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04697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1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稀有植物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步骤为:选取浙东沿海山地残存的舟山新木姜子群落进行典型样地每木调查,利用统计样方法和种群统计法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年龄结构,依据舟山新木姜子在不同立地类型、群落发育阶段对环境的动态适生特征,创造最佳适生恢复环境,通过成树复壮、幼苗移植更新、干扰木疏伐抚育和林分管理等技术手段,优化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物种组成和立地条件,显著促进了舟山新木姜子小种群存活和生长,在有限保护植株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恢复小种群结构,满足生产需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稀有植物小种群的生长活力和稳定性,在稀有植物小种群保存与生态修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稀有植物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特别是一种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
技术介绍
稀有濒危植物野生小种群是自然历史演变的珍贵遗产,是国家自然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恢复和保存稀有野生植物小种群具有科学、文化和经济的重要意义。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系樟科常绿乔木,是国务院1999年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被指定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由于该树的嫩叶,嫩枝、芽均具有金黄色的绢状柔毛,在阳光底下金光灿烂,如同佛光,严冬绿叶从中红果累累,鲜红夺目,故被人誉为“佛光树”。由于该树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常遭受人为挖移和破坏,显存自然种群非常稀缺。因此,开展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保存工作显得刻不容缓。舟山新木姜子天然林分布狭小,资源极少,成树稀缺地分散于海拔400m以下的杂木林间,一旦被花农发现,常遭受挖掘移植和破坏。现在的保存方法多为封山育林,但由于缺乏小种群维持和群落发育知识,以及抚育措施不力,常造成林内灌、竹、藤、草和阳性树种侵入林地,导致其成树被邻近木挤压,藤蔓缠绕,生长缓慢、病害发生,影响生长,从而导致适合度降低,更新困难,种群生存力下降,种群数量和规模缩减,小种群片段化和隔离效应加剧,整体保护和恢复效果不佳。拯救与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为适应稀有濒危植物保护的迫切需要,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后发现,李修鹏等2000年发表了舟山新木姜子保存技术研究,对其种质资源、生境调查情况、繁殖于栽培及开发利用现状做了论述,但对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技术没有提出针对性的培护方案,也未能对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所在阔叶林群落如何进行结构调整进行辨析和优化。据大量研究表明,稀有野生植物小种群的保护存在立地条件、森林类型、林分树种组成和结构、林地土壤营养元素等非生物因子的高度空间异质性。同时,植物小种群生长群落内生态容量有限,目标种群和其他伴生树种的生长习性各自较为独特,难以进行合理规划。现有保护技术主要是发现和认定小种群后,对其种群进行封禁保护,对其母树进行人工采种、繁殖、近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该传统经营方法内容单一,在植物小种群恢复和保存中往往没有考虑目标小种群的自然消长动态和更新后代的保护潜力,更没有综合考虑整个森林群落演替发育、不同树种、立地生境和土壤营养等环境的适应性差异等问题。这种追求长期禁封,自然恢复,导致保护小区后期出现稀小植物种群保存率低、生长缓慢、更新困难、病虫害发生严重、林分荒芜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以提高丘陵山地舟山新木姜子种群的生长活力、适合度和种群稳定性,并增加生物多样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一种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舟山新木姜子小种群的稀有性、典型性、破碎性和脆弱性特征,以浙东沿海山地野生小种群主要组成树种为修复对象,调查群落样地的个体数量和径级结构,利用种群统计方法计算出目标种群和其他不同物种的重要值和年龄结构,在此基础上,界定群落演替发育所处阶段,明确目标种群所在群落的建构特征;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获取的优势树种和所处的群落演替发育阶段,结合不同物种的地形生长偏好特性,依据典型舟山新木姜子顶极群落的主要组成树种模式,进一步筛选优化目标种和伴生种配比;步骤三,综合考虑现存群落目标种小种群成树数量、物种配比、林分密度、生长发育、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及抚育方式,形成完整的山地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更新和保存方案;步骤四,对营建的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采取成树复壮、林分抚育、移苗更新;设立稀有植物小种群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进行样地定期检测;防治病虫害和林火发生,严禁樵采、挖掘;其中,上述步骤一中所述计算出不同物种的重要值是对物种的重复值百分数进行统计,排序大小值,其中稀有小种群的重要值百分数≥20%;上述步骤一中所述种群径级结构判断的标准是将树木的胸径以5cm按级划分,Ⅰ级为0~5cm;Ⅱ级为5~10cm,以此类推加级;胸径≥20cm的为成树;上述步骤一中所述群落发育阶段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优选的,上述步骤一中所述调查群落样地的检测面积为30m×30m投影面积;其调查对象包括:乔木层物种、多度、地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健康状况;灌木层的物种、多度、胸径或地径、树高、冠幅和健康状况;以及,草木层的物种、高度和多盖度;对胸径≥5cm的林木进行挂牌编号。