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电蓄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462664 阅读:6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01 06:45
一种固体电蓄热装置,基础、外保温体、蓄热体、加热丝、换热器和循环风机;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进风口较蓄热体下沉,回风道较蓄热体上置,可提供更大加热丝安装数量,维修更换也方便;蓄热体中风路单向布置,而不是循环,减小循环通风阻力;电阻丝平面蛇形布置,蓄热体中加热丝孔洞亦为矩形孔,增大传热接触面积。

Solid electric heat storage device

A solid electric heat storage device, base, external insulation body, regenerator, heating wire, heat exchanger and circulating fa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tility model, the air inlet is regenerator sinking, a heat accumulator is arranged on the air return way, can provide a greater number of heating wire installation, maintenance and replacement are convenient storage; wind road is one-way layout, not circulation, reduce circulating ventilation resistance; the resistance wire coil plane layout, heating wire in hole is a rectangular hole, increase the heat transfer area of conta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固体电蓄热装置
本技术属于节能环保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体电蓄热装置。
技术介绍
固体电蓄热蓄装置用于将“谷电”电能以热的形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通过换热器将热取出以供工业及民用,如工民用供暖、设备加热等,达到合理使用并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传统供暖有害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等的目的。装置中的蓄热体结构及风道布置对蓄热性能和换热效率的高低有很大影响,目前,市面上一些固体蓄热装置由于结构和风道设置方式存在着缺陷,使得蓄热体吸热效率低,释放热量不均匀,加热丝布置空间不充分或装置尺寸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导致换热效率也低,因此,现有的蓄热装置结构需要更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技术提供一种固体电蓄热装置,其目的是解决以往所存在的问题。技术方案: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固体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基础、外保温体、蓄热体、加热丝、换热器和循环风机;基础设置在外保温体底部与外保温体构成内部空腔结构,蓄热体设置在基础和外保温体构成的空腔结构内,加热丝设置在蓄热体内并与外部加热源连接;蓄热体的前后两端与外保温体之间分别构成前风道和后风道,前风道与后风道之间通过蓄热体内的通风孔洞连通;换热器设置在循环风机上部,循环风机与前风道连通,换热器与后风道连通,使用时循环风机送风并依次经过前风道、蓄热体通风孔洞、后风道后进入换热器形成循环风路。基础和外保温体构成的空腔结构内还设置有炉底保温体,炉底保温体设置在蓄热体底部与基础之间。蓄热体由耐火砖堆砌而成,蓄热体内含加热丝孔洞、通风孔洞和温度传感器孔洞。蓄热体的一端上方布置有回风道,下方布置有进风道,回风道一端连接后风道,另一端连接外部换热器的进风道,进风道一端连接前风道,另一端连接循环风机的出风道。回风道通过蓄热体上方的空间与后风道连通。进风道较蓄热体下沉,回风道较蓄热体上置,这样可提供更多的加热丝安装数量。蓄热体中的通风孔洞形成蓄热体风路,该蓄热体风路单向布置,沿前风道经过蓄热体后直接通后风道,而不在蓄热体中循环。加热丝平面蛇形布置。蓄热体中加热丝孔洞亦为矩形孔。优点效果:固体电蓄热装置主要分为十一个部分:基础、炉底保温体、后风道、外保温体、蓄热体、加热丝、回风道、前风道、换热器、循环风机、进风道。