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滑鞋底及防滑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33415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13 0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滑鞋底及防滑鞋,属于生活用品技术领域。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包括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鞋底本体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设置有两个防滑区,防滑区包括多个防滑单元块,多个防滑单元块布满防滑区且多个防滑单元块呈矩阵分布,相邻的两个防滑单元块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槽,防滑单元块开设有十字形导流槽,第二面设置有缓冲部。该防滑鞋底,鞋底本体设置有多个防滑单元块,防滑单元块开设有十字形导流槽,增加了鞋底本体的排水、防滑效果,防滑部与防滑单元块配合,提高了鞋底本体的防滑、耐磨功能,便于保护穿着者的脚部,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该防滑鞋,应用上述的防滑鞋底,为穿着者提供安全保障。

Non slip soles and antiskid shoes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n antiskid sole and an antiskid shoe,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rticles for daily use. Anti-skid sole includes sole body, sole body includes sole, arch and heel, sole body includes first and second sides, the first side has two anti-skid zones, anti-skid zone includes a number of anti-skid unit blocks, a number of anti-skid unit blocks covered with anti-skid zone and a number of anti-skid unit blocks are matrix distribution, adjacent two. A first drainage troug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anti-skid unit blocks, a cross-shaped guide trough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anti-skid unit blocks, and a buffer part is arranged on the second side. The anti-skid sole and the sole body are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anti-skid unit blocks, and the anti-skid unit block is provided with a cross-shaped guide groove, which increases the drainage and anti-skid effect of the sole body, and the anti-skid part cooperates with the anti-skid unit block, thus improving the anti-skid and anti-wear functions of the sole body, and facilitat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earer's feet, thus making the above problems improved. Good. The antiskid shoe applies the antiskid sole above to provide safety protection for wear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滑鞋底及防滑鞋
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滑鞋底及防滑鞋。
技术介绍
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其最初的功能只是用来保护脚部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使行走的安全性得到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人们对鞋子的舒适性以及安全性要求也非常高,这就涉及到鞋底的结构形状以及材料的好坏。现有鞋子的鞋底的结构较为单一,防滑工艺较差,无法满足雨水环境的防滑需求,同时,鞋底的减震效果不佳,时间长了,穿着者会感觉累脚,穿着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防滑鞋底,鞋底本体设置有多个防滑单元块,防滑单元块开设有十字形导流槽,增加了鞋底本体的排水、防滑效果,防滑部与防滑单元块配合,提高了鞋底本体的防滑、耐磨功能,便于保护穿着者的脚部,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滑鞋,应用上述的防滑鞋底,为穿着者提供安全保障。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滑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所述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厚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面用于与地面接触,所述第二面用于支撑穿着者的脚部,所述第一面设置有两个防滑区,所述两个防滑区分别位于所述脚掌部和所述脚跟部,所述防滑区包括多个防滑单元块,所述多个防滑单元块布满所述防滑区且所述多个防滑单元块呈矩阵分布,所述防滑单元块为正方形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滑单元块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防滑单元块开设有十字形导流槽,所述十字形导流槽与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用于缓冲穿着者的脚部施加于所述鞋底本体的作用力。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十字形导流槽沿所述防滑单元块的对角线设置,所述防滑单元块设置有汇流槽,所述汇流槽位于所述防滑单元块的中部,所述汇流槽与所述十字形导流槽连通,所述汇流槽的横截面为圆形。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设置有两个防滑部,所述两个防滑部与所述两个防滑区一一对应,所述两个防滑部分别位于所述脚掌部和所述脚跟部,所述防滑部沿所述第一面的边缘分布,所述防滑部与所述防滑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与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滑部包括第一防滑组件和第二防滑组件,所述第一防滑组件与所述第二防滑组件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防滑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防滑组件远离所述足弓部,所述第一防滑组件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防滑组件包括多个防滑凸起,所述多个防滑凸起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多个防滑凸起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分布于所述第一面的两边,所述防滑凸起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由所述第一面的边缘朝向所述防滑区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滑凸起之间、相邻的所述防滑凸起与所述第一防滑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三排水槽,所述第三排水槽与所述第二排水槽连通。