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3350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路标,属道路标识信号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由上壳体、太阳能电池板、下壳体、蓄电池、电路控制板等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用于道路的中心分道线、边缘线、车道线、停车线,及高速公路出入口处、转弯处及视野较差路段的中心线,分道线,轮廓线的标识,以及可安装在车祸易发(危险)地段,也可以作为中央隔离带及公路岔道线标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引导夜间和恶劣天气中的行人,车辆安全行驶。对于改善交通安全、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效果。(*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
:本技术是一种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属于道路标识信号装置。技术背景:目前,国内道路可用于机动车道的中心线,边缘线、车道线、停车线及高速公路出入口、转弯处、及视野较差路段的中心线、分道线、轮廓线的标识信号装置,是采用荧光反射原理的路标。是用车辆的照明灯照射在路标上,其荧光片反射出路标,这种荧光片本身不发光,因而夜间标识不明显。而国外的太阳能式路标,因无下壳体结构。只是用一底盖将上壳体封盖。故其上部产品体积大,突出路面超出30mm以上成了路面的障碍,当机动车通过时,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和噪声。又因其无下壳体所以要装在路面上。埋入路面层较浅,故常常不牢固,极易损坏;又因其电路控制板设计存在缺欠。因而其闪烁频率低,发光点不易确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积小,超薄型,发光点闪烁频率高的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本技术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在上壳体内,上部装有太阳能电池板,透明上罩盖在太阳能电池板上并与上壳体的上部粘固。上壳体左右两侧分别装有若干个LED发光二极管,二极管透明罩将-->发光二极管LED封装在上壳体左右两侧。下壳体内装有蓄电池、电路控制板。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装好密封垫后,由螺栓紧固联接。上壳体,下壳体可用塑料,玻璃或金属材料制作。上壳体外形为流线型。其电路控制板是由电池能量储存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控制电路、工作部分电路组成。其电池能量储存电路是太阳能电池SB1接二极管D1与蓄电池SC1的正极并联。SC1的输出端经R8、L1滤波后接IC3的IN输入端,IC3的G端接地,OUT输出端接C1正极并与LED6、LED2、LED4正极相连接。D2一端与IC3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IC3输出端连接。功率放大电路由R9、R10串接分压端接三极管TR3的基极、TR3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三极管TR4的基极输入。另一路输出接R7并与R4并联。TR4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电阻R4。R7、R4并联后接IC2的输入、IC2的输出端OUT与IC1的3脚连接。D12的正极与C1连接,D12负极与D11正极连接,D11负极接D10正极。D10负极有三路:一支路与电容C2相接,一支路与IC1的8脚连接,另一支路与IC2的IN输入端连接。控制电路是IC1的1、2脚与R1连接组成闭合回路,5、6脚接地,3脚与IC2的输出OUT连接,7、8脚与电阻R2连接。16脚接地、11脚为控制电路的输出与R3连接。工作电路是发光二极管LED6、LED2、LED4的正极与C1正极,IC3的OUT输出端、D2的共点相连接。发光二极管LED5与电阻R6-->连接,LED1与电阻R5连接,LED3与电阻R11连接。三极管TR1的基极与电阻R3相连,集电极与LED5、LED1、LED3相连接的电阻,R6、R5、R11的公共点相连接,发射极接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技术可以有效地引导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中,车辆安全行驶,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利用自然光为能源,防止环境污染、使驾驶员驾车时更为轻松。2、睛朗夜间可视距离大于300M,就是在雨、雪、雾等恶劣条件下也能发挥很好效果。3、快速频闪:可达300次±30/每分种,有效提高驾驶员的注意力,减轻人的视觉疲劳,使视线更清晰。4、外形形状是流线型突起,当车辆压上去时振动和噪声大幅度减轻,安全性好。其壳体采用铝合金材料,坚固耐用,安全简便。安装后露出地面高度25mm,属于超薄型。