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165728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包括一钢筋支座、一底座、一盖板、一高强螺栓以及一连接件,钢筋支座在浇筑混凝土时预埋进承重构件中,底座固定于钢筋支座的上表面,底座中空且其上表面开设一第一通孔,高强螺栓的头部穿过第一通孔且设于底座内,高强螺栓的头部端面为弧面,高强螺栓的尾部位于底座外部;盖板水平固定于底座的上表面且盖板上开设一第二通孔,连接件上开设第三通孔,高强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连接件通过两螺母锁紧在高强螺栓上,两螺母分别设于连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连接件还与钢组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消耗荷载能量,达到耗散地震能量、减轻主体结构地震反应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将预制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连接的连接装置,属于建筑结构领域。
技术介绍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近年来国家主推的结构体系,其墙、柱、梁、板均在加工厂加工和养护完成后运至施工现场,然后仅通过少量现浇混凝土和钢材连接构件进行连接,具有现场工作量少、施工速度快、对环境污染较小等优点,且施工现场各工序可立体交叉作业,进一步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建设周期。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中,现在预制混凝土墙板使用较多,与普通的砌体墙相比,预制混凝土墙板具有整体性高、施工速度快、保温隔热性能好等优点。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一般利用混凝土柱和剪力墙承担竖向和水平荷载,外挂墙板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中并非主要结构承重构件,因此,墙体板构件不参与受力。但在地震作用下,此种结构中的墙板会与框架共同抵抗水平剪力,平时也承受风荷载,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位移,可能会造成连接节点的损伤与破坏,进而导致结构连接件耐久性降低,甚至会引起局部墙板脱落,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其能够消耗荷载能量,以此来保护墙板和主体结构,达到耗散地震能量、减轻主体结构地震反应的作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支座、一底座、一盖板、一高强螺栓以及一连接件,所述钢筋支座在浇筑混凝土时预埋进承重构件中,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钢筋支座的上表面,所述底座中空且其上表面开设一第一通孔,所述高强螺栓的头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且设于所述底座内,所述高强螺栓的头部端面为弧面,所述高强螺栓的尾部位于底座外部;所述盖板水平固定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且所述盖板上开设一第二通孔,所述连接件上开设一第三通孔,所述高强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以及第三通孔,所述连接件通过两螺母锁紧在所述高强螺栓上,所述两螺母分别设于所述连接件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连接件还与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的钢组件固定连接。更优地,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高强螺栓头部直径,使高强螺栓可以放入底座内。更优地,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高强螺栓间隙配合。更优地,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高强螺栓相匹配。更优地,所述底座的下表面与所述钢筋支座的上表面尺寸一致。更优地,所述连接件为L型角铁,且其底面和侧面之间通过两加强肋加固。更优地,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的钢组件的连接处尺寸相同。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将钢筋支座浇筑于主体结构的承重构件中,通过底座、盖板、高强螺栓以及连接件与预制外墙板固定连接,既实现了承重构件与预制外墙板的稳固连接,又可在地震时,通过高强螺栓在底座内的位移和滑动,消耗荷载能量来保护预制外墙板和主体结构,达到耗散地震能量、减轻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钢筋支座的纵剖图;图3为本技术底座和高强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连接件和高强螺栓的剖面图;图5为本技术连接件的正视图。