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位于所述脚掌部的所述第一防滑组件包括第一防滑块,所述第一防滑块设置有多个第一导流槽,所述多个第一导流槽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所述第一导流槽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防滑块,位于所述脚跟部的所述第一防滑组件包括第二防滑块,所述第二防滑块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所述多个第一凹槽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呈弧形分布。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滑凸起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所述两个第二凹槽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水槽内设置有耐磨防滑组件,所述耐磨防滑组件包括多个防滑条和多个第三凹槽,所述多个防滑条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所述防滑条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多个第三凹槽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三凹槽为三角形结构。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面设置有缓冲区,所述缓冲区位于所述足弓部,所述缓冲区内设置有标识部,所述标识部用于标明所述鞋底本体的信息。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缓冲部包括多个缓冲孔和多个缓冲凹槽,所述多个缓冲孔位于所述脚跟部,所述多个缓冲孔呈矩阵分布,所述多个缓冲凹槽位于所述脚掌部,所述多个缓冲凹槽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并排分布,所述缓冲凹槽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防滑鞋,包括鞋面和上述的防滑鞋底,所述鞋面与所述鞋底本体固定连接,所述鞋面朝向所述第二面设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防滑鞋底,鞋底本体设置有多个防滑单元块,防滑单元块开设有十字形导流槽,增加了鞋底本体的排水、防滑效果,防滑部与防滑单元块配合,提高了鞋底本体的防滑、耐磨功能,便于保护穿着者的脚部,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该防滑鞋,应用上述的防滑鞋底,为穿着者提供安全保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滑鞋底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滑鞋底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防滑单元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Ⅴ-Ⅴ方向的剖视图;图5为图3的Ⅵ-Ⅵ方向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滑鞋底的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的剖视图。图标:100-防滑鞋底;1-鞋底本体;11-第一面;12-第二面;13-脚掌部;14-足弓部;141-缓冲区;142-标识部;15-脚跟部;2-防滑区;21-防滑单元块;211-十字形导流槽;212-汇流槽;22-第一排水槽;3-防滑部;31-第一防滑组件;311-第一防滑块;3111-第一导流槽;312-第二防滑块;3121-第一凹槽;32-第二防滑组件;321-防滑凸起;3211-第二凹槽;3212-导流段;41-第二排水槽;42-第三排水槽;5-耐磨防滑组件;51-防滑条;52-第三凹槽;6-缓冲部;61-缓冲孔;62-缓冲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所述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厚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面用于与地面接触,所述第二面用于支撑穿着者的脚部,所述第一面设置有两个防滑区,所述两个防滑区分别位于所述脚掌部和所述脚跟部,所述防滑区包括多个防滑单元块,所述多个防滑单元块布满所述防滑区且所述多个防滑单元块呈矩阵分布,所述防滑单元块为正方形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滑单元块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防滑单元块开设有十字形导流槽,所述十字形导流槽与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用于缓冲穿着者的脚部施加于所述鞋底本体的作用力。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所述脚掌部、足弓部及脚跟部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鞋底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厚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面用于与地面接触,所述第二面用于支撑穿着者的脚部,所述第一面设置有两个防滑区,所述两个防滑区分别位于所述脚掌部和所述脚跟部,所述防滑区包括多个防滑单元块,所述多个防滑单元块布满所述防滑区且所述多个防滑单元块呈矩阵分布,所述防滑单元块为正方形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防滑单元块之间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防滑单元块开设有十字形导流槽,所述十字形导流槽与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所述第二面设置有缓冲部,所述缓冲部用于缓冲穿着者的脚部施加于所述鞋底本体的作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形导流槽沿所述防滑单元块的对角线设置,所述防滑单元块设置有汇流槽,所述汇流槽位于所述防滑单元块的中部,所述汇流槽与所述十字形导流槽连通,所述汇流槽的横截面为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设置有两个防滑部,所述两个防滑部与所述两个防滑区一一对应,所述两个防滑部分别位于所述脚掌部和所述脚跟部,所述防滑部沿所述第一面的边缘分布,所述防滑部与所述防滑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与所述第一排水槽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滑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部包括第一防滑组件和第二防滑组件,所述第一防滑组件与所述第二防滑组件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防滑组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防滑组件远离所述足弓部,所述第一防滑组件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防滑组件包括多个防滑凸起,所述多个防滑凸起沿所述鞋底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多个防滑凸起沿所述鞋底本体的宽度方向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丽杨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孝夕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