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3879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0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节能采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包括:蓄热体,在所述蓄热体的内部构造有蓄热通道;送风结构;动力风道,所述动力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下方;旁侧风道,所述旁侧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侧旁;以及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上方,其中,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送风结构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混风风道的第三进风口相连通,在所述混风风道的顶壁上构造有能与所述蓄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出风口。该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具有降低蓄热体的散热口处的温度,从而避免散热口处的钣金发生高温变色的优点。

A mixed air type regenerative electric heater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energy-saving heating, and discloses a mixed-wind type regenerative electric heater, which comprises: a regenerative body with an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regenerative body having a regenerative passage; a supply air structure; a power air passage with the power air passage arranged below the regenerative body; and a side air passage with the side air passage arranged below the regenerative body. The first air inlet of the power air duct is connected with the air outlet of the air supply structure, and the first air outlet of the power air duc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air inlet of the side air duct, and the first air outlet of the power air duct is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air inlet of the side air duct. The second outlet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ird inlet of the mixed air duct, and the top wall of the mixed air duct is provided with a third outlet which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heat storage duct. The mixed air type regenerative electric heater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at the heat sink of the regenerator and avoiding the discoloration of sheet metal at the heat si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
本技术涉及节能采暖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
技术介绍
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主要起到供暖的作用,传统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的散热方式通常为自然散热。自然散热时出风口的温度通常为蓄热体的自然散热温度,在蓄热体初期进行散热时,散热口的温度一般为120度到150度,散热风口的钣金容易因高温而发生变色,同时,还可能由于温度过高造成烫伤使用者的情况。另外,在蓄热体散热尾期时,散热能力会大幅下降,对供热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的散热方式通常为自然散热。自然散热时出风口的温度通常为蓄热体的自然散热温度,在蓄热体初期进行散热时,散热口的温度一般为120度到150度,散热风口的钣金容易因高温而发生变色,同时,还可能由于温度过高造成烫伤使用者的情况。另外,在蓄热体散热尾期时,散热能力会大幅下降,对供热效果造成不良影响的技术问题。(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包括:蓄热体,在所述蓄热体的内部构造有蓄热通道;送风结构;动力风道,所述动力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下方;旁侧风道,所述旁侧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侧旁;以及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上方,其中,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送风结构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混风风道的第三进风口相连通,在所述混风风道的顶壁上构造有能与所述蓄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出风口。其中,在所述混风风道的顶壁上呈间隔式构造有多个第三出风口。其中,各个所述第三出风口呈等距式设置。其中,在所述动力风道的顶壁上呈间隔式构造有多个通孔。其中,所述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还包括风量调节阀,所述风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动力风道与所述旁侧风道相连通的部位。其中,在所述蓄热体的外表面设有保温层,在所述保温层的外表面设有能够包裹所述蓄热体的外壳体。其中,所述动力风道的内口径、所述旁侧风道的内口径以及所述混风风道的内口径均相同。其中,所述动力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的制造材质均为不锈钢。其中,在所述动力风道和所述混风风道的外表面设有防腐漆层。其中,所述送风结构包括鼓风机。