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2580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9: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涉及搬运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包括墙体以及相对固定于墙体的侧墙,所述墙体与两个侧墙俯视呈U形,两个所述侧墙相对面分别设置有导向轨,所述导向轨之间滑移连接有载物板;两个所述侧墙之间滑移连接有安全门,所述导向轨顶端设置有定滑轮,所述载物板与安全门之间设置有联动绳索,所述联动绳索一端与载物板固定,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与安全门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通过设置安全门阻挡工人进入载物板下方空间,从而消除载物板砸伤工人的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
本技术涉及搬运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在现代针织工厂中,为节约土地资源一般采用立体式的生产厂房,即采用具备多层的生产厂房,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是立体式生产厂房,当下层车间的半成品搬运到上层车间,或者上层车间的成品搬运到下层车间时,需要跨越楼层高度,存在搬运不便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3545493U的中国专利公告的一种轻载简易升降机,其技术要点是: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导向柱,导向柱底端固定在地面上,它还包括吊篮、吊臂和连接两导向柱顶端的顶板,吊篮在其两侧壁的中心位置与吊臂固定连接,吊臂上方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吊钩,顶板下端设置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绞盘,绞盘上设置有钢丝绳,钢丝绳的另一端与吊钩连接,吊臂的两侧设置有与导向柱匹配的凹槽,吊篮前后两壁分别是通过门栓和门鼻控制开闭的两扇门,吊篮侧壁和门上均匀设置有条形减重孔。上述方案通过升降吊篮实现上下两层车间之间的货物搬运,从而为立体式厂房的货物搬运提供便利;但是吊篮在下降时若有工人处于吊篮之下,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而上述方案未对工人进入吊篮下方空间进行阻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通过设置安全门阻挡工人进入载物板下方空间,从而消除载物板砸伤工人的隐患。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包括墙体以及相对固定于墙体的侧墙,所述墙体与两个侧墙俯视呈U形,两个所述侧墙相对面分别设置有导向轨,所述导向轨之间滑移连接有载物板;两个所述侧墙之间滑移连接有安全门,所述导向轨顶端设置有定滑轮,所述载物板与安全门之间设置有联动绳索,所述联动绳索一端与载物板固定,另一端绕过定滑轮后与安全门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载物板处于上层车间等高处,安全门底端贴合于地面,从而由安全门、两个侧墙以及墙体围成一个阻挡工人进入的空间,从而消除初始状态下载物板砸伤工人的隐患;当载物板下降时,联动绳索两端分别受到载物板和安全门的拉力逐步绷紧,当联动绳索完全绷紧,且载物板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安全门受到联动绳索的上拉力逐步上升,当载物板下降至最底端时,安全门上滑至完全开启状态,从而工人可以穿过安全门搬运载物板上的货物,或者取下载物板上的货物;当载物板上升时,安全门失去上拉力,从而受重力作用同步下降,进而回复至阻挡工人进入的状态;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阻挡工人进入载物板下方空间,从而消除载物板砸伤工人的隐患,同时当载物板下降至底端后,安全门将会同步开启,从而并不会因为安全门而影响厂房的搬运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轨的数量为四根,每两根所述导向轨与同一个侧墙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载物板的两侧分别与两根导向轨滑移连接,从而实现同时由四根导向轨对载物板的滑移轨迹进行限制,有效提高载物板升降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移槽,所述载物板设置有与滑移槽滑移配合的滑移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移块与滑移槽之间的配合,赋予载物板沿导向轨长度方向滑动的活动度,同时结合四根导轨对于载物板的限制,使得载物板仅具备沿导向轨长度方向滑动的活动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块转动连接有三个滚轮,三个所述滚轮俯视呈“品”字型排列,且圆周面分别与滑移槽的三侧内壁相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影响导向轨限制载物板活动度的前提下,利用滚轮将滑移块与滑移槽内壁之间的滑动摩擦,更换为摩擦力更小的滚动摩擦,从而达到载物板升降更加顺畅的技术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固定于同一所述侧墙的两根导向轨顶端之间分别固定设置有横梁,两根所述横梁分别转动连接有绳盘,所述绳盘与载物板之间设置有牵引绳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两根导向轨顶端之间设置横梁,使得两根导向轨形成类似于龙门架的结构,有效提高两根导向轨的结构强度;两个绳盘同时通过牵引绳索拉扯载物板,从而达