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凌帆专利>正文

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042745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9 08: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锁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包括设置于所述锁体外部前后面板上的把手以及相连的把手轴,还包括设置于锁体内部的锁舌以及拨块;所述拨块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把手轴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另一端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拨块、把手以及把手轴形成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为两组,且沿门页对称设置于所述锁体上;所述锁舌分别与两个所述拨块传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提出令机械锁上的前后把手可以分别控制锁舌,转动任一把手不会使另一把手随之转动,减少了把手转动时的阻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
本技术涉及机械锁体
,特别涉及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
技术介绍
现有锁具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高,种类逐渐丰富,其中,指纹锁是近几年兴起的且安全性强的一类锁具,其内部同时具有电子锁体与机械锁体,通过指纹输入驱动内部上锁机构打开,再拧动手柄即可达到开门的效果,其内部结构复杂。传统的机械锁体,其外部把手转动时,前后把手实现同轴转动,内部采用一根长的直通方杆以及一个拨块连接,但该方式不管在室外转动把手,还是在室内转动把手时前后面板上的把手均会同时转动,会需要更大的作用力克服前后把手的扭簧产生的扭力,才能达到开门与关门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机械锁体内部采用一根直杆以及一个拨块连接前后把手,令任一把手转动带动另一把手作同轴转动,故转动过程需要克服前后把手扭簧的扭力,所需作用力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包括设置于所述锁体外部前后面板上的把手以及相连的把手轴,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锁体内部的锁舌以及拨块;所述拨块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把手轴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另一端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拨块、把手以及把手轴形成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为两组,且沿门页对称设置于所述锁体上;所述锁舌分别与两个所述拨块传动连接。应用本技术可以得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设置有拨块进而形成转动装置,同时形成有两组转动装置令前后把手可以分别控制锁舌的伸缩,通过减少与把手相连的扭簧的数量,降低转动把手时的阻力,从而令开锁与闭锁的过程更容易实施。优选地,所述锁体内侧壁靠近所述拨块处形成有第一限位柱;所述拨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柱间形成有弹性结构,令所述拨块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有恢复原状的运动趋势。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弹性结构的设置令把手以及与其传动连接的拨块可以实现自复位功能,转动时令弹性结构处于变形阶段,会产生回复原状的弹力,且保证恢复原状时不会出现反弹与复位不完全的现象;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所述弹性结构为扭簧;所述扭簧有两个,且分别套接于两个所述拨块上;所述扭簧的自由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柱的两侧;在所述转动装置转动过程中,所述自由端间距离改变,令所述扭簧产生恢复原状的弹力。优选地,所述拨块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柱;所述扭簧与所述拨块安装完成后,所述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位于所述自由端间。本技术可以采用扭簧作为弹性结构,令其自由端间距离大于或小于设定值时,可以产生恢复原状的弹力,而由于套接在第一拨块与第二拨块上,对微小的动作也能灵敏感应从而回复,保证了锁体自复位的复位效果;优选地,扭簧由于设置于第一限位柱与第二限位柱的两侧,当拨块转动时,其上的第二限位柱也随之发生位置的变化,进而改变扭簧上两自由端间距离,令扭簧具有恢复原状的弹力,与其相连的转动装置可以复位完全,不出现复位不完全而造成把手松动或倾斜的现象;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所述弹性结构为拉簧;所述拉簧有两个,且所述拉簧一端与所述拨块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柱固定连接,令所述转动装置转动过程中,所述拉簧长度改变,令所述拉簧产生恢复初始状态的弹力。