优选的,上述步骤二中的所述地形包括山脊,坡面和沟谷三个立地类型。优选的,上述步骤四中所述成树复壮的要求是对其上方遮阴木进行疏伐,伐除周围的干扰木、风倒、枯立木,清除藤蔓和成树林冠投影外2m范围内灌、竹、藤、草;对成树树冠投影面积中铺盖嫩草嫩枝,厚度3cm,然后覆盖表土,厚度2cm;3月上旬在成树上坡开一条半圆型浅沟,每株施复合肥150g,施肥后覆土,连续施肥三年。优选的,上述步骤四中所述林分抚育经营的时间为12月;疏伐抚育的对象是伐除林内的风倒、枯立木、弯曲、衰弱木和病虫害木,使林分郁闭度保持≥0.6,全面清除阳生灌、竹和杂草;将清除的灌竹残体按水平带放置于林内,顺其自然腐烂,抚育时尽量保留其他优势阔叶伴生树种。优选的,上述步骤四中所述移植更新的时间为3月中、下旬;起苗要求是在舟山新木姜子幼树较多的生境片段选择健壮、苗高0.6m-1m、顶芽饱满、木质化程度高的实生苗,需带宿土,以就地迁就地的方式,移植于其分布较少的林窗中;苗穴的规格为50cm×50cm×35cm,植苗后需浇水定根;对移植苗进行抚育的时间为每年5月和9月,方法为分别清理植苗周围1m范围的灌、竹和杂草,连续抚育3年;在植苗后次年3月上旬,对幼树上山方向开浅沟,每株施入复合肥50g,施肥后覆土,连续施肥两年。本专利技术取得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依据植物的生长适应、种群年龄结构、群落演替规律来确定稀有野生小种群的生态恢复和保存方案,通过对现有稀有植物小种群的大小、分布数量及健康状况表确定保护目标和就地保护范围;通过疏伐抚育、修枝、覆土和施肥来有效促进稀有野生植物小种群的成树复壮;通过林分抚育、人工移植幼苗和种子更新来持续提供后代补员,形成年龄结构完整、分布合理以及与伴生种相互协作的种群时空格局,从而提高舟山新木姜子小种群的适合度、生命力和稳定性,有效遏制野生小种群的衰退,达到稀有植物野生小种群可自我维持的恢复和保存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2008年初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天童林场盘山林区楼夹岙发现有舟山新木姜子成树和幼树,经调查鉴定确认为舟山新木姜子稀有野生植物小种群。上述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的内容:2008年3月初在此天然林中利用罗盘仪设置了一个投影面积30m×30m的永久样地,对样地内所有高度大于1.5m的植物进行每木调查。首先鉴别植物种类,测量其胸径、基径、树高、枝下高和健康状况以及其植株坐标位置。对于低于1.5m的植物,测量其高度、多盖度及生长情况。经数据分析显示:该群落优势树种为舟山新木姜子,伴生树种由玉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根据舟山新木姜子小种群的稀有性、典型性、破碎性和脆弱性特征,以浙东沿海山地野生小种群主要奠基者个体为修复对象,调查种群的个体数量和径级结构,利用种群统计方法计算出目标种群和其他物种的重要值和年龄结构,在此基础上,界定群落演替发育所处阶段,明确目标种群所在群落的建构特征;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获取的目标种群和所处的群落演替发育阶段,结合不同物种的地形生长偏好特性,依据典型舟山新木姜子顶极群落的主要组成树种模式,进一步筛选优化目标种和伴生种配比;步骤三,综合考虑现存群落目标种小种群的成树数量、物种配比、林分密度、生长发育、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及抚育方式,形成完整的山地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更新和保存方案;步骤四,对营建的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采取成树复壮、林分抚育、移苗更新;设立小种群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进行样地定期检测;防治病虫害和林火发生,严禁樵采、挖掘;其中,步骤一中所述计算出不同物种的重要值是对物种的重复值百分数进行统计,排序大小值,其中稀有小种群的重要值百分数≥20%;步骤一中所述种群径级结构判断的标准是将树木的胸径以5cm按级划分,Ⅰ级为0~5cm;Ⅱ级为5~10cm,以此类推加级;胸径≥20cm的为成树;步骤一中所述群落发育阶段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根据舟山新木姜子小种群的稀有性、典型性、破碎性和脆弱性特征,以浙东沿海山地野生小种群主要奠基者个体为修复对象,调查种群的个体数量和径级结构,利用种群统计方法计算出目标种群和其他物种的重要值和年龄结构,在此基础上,界定群落演替发育所处阶段,明确目标种群所在群落的建构特征;步骤二,根据步骤一中获取的目标种群和所处的群落演替发育阶段,结合不同物种的地形生长偏好特性,依据典型舟山新木姜子顶极群落的主要组成树种模式,进一步筛选优化目标种和伴生种配比;步骤三,综合考虑现存群落目标种小种群的成树数量、物种配比、林分密度、生长发育、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及抚育方式,形成完整的山地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更新和保存方案;步骤四,对营建的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采取成树复壮、林分抚育、移苗更新;设立小种群核心保护区和缓冲区;进行样地定期检测;防治病虫害和林火发生,严禁樵采、挖掘;其中,步骤一中所述计算出不同物种的重要值是对物种的重复值百分数进行统计,排序大小值,其中稀有小种群的重要值百分数≥20%;步骤一中所述种群径级结构判断的标准是将树木的胸径以5cm按级划分,Ⅰ级为0~5cm;Ⅱ级为5~10cm,以此类推加级;胸径≥20cm的为成树;步骤一中所述群落发育阶段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舟山新木姜子野生小种群的恢复与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种所述调查群落样地的检测面积为30m×30m投影面积;调查对象包括:乔木层物种、多度、地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和健康状况;灌木层的物种、多度、胸径或地径、树高、冠幅和健康状况;以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阎恩荣李修鹏田文斌杨同辉王良衍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