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潇专利>正文

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16965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6 23: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该覆膜支架由覆膜材料Ⅰ、Ⅱ和支架本体组成,其中,支架本体为具有记忆功能的合金编织体,包括主路支架和次路支架,两者结合后形成倒置的Y形轮廓;在主路支架编织物顶部具有第一圆孔结构,在靠近第一圆孔结构下侧的两侧部位设置有与左、右肾动脉贴合的第二圆孔结构,第一圆孔结构和腹主动脉贴合,第二圆孔结构所在的支路部分凸出并镶嵌于肾动脉与腹主动脉的结合位置,镶嵌深度不低于十毫米;覆膜段位于卡固段下部;在覆膜段内侧缝合或者热合贴合有覆膜材料Ⅰ,外侧设置有覆膜材料Ⅱ,且所述覆膜材料Ⅰ和覆膜材料Ⅱ在上下两端进行闭合。解决了容易脱落的问题。

Covered stent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and its use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covered stent fo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The covered stent is composed of covered material I, II and stent body. The stent body is an alloy braid with memory function, including a main stent and a secondary stent, which are combined to form an inverted Y-shaped profile. The top has a first circular aperture structure, and a second circular aperture structure is arranged near the lower side of the first circular aperture structure,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and right renal artery. The first circular aperture structure is connected with the abdominal aorta, and the branch part of the second circular aperture structure is projected and embedded in the junction position of the renal artery and the abdominal aorta. The cladding section is locat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clipping section, and the cladding material I is sewn or thermally bonded inside the cladding section, and the cladding material II is arranged outside the cladding section, and the cladding material I and the cladding material II are closed at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The problem of easy falling off is sol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及其使用方法
该专利技术涉及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

技术介绍
腹主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类疾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因为主动脉瘤的瞬间破裂导致生命危险。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介入治疗法,该方法的原理是将覆膜支架预先装入发送装置中,通过股动脉介入到腹主动脉的病变部位,并在X光透视设备的监视下,准确的将覆膜支架释放在病变部位,植入覆膜支架后可有效降低病变病变部位的主动脉壁内压力,从而避免腹主动脉瘤附近的血管破裂。目前,本行业中,用于腹主动脉瘤治疗的覆膜支架通常采用镍钛合金材料制造,但也有用不锈钢和其它生物相容性材料制造的。