优选地,所述拉簧一端为弯钩,另一端为套环;所述拨块上形成有通孔;所述拉簧一端固定于所述通孔内,另一端套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柱上。本技术也可以采用拉簧作为弹性结构,其令拨块与限位柱间的位置关系的变化通过拉簧的长度增大与减小得到表现,从而拉簧具有恢复初始状态得体弹力,该弹力的存在令转动机构获得自复位的运动趋势,从而减少使用者手动复位锁体内部机构的麻烦;通孔的设置与弹簧上弯钩的的设置相对应,令弹簧不会与拨块脱离,保证弹簧可以复位产生位置移动的转动装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种实施方式装置示意图及其部分放大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零件放大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零件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种实施方式装置示意图及其部分放大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部分零件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二种实施方式的部分零件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为了解决传统机械锁体100内部采用一根直杆以及一个拨块连接前后把手,令任一把手转动带动另一把手作同轴转动,故转动过程需要克服前后把手扭簧的扭力,所需作用力大的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100,其主要包括锁体100内部的锁舌10、第一拨块21以及第二拨块22,还包括设置于锁体100外前后面板上的把手以及把手轴;第一拨块21与第二拨块22上形成有供把手轴安装的凹槽30;把手轴上一端与把手垂直且固定安装,另一端伸入凹槽30内,分别与第一拨块21以及第二拨块22传动连接;当把手、把手轴与第一拨块21各自安装完成后形成第一转动装置,与另一把手、把手轴与第二拨块连接形成的第二转动装置沿门页对称安装于锁体100上,其上的第一拨块21与第二拨块22紧贴设置;其中,锁舌10分别与转动装置上的第一拨块21与第二拨块22传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拨块21与第二拨块22代替传统机械锁体100中的拨块,令前后把手可以分别控制锁舌10,转动任一把手另一把手不会随之转动,保证把手转动时只需克服其单个扭力,减少开锁所需的作用力,令该机械锁体100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使用者。其中,在锁体100内侧壁靠近转动装置处形成有第一限位柱40;在第一限位柱40与转动装置间形成有弹性结构,令转动装置的转动过程中,产生令其恢复原状的弹力。弹性结构的设置令本实施例可以形成自复位机制,避免使用者手动复位转动机构,且保证复位完全。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下:采用扭簧50作为上述的弹性结构,其中扭簧50分为与第一转动机构连接的第一扭簧以及与第二转动机构连接的第二扭簧;扭簧50套接于第一拨块21与第二拨块22上,自由端则分别设置于第一限位柱40的两侧,令转动装置转动过程中,自由端间的距离随之改变,从而扭簧50具有恢复初始状态的弹力。扭簧50的设置在原有弹性结构的功能上,保证了其与转动装置的连接关系的牢固,保证两者稳固连接,且由于扭簧50的弹力与其自由端间距离成正比,当扭矩越大时,产生的弹力更大,令转动装置更完全地恢复原状。具体地,在第一拨块21与第二拨块22上形成有第二限位柱60;在转动装置分别安装于锁体100上时,可以保证第一限位柱40、第二限位柱60与凹槽30位于同一直线上,且第二限位柱60靠近第一限位柱40,且位于第一限位柱40与凹槽30之间;扭簧50套接完成后,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锁体外部前后面板上的把手以及把手轴,其特征如下:包括锁舌以及拨块;所述拨块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把手轴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另一端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拨块、把手以及把手轴形成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为两组,且沿门页对称设置于所述锁体上;所述锁舌分别与两个所述拨块传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锁体外部前后面板上的把手以及把手轴,其特征如下:包括锁舌以及拨块;所述拨块上形成有凹槽;所述把手轴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另一端与所述把手固定连接;所述拨块、把手以及把手轴形成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为两组,且沿门页对称设置于所述锁体上;所述锁舌分别与两个所述拨块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其特征如下:所述锁体内侧壁靠近所述拨块处形成有第一限位柱;所述拨块与所述第一限位柱间形成有弹性结构,令所述拨块在外力作用下转动时有恢复原状的运动趋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前后把手游离的机械锁体,其特征如下:所述弹性结构为扭簧;所述扭簧有两个,且分别套接于两个所述拨块上;所述扭簧的自由端分别设置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凌帆
申请(专利权)人:蒋凌帆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