蓄热体由耐火砖堆砌而成,内含加热丝孔洞、通风孔洞、温度传感器孔洞;蓄热体周围被多层保温层包裹,保温层与蓄热体间两端有前、后风道;蓄热体的一端上、下部布置有进、回风风道,该进、回风风道与外部换热器及循环风机进出风道联接。通过本技术的实施,进风口较蓄热体下沉,回风道较蓄热体上置,可提供更大加热丝安装数量,维修更换也方便;蓄热体中风路单向布置,而不是循环,减小循环通风阻力;电阻丝平面蛇形布置,蓄热体中加热丝孔洞亦为矩形孔,增大传热接触面积。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1中,标号1―基础2―炉底保温体3―后风道4―外保温体5―蓄热体6―加热丝7―回风道8―前风道9―换热器10―循环风机11―进风道;A为进水,B为出水。图2为蓄热体的结构示意图,标号12―蓄热体中加热丝孔6―加热丝。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固体电蓄热装置,基础1、外保温体4、蓄热体5、加热丝6、换热器9和循环风机10;基础1设置在外保温体4底部与外保温体4构成内部空腔结构,蓄热体5设置在基础1和外保温体4构成的空腔结构内,加热丝6设置在蓄热体5内并与外部加热源连接;蓄热体5的前后两端与外保温体4之间分别构成前风道8和后风道3,前风道8与后风道3之间通过蓄热体5内的通风孔洞连通;换热器9设置在循环风机10上部,循环风机10与前风道8连通,换热器9与后风道3连通,使用时循环风机10送风并依次经过前风道8、蓄热体5通风孔洞、后风道3后进入换热器9形成循环风路。基础1和外保温体4构成的空腔结构内还设置有炉底保温体2,炉底保温体2设置在蓄热体5底部与基础1之间。蓄热体5周围被炉底保温体2和外保温体4包围。蓄热体5由耐火砖堆砌而成,蓄热体5内含加热丝孔洞12、通风孔洞和温度传感器孔洞。蓄热体的一端上方布置有回风道7,下方布置有进风道11,回风道7一端连接后风道3,另一端连接外部换热器9的进风道,进风道11一端连接前风道8,另一端连接循环风机10的出风道。回风道7通过蓄热体5上方的空间与后风道3连通。进风道11较蓄热体5下沉,回风道7较蓄热体5上置,这样可提供更多的加热丝6安装数量,维修更换也方便。蓄热体5中的通风孔洞形成蓄热体风路,该蓄热体风路单向布置,沿前风道8经过蓄热体5后直接通后风道3,而不是在蓄热体5中循环,减小循环通风阻力。加热丝6平面蛇形布置,蓄热体中加热丝孔洞亦为矩形孔,增大传热接触面积。本技术使该类装置结构可以更合理使用,风道设置也更合理,使得蓄热、换热效率更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固体电蓄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体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基础(1) 、外保温体(4)、蓄热体(5)、加热丝(6)、换热器(9)和循环风机(10);基础(1)设置在外保温体(4)底部与外保温体(4)构成内部空腔结构,蓄热体(5)设置在基础(1)和外保温体(4)构成的空腔结构内,加热丝(6)设置在蓄热体(5)内并与外部加热源连接;蓄热体(5)的前后两端与外保温体(4)之间分别构成前风道(8)和后风道(3),前风道(8)与后风道(3)之间通过蓄热体(5)内的通风孔洞连通;换热器(9)设置在循环风机(10)上部,循环风机(10)与前风道(8)连通,换热器(9)与后风道(3)连通,使用时循环风机(10)送风并依次经过前风道(8)、蓄热体(5)通风孔洞、后风道(3)后进入换热器(9)形成循环风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体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基础(1)、外保温体(4)、蓄热体(5)、加热丝(6)、换热器(9)和循环风机(10);基础(1)设置在外保温体(4)底部与外保温体(4)构成内部空腔结构,蓄热体(5)设置在基础(1)和外保温体(4)构成的空腔结构内,加热丝(6)设置在蓄热体(5)内并与外部加热源连接;蓄热体(5)的前后两端与外保温体(4)之间分别构成前风道(8)和后风道(3),前风道(8)与后风道(3)之间通过蓄热体(5)内的通风孔洞连通;换热器(9)设置在循环风机(10)上部,循环风机(10)与前风道(8)连通,换热器(9)与后风道(3)连通,使用时循环风机(10)送风并依次经过前风道(8)、蓄热体(5)通风孔洞、后风道(3)后进入换热器(9)形成循环风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基础(1)和外保温体(4)构成的空腔结构内还设置有炉底保温体(2),炉底保温体(2)设置在蓄热体(5)底部与基础(1)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体电蓄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蓄热体(5)由耐火砖堆砌而成,蓄热体(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万博姜立兵邢作霞张明远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兰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