(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通过启动送风结构,该送风结构会将产生的冷风依次经该动力风道和旁侧风道后而流入到混风风道中,此时,由蓄热体产生的热量会沿该蓄热通道传递到外部,在此过程中,流入到混风风道中的冷风会与从蓄热通道流出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蓄热通道散热口处的温度的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蓄热通道的散热口处的温度较高,而使得蓄热通道的出口处的钣金发生变色的情况,由此,确保了该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的美观性。此外,由于有效地降低了该蓄热通道的散热口处的温度,因而,可以避免因孩童误碰而发生烫伤的情况,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蓄热体;2:送风结构;21:出风口;3:动力风道;31:进风口;32:第一出风口;4:旁侧风道;41:第二进风口;42:第二出风口;5:混风风道;51:第三进风口;52:第三出风口;6:风量调节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包括蓄热体1、送风结构2、动力风道3、旁侧风道4以及混风风道5。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该蓄热体1的内部构造有蓄热通道(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该蓄热体1主要用来散热,从而达到给室内进行供暖的目的。其中,该蓄热通道主要用来将蓄热体1产生的热量释放到外部。该送风结构2主要起到送风的作用。动力风道3设置在蓄热体1的下方。旁侧风道4设置在蓄热体1的侧旁。混风风道5设置在蓄热体1的上方,其中,该动力风道3的第一进风口31与送风结构2的出风口21相连通,动力风道3的第一出风口32与旁侧风道4的第二进风口41相连通,旁侧风道4的第二出风口42与混风风道5的第三进风口51相连通,在混风风道5的顶壁上构造有能与蓄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出风口52。具体地,通过启动送风结构2,该送风结构2会将产生的冷风依次经该动力风道3和旁侧风道4后而流入到混风风道5中,此时,由蓄热体1产生的热量会沿该蓄热通道传递到外部,在此过程中,流入到混风风道5中的冷风会与从蓄热通道流出的热量进行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蓄热通道散热口处的温度的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蓄热通道的散热口处的温度较高,而使得蓄热通道的出口处的钣金发生变色的情况,由此,确保了该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的美观性。此外,由于有效地降低了该蓄热通道的散热口处的温度,因而,可以避免因孩童误碰而发生烫伤的情况,确保了使用者的安全性。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该混风风道5的顶壁上呈间隔式构造有多个第三出风口51。具体地,通过在该混风风道5的顶壁上构造有多个第三出风口51,从而可以加快降低该蓄热通道的散热口处的温度,避免散热口处的温度较高而使得散热口处的钣金发生变色的情况。进一步地,确保了该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整体的美观性。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各个第三出风口52的孔径可为10毫米,相邻孔的孔距可为10毫米。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第三出风口52呈等距式设置。这样,可以使得风量能够被均匀地分散,确保出风风量的均匀性,避免因某处的风量聚集而使得该处的温度较高从而造成钣金变色的情况。如图2所示,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该动力风道3的顶壁上呈间隔式构造有多个通孔(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蓄热通道相对该蓄热体1呈纵向设置,通过在该动力风道3的顶壁上构造有多个通孔,从而可以将送风结构2产生的冷风经该通孔而流入到该蓄热通道的内部进行换热,从而达到给从蓄热通道的散热口排出的热量进行降温的目的。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各个通孔的孔径可为8毫米,相邻的通孔之间的孔间距可为15毫米。如图2所示,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还包括风量调节阀6,该风量调节阀6设置在动力风道3与旁侧风道4相连通的部位。具体地,通过增设该风量调节阀6,从而可以实现动力风道3与混风风道5之间风量的配比,即,若蓄热通道的散热口的温度较高,则可适当地调大该风量调节阀6的开度,从而增大流入到混风风道5中的冷风的风量,进一步地,达到给散热口进行快速降温的目的。反之,若蓄热通道的散热口的温度较低,则可适当地调小该风量调节阀6的开度,从而减小流入到混风风道5中的冷风的风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体,在所述蓄热体的内部构造有蓄热通道;送风结构;动力风道,所述动力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下方;旁侧风道,所述旁侧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侧旁;以及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上方,其中,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送风结构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混风风道的第三进风口相连通,在所述混风风道的顶壁上构造有能与所述蓄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出风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体,在所述蓄热体的内部构造有蓄热通道;送风结构;动力风道,所述动力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下方;旁侧风道,所述旁侧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侧旁;以及混风风道,所述混风风道设置在所述蓄热体的上方,其中,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送风结构的出风口相连通,所述动力风道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旁侧风道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混风风道的第三进风口相连通,在所述混风风道的顶壁上构造有能与所述蓄热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出风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混风风道的顶壁上呈间隔式构造有多个第三出风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第三出风口呈等距式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型蓄热式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风道的顶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华勇张德仁石松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嘉洁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