从结构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直筒型和Y型,其中,Y型覆膜支架应用较多,参考图1,放置时,需要在左、右股动脉上同时做切口,分步骤导入覆膜支架,所以要求更加严格。为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技术,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阐述:1、腹主动脉瘤,一般位于肾动脉远端,延伸至腹主动脉分叉处,常波及髂动脉、偶尔位于肾动脉以上部位。2、覆膜支架,典型的覆膜支架有一个管状薄膜和一个记忆合金框架。这种记忆合金框架通常不是连续的,一般是沿管状薄膜一系列的环形形状。有些覆膜支架只在近端和/或远端有一个或两个这样的环,参考图3,有些则是沿整个移植材料放置多个衔接的支架,参考CN103948455A。因而,整个覆膜支架为“毛毛虫”形状。在每一次心脏收缩期内,血管内的血液动力学压力与覆膜支架的纵向平面基本平行。因此,该覆膜支架随着每一次心脏收缩跳动而伸缩动作,并且可能会向下游移动,类似毛毛虫运动,这种移动或者说颤抖对覆膜支架的固定是极其不利的。3、内漏,覆膜支架移植后,覆膜支架的与修补处的血管贴合不足够紧密造成的血液微量的内漏到覆膜外围,也就是覆膜和腹主动脉瘤之间的空间内,使覆膜支架发生移位、变形或使血液动力学压力再一次作用于血管的病变段,造成的事故。4、外部框架,用于对覆膜支架从外侧进行加固的元件,通常采用镍钛合金制作。对于腹主动脉瘤的的介入治疗,其技术难点是,植入的覆膜支架可能从被安装的所需位置(初始位置)后,在患者后期生存期间有可能发生移动、变形和脱落,因此创造了各种方法协助把覆膜支架更加稳固的固定在血管内壁上。为了解决上述难题,现有的技术手段中常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解决:1、在覆膜支架的近端/远端一部分不覆盖薄膜材料,这类支架进一步径向扩张的能力高于完全被薄膜材料覆盖的支架。通过进一步扩张,支架的近端/远端就更好地抓附在血管内壁上,这样,把薄膜材料末端的横断面压入到血管壁内就形成了不渗漏血液的固定密封。现有的技术例子可以参考中国专利CN103948455A中介绍的案例,该案例中,由覆膜支架主体和裸支架组成,其中裸支架就是本未覆盖薄膜材料的一段。其中,为了使得裸支架能够与血管内壁更可靠的结合,通常在裸支架上设置有倒刺、钩等尖状物,参考图3,上述尖状物的使用虽然增加了与血管的结合强度,但是也带了另一个问题:刺破血管,尖状物刺破血管带来了不必要的二次风险。在CN2492206Y中,它给出了在支架上设置尖锐的刺部,用于刺入血管内壁,从而实现良好的接触,这种刺部具有非常尖锐的结构,操作不当极容易将血管刺破。所以,比较尖锐的暴露支架近端的形状容易刺穿血管壁,是现有技术中的一大缺陷。2、外部固定法,在血管外侧固定一段外部框架,该技术手段中,在覆膜支架端部的血管外部使用外部框架进行加固,即,外部框架一般连接于覆膜支架所在的血管外壁,通过在血管外部和血管内部对应部位设置局部加强的方式来固定。由这样一种外部自扩张框架形成的嵴通过提供在与血管壁接触时自然抓牢血管的充分不均匀的外表面而有助于更好地吻合血管,同时可以对内部的覆膜之间进行夹紧,即从外侧把覆膜支架固定到位,由于外部框架和内部的覆膜支架自外侧和内侧进行配合使用,有利于防止内漏的发生。对于该技术方案,可以参考CN101965162B中介绍的方案,该方案中,血管外包套(外部框架)自外侧进行加固。该方法虽然固定牢靠,但是需要在血管外侧进行同步手术,因此需在在腹部增加外部伤口,也就是说需要腹部进行二次创伤,增大了手术难度和术后恢复的难度,且异物感明显。以上两种方案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实际手术中,常常根据患者的病患情况进行选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及其使用方法,克服了上述装置和上述一般类型方法的缺点,所提供的血管修复覆膜支架能够更加牢靠的固定在血管病变部位,且随着主动脉的自然弯曲、脉动的波动更加牢靠的固定,无需外部框架加固,没有尖状的倒刺或者倒钩作用于血管内壁,不对血管进行损伤,抗移动性更强,避免了血管被刺穿的可能性,同时贴合更加紧密,避免出现内漏问题。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该覆膜支架由覆膜材料Ⅰ、Ⅱ和支架本体组成,其中,所述支架本体为具有记忆功能的合金编织体,包括主路支架和次路支架,两者结合后形成倒置的Y形轮廓;在主路支架编织物顶部具有第一圆孔结构,在靠近第一圆孔结构下侧的两侧部位设置有与左、右肾动脉贴合的第二圆孔结构,所述第一圆孔结构和腹主动脉贴合,利用编织物自身的胀紧力度与血管壁进行贴合,两所述第二圆孔结构分别与左、右肾动脉贴合,所述第二圆孔结构所在的支路部分凸出并镶嵌于肾动脉与腹主动脉的结合位置,镶嵌深度不低于十毫米,所述第一圆孔结构、第二圆孔结构所在的编织物段标记为卡固段;覆膜段位于卡固段下部;所述覆膜段与卡固段中的编织物是一体编织成型的,结合处外表为光滑且没有凸起、倒刺的结构,所述覆膜段相对于正常的腹主动脉内腔具有外膨胀构造,所述膨大构造上下两端与血管内壁形成有效的胀紧;在覆膜段内侧缝合或者热合贴合有覆膜材料Ⅰ,该覆膜材料Ⅰ为医用生物膜,在覆膜段外侧中部设置有至少两道加强环,在覆膜段的外侧设置有覆膜材料Ⅱ,且所述覆膜材料Ⅰ和覆膜材料Ⅱ在上下两端进行闭合;在覆膜段下方为骼动脉段,在骼动脉段的下端口设置第三圆孔结构,在该骼动脉段的右侧设置有分支构造,分支构造上设置有用于和次路支架进行连接的接口,所述次路支架和分支构造局部形成部分重叠,并利用二者之间的胀力进行胀紧连接;在主路支架的第二圆孔结构、分支构造和次路支架适当部位设置铂金标志物,用于辅助引导使用。