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肢锻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072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9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上肢锻炼器,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开设有长孔,所述长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长孔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杆和长孔,达到放置第二支撑杆的效果,通过气缸,达到带动第二支撑杆移动的效果,通过固定板,达到带动第一连接杆移动的效果,同时也达到带动连接板移动的效果,通过连接板,达到增加固定板重量的效果,同时也达到锻炼上肢的效果,可对锻炼器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不同的使用者进行使用。

An upper limb exercis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upper limb exerciser, which comprises a first support rod with a long hole arranged at the top of the first support rod. The internal sliding of the long hole is connected with a second support rod, and the internal movable connection of the second support rod is connected with a fixed plate; the bottom of the cavity of the long hole is fixed with a cylinder, and the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cylinder. The top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supporting rod, and the left side of the bottom of the fixing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The utility model achieves the effect of placing the second support rod by setting the first support rod and the long hole, achieves the effect of driving the second support rod to move through the cylinder, achieves the effect of driving the first connecting rod to move through the fixed plate, and achieves the effect of driving the connecting plate to move at the same time, achieves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the solidity through the connecting plate. Fixed weight effect, but also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upper limb exercise, the height of the exerciser can be adjusted to facilitate the use of different us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上肢锻炼器
本技术涉及训练器械
,具体为一种上肢锻炼器。
技术介绍
体育锻炼是现代人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调节心理、娱悦身心、适应社会的有效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有许多人利用早晚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满足不了这种愿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需要使用训练器械对身体进行锻炼,其中上肢锻炼器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而现有的上肢锻炼器的高度都是固定的,不方便不同高度的使用者进行使用,从而影响使用者的锻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肢锻炼器,具备可对锻炼器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不同高度使用者进行使用的优点,解决了无法对锻炼器的高度进行调节,不方便不同高度使用者进行使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上肢锻炼器,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开设有长孔,所述长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第一支撑杆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长孔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杆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表面且位于支撑板的顶部套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的左侧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右侧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固定板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杆的右侧依次贯穿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并延伸至螺纹孔的内部。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座椅。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表面且位于长孔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配合使用的滑槽,且滑槽与长孔连通,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横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部延伸至凹槽的内部。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的表面套设有防滑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杆和长孔,达到放置第二支撑杆的效果,通过气缸,达到带动第二支撑杆移动的效果,通过固定板,达到带动第一连接杆移动的效果,同时也达到带动连接板移动的效果,通过连接板,达到增加固定板重量的效果,同时也达到锻炼上肢的效果,可对锻炼器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不同的使用者进行使用。2、本技术通过座椅,方便使用者对锻炼器进行使用,同时也方便进行锻炼,通过把手,方便使用者移动固定板,避免固定板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通过防滑套,避免在使用时出现滑脱的状况,通过滑块和滑槽,达到辅助第二支撑杆移动的效果,避免第二支撑杆出现移动过多的状况,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达到对连接板遮挡的效果,通过第二通孔,方便对连接板进行固定,避免出现掉落的状况,通过第一通孔,方便螺纹杆进行移动,避免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通过螺纹杆和螺纹孔,达到对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连接的效果,通过第二连接杆和凹槽,达到放置第一连接杆的效果,同时也避免第一连接杆出现晃动的状况,通过横板,达到对第二连接杆支撑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连接杆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A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杆、2长孔、3第二支撑杆、4固定板、5气缸、6第一连接杆、7第一通孔、8支撑板、9连接板、10第二通孔、11第一挡板、12螺纹杆、13第二挡板、14螺纹孔、15座椅、16横板、17滑块、18滑槽、19