长连杆在其连接到第二平行四杆机构上方长连杆的连接关节区域的通道。配合参照附图中的最佳实施例,本技术更详尽地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一个具有可作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闭合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伞顶半张开时的部份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伞顶张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A″部份的放大视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图6为图4中的C-C剖视图。参照图1~图4,本技术具有一个可作至少四重叠合的伞顶连杆机构,具有至少三个可折叠的平行四杆机构LP1、LP2、LP3。为了要适合收叠时的构造大小,此雨伞有一支能作四段式缩短的伞中棒1;其具有四个部件1a、1b、1c、1d,每一部件能够依次叠进一部件,并依已知方式制动锁定另一部件。一个用来打开、闭合伞顶的活动巢2可沿伞中棒1上下移动。伞顶打开时,活动巢2由一个制动锁定装置3(如图3所示)予以固定,此制动锁定装置3是装设在伞中棒1的部件1a并在朝下的方向上固定住活动巢2。伞顶闭合时,可从图1中看出,活动巢2占有内缩伞中棒1的下端的位置,靠近雨伞的握柄(未绘出)。一般已知的弹簧制爪1e、1f、1g、可以用于伞中棒部件1a、1b、1c、1d以制动锁定另一伞中棒部件。这些制爪在伞中棒伸展时自动卡合,在伞中棒收缩时,从活动巢2脱离,与现有技术相似。伞中棒部件1a、1b、1c、1d的直线对直线的导引,可以用一个多边形断面形状,或当使用圆形管材时,藉由一个导槽而能得到确保。伞中棒1可依最上端部件1a为最细,最下端部件1d为最粗的方式安排,或是相反顺序亦可。在伞中棒1的上端固定安设一个伞冠4。许多伞顶连杆系统连接在伞冠4和活动巢2上,分别环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可作至少四重折叠的伞顶连杆机构的折叠式雨伞,具有作至少四重叠合的伞顶连杆机构,和一支作至少四段式伸缩的伞中棒(1),前述的伞中棒(1)上设有一活动巢(2)与伞中棒(1)动配合,每一个伞顶连杆机构包括一支与活动巢(2)相连接的主斜撑杆(8),和一支与伞冠(4)相连的中央伞顶连杆(7),并具有连接周边伞顶连杆(10)的三个平行四杆机构(LP1)、(LP2)、(LP3);第二平行四杆机构(LP2)的上方长连杆(12)和第三平行四杆机构(LP3)的下方长连杆(19)都包括一朝向伞中棒轴的U型断面体,第二平行四杆机构(LP2)的下方长连杆(16)和第三平行四杆机构(LP3)的上方长连杆(18)分别包括一扁平或圆型断面体,中央伞顶连杆(7)的U型断面较第一平行四杆机构(LP1)上方长连杆(11)和主斜撑杆(8)的U型断面为宽,其特征在于:主斜撑杆(8)被一支形成第一平行四杆机构(LP1)的中央伞顶连杆(7)的分叉部(7a)所围绕,且连同第一平行四杆机构(LP1)的上方长连杆(11)一起嵌入中央伞顶连杆(7);又,第二平行四杆机构(LP2)的上方长连杆(12)的U型断面较主斜撑杆(8)与前述的上方长连杆(11)的U型断面,以及第二平行四杆机构(LP2)的下方长连杆(16)的扁平断面为宽;且,下方长连杆(16)也较主斜撑杆(8)的U型断面为薄,而第二平行四杆机构(LP2)的下方长连杆(16)完全嵌入平行四杆机构(LP2)的上方长连杆(12);在主斜撑杆(8)和中央伞顶连杆(7)之间的中央伞顶连杆(7)的分叉部(7a)上的接合关节(9)嵌入第二平行四杆机构(LP2)的下方长连杆(16)的凹部(16a),同时,连接下方长连杆(16)和第三平行四杆机构(LP3)的下方长连杆(19)的接合关节(23)设在导槽(19d)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胜和
申请(专利权)人:王胜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