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1、钢筋支座;2、底座;3、盖板;4、高强螺栓;5、连接件;6、承重构件;7、钢组件;11、钢筋支座的上表面;12、钢筋支座的下表面;13、角钢;21、第一通孔;31、第二通孔;51、第三通孔;41、螺母;53、加强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包括一钢筋支座1、一底座2、一盖板3、一高强螺栓4以及一连接件5,所述钢筋支座1在浇筑混凝土时预埋进承重构件6中,所述底座2固定于所述钢筋支座1的上表面11,所述底座2中空且其上表面开设一第一通孔21,所述高强螺栓4的头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且设于所述底座2内,所述高强螺栓4的尾部位于底座2外部;所述盖板3水平固定于所述底座2的上表面且所述盖板3上开设一第二通孔31,所述连接件5上开设一第三通孔51,所述高强螺栓4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31以及第三通孔51,所述连接件5通过两螺母41固定在所述高强螺栓4上,所述两螺母41分别设于所述连接件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锁紧两螺母41将连接件5固定;所述连接件5还与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的钢组件7固定连接。附图中,所述连接件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可以分别设置两螺母41,进一步加固。所述底座2的下表面与所述钢筋支座1的上表面11尺寸一致,以保证焊接质量。所述第一通孔21的孔径大于所述高强螺栓4头部直径,使高强螺栓4可以放入底座2内,所述第二通孔31与所述高强螺栓4间隙配合,用以定位高强螺栓4,使高强螺栓4只能在底座2内产生位移和滑动。所述第三通孔51与所述高强螺栓4相匹配。所述高强螺栓4的头部端面为弧面,使地震时,高强螺栓4可以在底座2内产生位移和滑动,以此消耗、荷载能量来保护预制外墙板和主体结构。所述钢筋支座1由上表面11、下表面12以及连接上表面11和下表面12的四条角钢13组成。所述连接件5为L型角铁,且其底面和侧面之间通过两加强肋53加固。所述连接件5与所述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的钢组件7的连接处尺寸相同,以保证焊接质量。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浇筑混凝土时,将钢筋支座1预埋进承重构件6中(所述承重构件6一般为连接梁或节点),所述钢筋支座1的高度应与所述预制外墙挂板所连接的承重构件6的高度一致,使所述钢筋支座1能与承重构件6接合,共同承力。所述底座2和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于所述钢筋支座1的上面,高强螺栓4的头部通过第一通孔21放入底座2内,所述高强螺栓4穿过所述盖板3上的第二通孔31,盖板3盖在在所述底座2上面,然后通过焊接固定。将一螺母41旋入高强螺栓4,然后套入所述连接件5,再旋入另一螺母41,通过两螺母41微调连接件5的高度,使连接件5的高度与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的钢组件7的高度保持一致。在地震作用下,高强螺栓4可在底座2内产生相对滑移,以此消耗荷载能量来保护墙板和主体结构,达到耗散地震能量、减轻结构地震反应的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支座(1)、一底座(2)、一盖板(3)、一高强螺栓(4)以及一连接件(5),所述钢筋支座(1)在浇筑混凝土时预埋进承重构件(6)中,所述底座(2)固定于所述钢筋支座(1)的上表面(11),所述底座(2)中空且其上表面开设一第一通孔(21),所述高强螺栓(4)的头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且设于所述底座(2)内,所述高强螺栓(4)的头部端面为弧面,所述高强螺栓(4)的尾部位于底座(2)外部;所述盖板(3)水平固定于所述底座(2)的上表面且所述盖板(3)上开设一第二通孔(31),所述连接件(5)上开设一第三通孔(51),所述高强螺栓(4)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31)以及第三通孔(51),所述连接件(5)通过两螺母(41)锁紧在所述高强螺栓(4)上,所述两螺母(41)分别设于所述连接件(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连接件(5)还与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的钢组件(7)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耗能特性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钢筋支座(1)、一底座(2)、一盖板(3)、一高强螺栓(4)以及一连接件(5),所述钢筋支座(1)在浇筑混凝土时预埋进承重构件(6)中,所述底座(2)固定于所述钢筋支座(1)的上表面(11),所述底座(2)中空且其上表面开设一第一通孔(21),所述高强螺栓(4)的头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且设于所述底座(2)内,所述高强螺栓(4)的头部端面为弧面,所述高强螺栓(4)的尾部位于底座(2)外部;所述盖板(3)水平固定于所述底座(2)的上表面且所述盖板(3)上开设一第二通孔(31),所述连接件(5)上开设一第三通孔(51),所述高强螺栓(4)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31)以及第三通孔(51),所述连接件(5)通过两螺母(41)锁紧在所述高强螺栓(4)上,所述两螺母(41)分别设于所述连接件(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连接件(5)还与预制外墙板内预埋的钢组件(7)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耗能特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庹明贝吴志鸿赵永华黄霞陈才权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