到载物板受力更加均匀的技术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根所述横梁之间转动连接有转轴,两个所述绳盘分别固定于转轴两端,其一所述横梁固定设置有用于驱动转轴同步旋转的步进电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步进电机带动转轴同步旋转,从而两个绳盘随之转动,绳盘在转动过程中,收回牵引绳索向上拉升载物板,或者放出牵引绳索下降载物板;综上所述,在实现同时拉扯载物板两侧的前提下,通过转轴联动两个绳盘,从而仅需由一个动力源即可驱动两个绳盘,有效提高两个绳盘转动的协调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两个所述侧墙相对设置有截面呈T形的直立轨,所述安全门两侧分别设置夹爪,所述直立轨与夹爪间隙嵌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夹爪夹持直立轨,从而实现安全门滑移连接于两个侧墙之间的技术要求;同时由于直立轨间隙嵌合于夹爪之内,因此安全门的滑移轨迹得以限制,使其仅具备沿直立轨长度方向滑动的活动度,即安全门仅具备升降的活动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绳索固定设置有余量机构,所述余量机构内存有余量绳索;所述余量机构包括两块分别与联动绳索固定的板件以及设置于板件之间的拉伸弹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初始状态下,载物板处于上层空间等高处,安全门处于关闭状态,此时由于拉伸弹簧的弹性势能,余量绳索处于松弛状态,从而余量绳索之外的联动绳索处于绷直状态,进而避免因联动绳索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联动绳索与牵引绳索发生缠绕。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阻挡工人进入载物板下方空间,从而消除载物板砸伤工人的隐患;通过联动绳索连接载物板和安全门,赋予安全门自动开启的能力,因此并不会因为安全门而影响厂房的搬运效率;通过设置四根导轨,提高载物板升降的稳定性;通过滚轮降低滑移块与滑移槽的摩擦力,达到载物板升降更加顺畅的技术效果;通过设置两个绳盘和牵引绳索拉扯载物板,从而达到载物板受力更加均匀的技术效果;通过余量机构确保联动绳索处于绷直状态,从而避免因联动绳索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联动绳索与牵引绳索发生缠绕。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隐藏墙体和侧墙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载物板和导向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载物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直立轨和安全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墙体;11、侧墙;111、窗口;12、导向轨;13、载物板;14、滑移槽;15、滑移块;16、滚轮;17、横梁;18、绳盘;181、转轴;182、步进电机;183、主动齿轮;184、从动齿轮;19、牵引绳索;21、安全门;22、定滑轮;23、联动绳索;24、直立轨;25、夹爪;26、余量机构;27、余量绳索;28、板件;29、拉伸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墙体1以及相对固定于墙体1的侧墙11,墙体1与两个侧墙11俯视呈U形,两个侧墙11相对面分别固定有导向轨12,导向轨12之间滑移连接有载物板13,其中墙体1开设有与第二层车间连通的窗口111,导向轨12底端延伸至第一层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以及相对固定于墙体(1)的侧墙(11),所述墙体(1)与两个侧墙(11)俯视呈U形,两个所述侧墙(11)相对面分别设置有导向轨(12),所述导向轨(12)之间滑移连接有载物板(13);两个所述侧墙(11)之间滑移连接有安全门(21),所述导向轨(12)顶端设置有定滑轮(22),所述载物板(13)与安全门(21)之间设置有联动绳索(23),所述联动绳索(23)一端与载物板(13)固定,另一端绕过定滑轮(22)后与安全门(21)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1)以及相对固定于墙体(1)的侧墙(11),所述墙体(1)与两个侧墙(11)俯视呈U形,两个所述侧墙(11)相对面分别设置有导向轨(12),所述导向轨(12)之间滑移连接有载物板(13);两个所述侧墙(11)之间滑移连接有安全门(21),所述导向轨(12)顶端设置有定滑轮(22),所述载物板(13)与安全门(21)之间设置有联动绳索(23),所述联动绳索(23)一端与载物板(13)固定,另一端绕过定滑轮(22)后与安全门(21)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轨(12)的数量为四根,每两根所述导向轨(12)与同一个侧墙(11)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轨(12)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滑移槽(14),所述载物板(13)设置有与滑移槽(14)滑移配合的滑移块(1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备安全门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块(15)转动连接有三个滚轮(16),三个所述滚轮(16)俯视呈“品”字型排列,且圆周面分别与滑移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刚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明强针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