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102225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03 0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及电机,包括接线端子和接线座;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电机引出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接线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为圆台结构,其靠近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大于远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在第二连接部上沿所述圆台结构的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接线座用于连接外部动力线,其上设置有铜排,所述铜排具有容纳第二连接部并与第二连接部匹配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腔体过盈配合;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铜排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的第一螺钉进行固定,且所述第一螺钉的螺钉头覆盖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端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及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及电机。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电机中,电机电枢的三相引出线需通过压接或焊接在接线端子的一端,接线端子的另一端通过位于接线座上的铜排连接外部三相动力线。现有技术中,在电机的三相引出线的连接结构中,通常是通过螺栓将铜排锁紧在接线端子上,以实现电机的三相引出线与外部三相动力线的连接,该连接方式通过螺栓锁紧,接线端子与铜排为平面与平面的接触,二者接触面积有限,铜排与接线端子接触电阻较大,易导致该处温度过高,发热量较大,有烧毁接线座的风险,影响电机的寿命及安全。且单独采用螺栓锁紧,在强振动工作环境下,螺栓易松动,易造成铜排与接线端子接触不良,影响电机的工作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及电机,以保证接线端子与铜排的有效连接,进而保障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及安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和接线座;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电机引出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接线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沿所述圆台结构的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接线座用于连接外部动力线,所述接线座上设置有铜排,所述铜排具有容纳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匹配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腔体过盈配合;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铜排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的第一螺钉进行固定,且所述第一螺钉的螺钉头覆盖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端口。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压接所述电机引出线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同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铜排具有一平板部,所述平板部上设置有第一通孔。进一步的,所述铜排与所述接线座为一体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本技术所述的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和接线座,接线端子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机引出线连接,第二连接部为圆台结构,在接线座上设置有铜排,铜排具有容纳第二连接部的第一腔体,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腔体内,通过二者的过盈配合,增大了铜排与接线端子的接触面积,减小了铜排与接线端子的接触电阻,此外,在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通过第一螺钉的螺钉头覆盖第一腔体的端口,并通过第一螺钉与第一螺纹孔的配合实现接线端子与铜排的进一步固定,保证了铜排与接线端子的压紧贴合,减小了接线座因升温过高而烧毁的风险,增加电机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机,以保证接线端子与铜排的有效连接,进而保障了电机的使用寿命及安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和位于所述电机后端盖上的连接器,所述电机引出线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电连接,所述铜排与所述连接器电连接;所述连接器与所述外部动力线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螺钉贯穿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铜排的平板部上的第一通孔,实现所述铜排与所述连接器的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电机为三相电机。进一步的,所述接线座上设置有三个所述铜排。所述电机与上述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相对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接线端子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接线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铜排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1-接线座,11-铜排,111-第一腔体,112-平板部,1121-第一通孔,2-接线端子,21-第一螺纹孔,22-第二腔体,3-第一螺钉,4-连接器,5-电机后端盖,6-第二螺钉,8-电机引出线。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参照图1-6所示,该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2和接线座1。接线端子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电机引出线8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设置有与接线座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为圆台结构,为了方便接线座1与接线端子2的配合,第二连接部的靠近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大于远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在第二连接部上沿圆台结构的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螺纹孔21。接线座1用于连接外部动力线,在接线座1上设置有铜排11,该铜排11具有容纳第二连接部,并与第二连接部匹配的第一腔体111,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腔体111内,并与第一腔体111过盈配合。接线端子2与铜排11通过位于第一螺纹孔21内的第一螺钉3进行固定,第一螺钉3的螺钉头覆盖第一腔体111远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端口。本技术所述的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端子2和接线座1,接线端子2的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电机引出线8连接,第二连接部为圆台结构,在接线座1上设置有铜排11,铜排11具有容纳第二连接部的第一腔体111,第二连接部位于第一腔体111内,通过二者的过盈配合,增大了铜排11与接线端子2的接触面积,减小了铜排11与接线端子2的接触电阻,此外,在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21,通过第一螺钉3的螺钉头覆盖第一腔体的端口,并通过第一螺纹孔21与第一螺钉3的配合实现接线端子2与铜排11的进一步固定,保证了铜排11与接线端子2的压紧贴合,减小了接线座1因升温过高而烧毁的风险,保障了安全,增加电机使用寿命。具体的,参照图1-6所示,上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压接电机引出线8的第二腔体22,该第二腔体22与第二连接部的第一螺纹孔21同轴设置,以便于加工制造,且在与电机装配时更加简单。在具体装配过程中,先将接线端子2的第二腔体22压接在电机引出线8上,当然也可以焊接在电机引出线8上,再进行接线端子2与接线座1的连接。为了方便接线座1与接线端子2的配合,第二连接部的具体结构为靠近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大于远离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的圆台结构,对应的,铜排11的第一腔体111应与上述第二连接部匹配,将铜排11的第一腔体111套接在接线端子2的第二连接部,同时,用第一螺钉3拧入第一螺纹孔21中,在第一螺钉3拧紧的过程中,接线端子2的第二连接部的外锥面与位于接线座1上的铜排11的第一腔体111的内表面贴合,实现过盈配合,大大增加了铜排11与接线端子2的接触面积,减小了铜排11与接线端子2的接触电阻,上述连接结构,采用螺栓锁紧结构和锥面配合的小过盈自锁结构,保证了铜排11与接线端子2的压紧贴合,大大减小了接线座1因温升过高而烧毁的风险,增加电机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铜排11与接线座1为一体结构,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将铜排11置于注塑模具中,再浇注形成与接线座1为一体的结构。此外,在铜排11上还具有以平板部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子和接线座;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电机引出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接线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沿所述圆台结构的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接线座用于连接外部动力线,所述接线座上设置有铜排,所述铜排具有容纳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匹配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腔体过盈配合;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铜排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的第一螺钉进行固定,且所述第一螺钉的螺钉头覆盖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端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端子和接线座;所述接线端子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电机引出线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接线座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为圆台结构,所述第二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截面,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沿所述圆台结构的轴线方向开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接线座用于连接外部动力线,所述接线座上设置有铜排,所述铜排具有容纳所述第二连接部,并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匹配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与所述第一腔体过盈配合;所述接线端子与所述铜排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的第一螺钉进行固定,且所述第一螺钉的螺钉头覆盖所述第一腔体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的端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用于压接所述电机引出线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长志孙厚朝米义鹏吴磊张令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