第二连接杆、20凹槽、21把手、22防滑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一种上肢锻炼器,包括第一支撑杆1,第一支撑杆1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座椅15,通过座椅15,方便使用者对锻炼器进行使用,同时也方便进行锻炼,第一支撑杆1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16,通过横板16,达到对第二连接杆19支撑的效果,横板16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9,第二连接杆19的表面开设有凹槽20,第一连接杆6的底部延伸至凹槽20的内部,通过第二连接杆19和凹槽20,达到放置第一连接杆6的效果,同时也避免第一连接杆6出现晃动的状况,第一支撑杆1的顶部开设有长孔2,长孔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3两侧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7,第一支撑杆1的表面且位于长孔2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17配合使用的滑槽18,且滑槽18与长孔2连通,滑块17与滑槽18滑动连接,通过滑块17和滑槽18,达到辅助第二支撑杆3移动的效果,避免第二支撑杆3出现移动过多的状况,第二支撑杆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板4,固定板4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把手21,把手21的表面套设有防滑套22,通过把手21,方便使用者移动固定板4,避免固定板4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通过防滑套22,避免在使用时出现滑脱的状况;长孔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5,气缸5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杆3固定连接,固定板4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6,第一连接杆6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7,通过第一通孔7,方便螺纹杆12进行移动,避免出现无法移动的状况,第一连接杆6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第一连接杆6的表面且位于支撑板8的顶部套设有连接板9,连接板9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通孔10,通过第二通孔10,方便对连接板9进行固定,避免出现掉落的状况,固定板4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6的左侧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挡板11,第一挡板11右侧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螺纹杆12,固定板4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3,通过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3,达到对连接板9遮挡的效果,第二挡板13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14,通过螺纹杆12和螺纹孔14,达到对第一挡板11和第二挡板13连接的效果,螺纹杆12的右侧依次贯穿第二通孔10和第一通孔7并延伸至螺纹孔14的内部,通过设置第一支撑杆1和长孔2,达到放置第二支撑杆3的效果,通过气缸5,达到带动第二支撑杆3移动的效果,通过固定板4,达到带动第一连接杆6移动的效果,同时也达到带动连接板9移动的效果,通过连接板9,达到增加固定板4重量的效果,同时也达到锻炼上肢的效果,可对锻炼器的高度进行调节,方便不同的使用者进行使用。使用时,移动第一挡板11,第一挡板11带动螺纹杆12移动,使用者根据自身情况设置不同数量的连接板9,将螺纹杆12插入连接板9上的第二通孔10内,通过螺纹孔14进行固定,气缸5带动第二支撑杆3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后,使用者坐在座椅15上,拉动把手21,把手21通过固定板4带动第一连接杆6移动,同时也带动第一连接杆6移动,可对使用者的上肢进行锻炼。综上所述:该上肢锻炼器,通过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3、固定板4、气缸5、第一连接杆6、连接板9、螺纹杆12和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肢锻炼器,包括第一支撑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的顶部开设有长孔(2),所述长孔(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3),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板(4),所述第一支撑杆(1)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16);所述长孔(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5),所述气缸(5)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杆(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4)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6),所述第一连接杆(6)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7),所述第一连接杆(6)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所述第一连接杆(6)的表面且位于支撑板(8)的顶部套设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通孔(10),所述固定板(4)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6)的左侧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挡板(11),所述第一挡板(11)右侧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螺纹杆(12),所述固定板(4)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3),所述第二挡板(13)的表面开设有螺纹孔(14),所述螺纹杆(12)的右侧依次贯穿第二通孔(10)和第一通孔(7)并延伸至螺纹孔(14)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肢锻炼器,包括第一支撑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的顶部开设有长孔(2),所述长孔(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3),所述第二支撑杆(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固定板(4),所述第一支撑杆(1)左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横板(16);所述长孔(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气缸(5),所述气缸(5)的顶部与第二支撑杆(3)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4)底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杆(6),所述第一连接杆(6)的表面开设有第一通孔(7),所述第一连接杆(6)表面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8),所述第一连接杆(6)的表面且位于支撑板(8)的顶部套设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的表面开设有第二通孔(10),所述固定板(4)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6)的左侧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第一挡板(11),所述第一挡板(11)右侧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螺纹杆(12),所述固定板(4)的底部且位于第一连接杆(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挡板(13),所述第二挡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丽群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