5、采用6个超高亮度LED发光二极管,亮度达7000mcd(红色),6000mcd(黄色)频闪达300次±30/每分钟,提高可视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装配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右视图。图3是本技术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电路控制板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案-->图1-4是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上壳体1内,上部装有太阳能电池板3,透明上罩9将太阳能电池板3封盖在上壳体1内的上部。上壳体1左、右两侧分别装有3个LED发光二极管8,二极管透明罩4粘封在LED发光二极管8外侧的上壳体的侧斜面上。下壳体2内装有蓄电池6,电路控制板5。密封垫10装在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由螺栓7紧固联接。上壳体1、下壳体2是由铝合金制成。其上壳体1外形为流线型。其电路控制板5是由电池能量储存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控制电路、工作部分电路组成。其电池能量储存电路是太阳能电池SB1接二极管D1与储存蓄电池SC1的正极并联。SC1的输出端经R8、L1滤波后接IC3的IN输入端,IC3G端接地,OUT输出端接C1正极并与LED6、LED2、LED4正极相连接。D2一端与IC3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IC3输出端连接。功率放大电路由R9、R10串联分压端接三极管TR3的基极、TR3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三极管TR4的基极输入。另一路输出接R7并与R4并联。TR4发射极接地,集电极接电阻R4。R7、R4并联后接IC2的输入、IC2的输出端OUT与IC1的3脚连接。D12的正极与C1连接,D12负极与D11正极连接,D11负极接D10正极。D10负极有三路:一支路与电容C2相接,一支路与IC1的8脚连接,另一支路与IC2的IN输入端连接。控制电路是IC1的1、2脚与R1连接组成闭合回路,5、6脚接地,3脚与IC 2的输出OUT连接,7、8脚与电阻R2连接。16脚-->接地、11脚为控制电路的输出与R3连接。工作电路是发光二极管LED6、LED2、LED4的正极与C1正极,IC3的OUT输出端、D2的共点相连接。发光二极管LED5与电阻R6连接,LED1与电阻R5连接,LED3与电阻R11连接。三极管TR1的基极与电阻R3相连,集电极与LED5、LED1、LED3相连接的电阻,R6、R5、R11的公共点相连接,发射极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它包括上壳体(1)、太阳能电池板(3)、LED发光二极管(8)、透明上罩(9),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外形为流线型,太阳能电池板(3)装在上壳体(1)内上部,透明上罩(9)盖在太阳能电池板(3)上,并与上壳体(1)上部粘固,上壳体(1)左、右两侧分别装有若干个LED发光二极管(8),透明罩(4)粘封在LED发光二极管(8)外侧的上壳体(1)的侧斜面上,下壳体(2)内装有蓄电池(6),电路控制板(5),密封垫(10)装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由螺栓(7)紧固联接。

【技术特征摘要】
1、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它包括上壳体(1)、太阳能电池板(3)、LED发光二极管(8)、透明上罩(9),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外形为流线型,太阳能电池板(3)装在上壳体(1)内上部,透明上罩(9)盖在太阳能电池板(3)上,并与上壳体(1)上部粘固,上壳体(1)左、右两侧分别装有若干个LED发光二极管(8),透明罩(4)粘封在LED发光二极管(8)外侧的上壳体(1)的侧斜而上,下壳体(2)内装有蓄电池(6),电路控制板(5),密封垫(10)装在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由螺栓(7)紧固联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其特征在于上壳体(1)、下壳体(2)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自发光式突起型路标,其特征在于电路控制板(5)是由电池能量储存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控制电路、工作部分电路组成,其电池能量储存电路是太阳能电池SB1接二极管D1与蓄电池SC1的正极并联,SC1的输出端经R8、L1滤波后接IC3的IN输入端,IC3的G端接地,OUT输出端接C1正极并与LED6、LED2、LED4正极相连接,D2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真介寺崎嘉男李志厚
申请(专利权)人:辽宁富山交通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