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71213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刚性不同的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能够防止在各管体之间形成的层差部处在被覆层中产生破损的医疗用具。第二管体120的前端开口部121a的内周面在与第一管体110的内周面110b之间形成层差部150,被覆层160的覆盖层差部的部分163的厚度d1形成为大于层差部的厚度d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医疗用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用具。
技术介绍
医疗领域中,有时使用下述医疗用具作为构成体外循环回路等的血液回路,所述医疗用具具备:具备挠性的管体(以下,称为第一管体);和形成为刚性高于第一管体、且与第一管体嵌合的连接器等管体(以下,称为第二管体)。在使用这样的医疗用具时,由于血液在第一管体的内腔及第二管体的内腔中流通,因此,在各管体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被覆层。作为上述被覆层中利用的材料,存在各种材料,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医疗用具中利用了同时具备生物相容性和抗血栓性的合成高分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15295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一般的医疗用具的情况下,认为通过在血液、体液所接触的部分形成被覆层,能够充分地确保被覆层的功能。然而,在将第二管体插入于第一管体从而将两管体彼此接合而成的医疗用具中,会在第一管体的内周面与第二管体的内周面之间对应于第二管体的管壁的厚度(壁厚)而形成层差部。另外,若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刚性彼此不同,则当医疗用具在将各管体接合的状态下弯曲等时,应力变得容易集中于层差部周边,因此,存在以层差部周边为起点而在被覆层中产生破损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刚性不同的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能够防止在各管体之间形成的层差部处在被覆层中产生破损的医疗用具。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医疗用具的特征在于,具有:具有内腔的第一管体;具有内腔、且刚性高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管体;和被覆层,所述被覆层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形成,配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面及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周面,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前端开口部插入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管体相接合,所述第二管体的所述前端开口部的内周面在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层差部,所述被覆层以被覆所述层差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及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腔,所述被覆层的覆盖所述层差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层差部的厚度。专利技术效果利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医疗用具,在该医疗用具弯曲等从而应力作用于层差部附近时,被覆层变得不易破损,因此,能够良好地抑制在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的接合部附近形成血栓等。附图说明[图1]图1(A)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医疗用具的整体构成的图,图1(B)为图1(A)中由虚线部1B围绕的部分的沿轴向的放大剖视图。[图2]为用于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医疗用具的层差部的厚度与对层差部进行被覆的被覆层的厚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3]为用于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医疗用具的作用的剖视图。[图4]为用于说明对比例涉及的医疗用具的剖视图。[图5]图5(A)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将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接合时的情况的剖视图,图5(B)为表示将第二管体的前端开口部插入于第一管体时的情况的剖视图。[图6]为用于说明血栓形成性试验的概要的图。[图7]为实施例涉及的医疗用具的放大照片。[图8]为比较例涉及的医疗用具的放大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各图,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医疗用具100。图1~图3为供于说明医疗用具100的各部分的构成及作用的图,图4为表示对比例涉及的医疗用具200的图,图5为表示医疗用具100具备的第一管体110和第二管体120的接合方法(连接方法)的一例的图。为便于说明,各附图的尺寸比率有时进行了夸张处理而与实际比率不同。参考图1,实施方式涉及的医疗用具100构成为在包含血液的体液等的输送中使用的管组装体。医疗用具100可用作例如人工心肺系统等中具备的体外循环回路的一部分。如图1(A)、(B)所示,简而言之,医疗用具100具有:具有内腔115的第一管体110;具有内腔125、且刚性高于第一管体110的第二管体120;和被覆层160,所述被覆层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形成,配置在第一管体110的内周面110b及第二管体120的内周面120b。第一管体110由具备挠性的长条状的管状部件构成。第一管体110具有形成有前端开口部111a的前端部111(参见图1(A))、和形成有基端开口部113a的基端部113(参见图5(A))。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以与前端开口部111a和基端开口部113a连接的方式沿第一管体110的轴向延伸。方便起见,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第一管体110中接合第二管体120的一侧的端部称为基端部113,将位于基端部113的相反一侧的端部称为前端部111。但是,第一管体110中,前端部111和基端部113实质上不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因此,也可使用前端部111作为基端部、使用基端部113作为前端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不施加外力的状态的第一管体110延伸的方向(图1(B)的左右方向)称为轴向。第二管体120由将第一管体110与其他医疗用具等(例如,医疗用管、泵、各种测定器、回收容器等)连接的医疗用连接器构成。第二管体120具有形成有前端开口部121a的前端部121(参见图1(B))、和形成有基端开口部123a的基端部123(参见图5(A))。第二管体120的内腔125以与前端开口部121a和基端开口部123a连接的方式沿第二管体120的轴向延伸。如图1(B)所示,第一管体110在第二管体120的前端开口部121a插入于该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的状态下与第二管体120相接合。第二管体120的从前端部121朝向基端侧的规定范围插入于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从而与第一管体110嵌合。另外,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和第二管体120的内腔125在彼此连通的状态下配置在同轴上。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的截面形状及第二管体120的内腔125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形,但不受特别限定,也可以是矩形、三角形、椭圆等。另外,只要可通过将第二管体120的前端开口部121a插入于第一管体110的基端部113附近的内腔115从而使第二管体120得以与第一管体110嵌合,则第一管体110的内径及外径、第二管体120的内径及外径等没有特别限制。另外,例如,第一管体110无需沿轴向以恒定的内径及外径形成,第二管体120也无需沿轴向以恒定的内径及外径形成。参考图2,对层差部150及被覆层16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为了清楚地表示层差部150,以双点划线表示被覆层160。如图2所示,第二管体120的前端开口部121a的内周面(第二管体120的内周面120b)在与第一管体110的内周面110b之间形成有层差部150。被覆层160以被覆层差部150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及第二管体120的内腔125。被覆层160具有:配置在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的第一区域161;配置在第二管体120的内腔125的第二区域162;配置在第一区域161与第二区域162之间、且覆盖层差部150的第三区域163(相当于被覆层160的覆盖层差部150的部分);和介入第一管体110的内周面110b与第二管体120的锥部122的外周面之间的第四区域164。各区域161、162、163、164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被覆层160在第二管体120的前端开口部121a插入于第一管体110的内腔115的状态下,连续地形成于第一管体110的内周面110b和第二管体120的前端开口部121a的内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内腔的第一管体;具有内腔、且刚性高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管体;和被覆层,所述被覆层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形成,配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面及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周面,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前端开口部插入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管体相接合,所述第二管体的所述前端开口部的内周面在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层差部,所述被覆层以被覆所述层差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及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腔,所述被覆层的覆盖所述层差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层差部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3.08 JP 2016-0446631.医疗用具,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内腔的第一管体;具有内腔、且刚性高于所述第一管体的第二管体;和被覆层,所述被覆层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形成,配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面及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周面,所述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前端开口部插入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管体相接合,所述第二管体的所述前端开口部的内周面在与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层差部,所述被覆层以被覆所述层差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内腔及所述第二管体的内腔,所述被覆层的覆盖所述层差部的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层差部的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疗用具,其中,配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周面的所述被覆层的厚度大于配置在所述第二管体的内周面的所述被覆层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疗用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齐崇王
申请(专利权)人:泰尔茂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