进一步地,在覆膜段的编织密度为卡固段编织密度的两倍以上。进一步地,所述主路支架主体是由镍钛诺合金丝通过编织工艺形成的网格状管状体编织物,该镍钛诺合金丝的直径在0.05毫米。进一步地,所述覆膜材料Ⅰ内表面为光滑的内壁,外表面为粗糙的效果,粗糙的外表面与编织物形成更加紧密的结合。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环为焊接在编织物外侧的W形反复折弯的环状体,材质与编织物相同。进一步地,覆膜材料Ⅱ外表面为毛面,也就是便于与病变部位血管内壁结合的毛面。覆膜支架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时,首先将主路支架推入血管内并通过输送装置输送至病变部位,在主动脉瘤位置,利用第二圆孔结构上的标志物引导并准确的在肾动脉交叉处精准释放,释放后,调整主路支架的状态,完成状态调整,最后在右骼动脉端精准导入次路支架,并在标志物的引导下完成次路支架和主路支架的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输送装置为导丝技术。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该覆膜支架由覆膜材料Ⅰ、Ⅱ和支架本体组成,其中,所述支架本体为具有记忆功能的合金编织体,包括主路支架(120)和次路支架(130),两者结合后形成倒置的Y形轮廓;在主路支架(120)编织物顶部具有第一圆孔结构(121),在靠近第一圆孔结构(121)下侧的两侧部位设置有与左、右肾动脉(24/23)贴合的第二圆孔结构(122),所述第一圆孔结构(121)和腹主动脉贴合,利用编织物自身的胀紧力度与血管壁进行贴合,两所述第二圆孔结构(122)分别与左、右肾动脉(23/24)贴合,所述第二圆孔结构所在的支路部分凸出并镶嵌于肾动脉与腹主动脉的结合位置,镶嵌深度不低于十毫米,所述第一圆孔结构、第二圆孔结构所在的编织物段标记为卡固段;覆膜段(L2)位于卡固段(L1)下部;所述覆膜段与卡固段中的编织物是一体编织成型的,结合处外表为光滑且没有凸起、倒刺的结构,所述覆膜段相对于正常的腹主动脉内腔具有外膨胀构造,所述膨大构造上下两端与血管内壁形成有效的胀紧;在覆膜段(L2)内侧缝合或者热合贴合有覆膜材料Ⅰ(110),该覆膜材料Ⅰ(110)为医用生物膜,在覆膜段(L2)外侧中部设置有至少两道加强环(125),在覆膜段(L2)的外侧设置有覆膜材料Ⅱ(111),且所述覆膜材料Ⅰ和覆膜材料Ⅱ在上下两端进行闭合;在覆膜段(L2)下方为骼动脉段(L3),在骼动脉段的下端口设置第三圆孔结构(125),在该骼动脉段的右侧设置有分支构造(126),分支构造上设置有用于和次路支架(130)进行连接的接口,所述次路支架和分支构造局部形成部分重叠,并利用二者之间的胀力进行胀紧连接;在主路支架的第二圆孔结构、分支构造和次路支架适当部位设置铂金标志物,用于辅助引导使用。...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腹主动脉瘤修复的覆膜支架,其特征在于,该覆膜支架由覆膜材料Ⅰ、Ⅱ和支架本体组成,其中,所述支架本体为具有记忆功能的合金编织体,包括主路支架(120)和次路支架(130),两者结合后形成倒置的Y形轮廓;在主路支架(120)编织物顶部具有第一圆孔结构(121),在靠近第一圆孔结构(121)下侧的两侧部位设置有与左、右肾动脉(24/23)贴合的第二圆孔结构(122),所述第一圆孔结构(121)和腹主动脉贴合,利用编织物自身的胀紧力度与血管壁进行贴合,两所述第二圆孔结构(122)分别与左、右肾动脉(23/24)贴合,所述第二圆孔结构所在的支路部分凸出并镶嵌于肾动脉与腹主动脉的结合位置,镶嵌深度不低于十毫米,所述第一圆孔结构、第二圆孔结构所在的编织物段标记为卡固段;覆膜段(L2)位于卡固段(L1)下部;所述覆膜段与卡固段中的编织物是一体编织成型的,结合处外表为光滑且没有凸起、倒刺的结构,所述覆膜段相对于正常的腹主动脉内腔具有外膨胀构造,所述膨大构造上下两端与血管内壁形成有效的胀紧;在覆膜段(L2)内侧缝合或者热合贴合有覆膜材料Ⅰ(110),该覆膜材料Ⅰ(110)为医用生物膜,在覆膜段(L2)外侧中部设置有至少两道加强环(125),在覆膜段(L2)的外侧设置有覆膜材料Ⅱ(111),且所述覆膜材料Ⅰ和覆膜材料Ⅱ在上下两端进行闭合;在覆膜段(L2)下方为骼动脉段(L3),在骼动脉段的下端口设置第三圆孔结构(125),在该骼动脉段的右侧设置有分支构造(126),分支构造上设置有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潇马根顺
申请(专利权)人:王潇马根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