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97879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9 0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包括两排由若干槽钢组成的连接板、两组由若干工字钢和钢板构成的连接框;两组连接框左右对称设置;两排连接板设置在两组连接框之间且上下对称设置,且与连接框固定连接,两排连接板与两组连接框形成矩形通道用于套入纵向支撑钢管;两排连接板上平行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槽钢,连接框上平行设置有预设数量的工字钢,每两组双拼槽钢与每两组工字钢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结构框,两组连接框还分别与横向支撑钢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横向支撑钢管与纵向支撑钢管在交接处避免了上下交错,横向与纵向支撑钢管在同一水平面上,支撑钢管受力合理,轴向压力承受能力提升,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
本技术属于深水基础施工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钢结构具有加工、运输以及安装方便等优点,钢围堰在大型跨河桥梁深水基础施工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桥梁的承台尺寸过大或者桥梁基础位移深水区时,基础施工时钢围堰所承受的水流冲击力、水头压力以及土作用的水平方向作用力也会增大。对钢围堰而言,合理的内支撑施工方案对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同时还关系到钢围堰的施工安全、施工工期的长短和施工全过程成本的高低。内支撑主要由钢管和型钢组成,其构件加工完毕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安装。目前施工现场设置的内支撑形式多为八字撑和井字撑,当钢围堰尺寸较大时,常常采用井字撑。井字撑属于垂直交叉内支撑结构,在拼装时,横向支撑钢管和纵向支撑钢管会交叉。传统交叉方式为横向支撑钢管和纵向支撑钢管上下交错,但是这种方式会影响其受力的合理性,导致钢围堰轴向压力承受能力有限,安全性低、稳定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垂直交叉内支撑结构中,横向支撑钢管和纵向支撑钢管上下交错,影响钢围堰受力的合理性,导致钢围堰轴向压力承受能力有限,安全性低、稳定性差的问题。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包括:两排由若干槽钢组成的连接板、两组由若干工字钢和钢板构成的连接框;所述两组连接框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两排连接板设置在两组连接框之间且上下对称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框固定连接,所述两排连接板与两组连接框形成矩形通道用于套入纵向支撑钢管;所述两排连接板为平行设置的预设数量的槽钢,所述连接框上平行设置有所述预设数量的工字钢,每两组槽钢与每两组工字钢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结构框,所述两组连接框还分别与横向支撑钢管的端部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槽钢为双拼槽钢。进一步地,所述横向支撑钢管的端部焊接固定在连接框的钢板上。进一步地,所述钢板与所述横向支撑钢管通过钢板加劲肋固定。进一步地,每个连接框的平行设置的工字钢的两端通过固定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固定件为固定槽钢。进一步地,所述纵向支撑钢管和所述横向支撑钢管为钢围堰结构支撑钢管。进一步地,所述预设数量为3。进一步地,所述若干工字钢固定在所述钢板上构成连接框。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钢围堰,包括上述的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包括两排由若干槽钢组成的连接板、两组由若干工字钢和钢板构成的连接框;两组连接框左右对称设置;两排连接板设置在两组连接框之间且上下对称设置,且与连接框固定连接,两排连接板与两组连接框形成矩形通道用于套入纵向支撑钢管;两排连接板上平行设置有预设数量的槽钢,连接框上平行设置有预设数量的工字钢,每两组双拼槽钢与每两组工字钢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结构框,两组连接框还分别与横向支撑钢管的端部固定连接。由于横向支撑钢管与纵向支撑钢管在交接处避免了上下交错,横向支撑钢管与纵向支撑钢管在同一水平面上,钢围堰受力合理,可提升其轴向压力承受能力,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的结构的局部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的安装使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进行说明。所述垂直交叉内支撑用钢管传力架,包括:两排由若干槽钢组成的连接板4、两组由若干工字钢3和钢板1构成的连接框6,两组连接框6左右对称设置,两排连接板4设置在两组连接框6之间且上下对称设置,且与连接框6固定连接,两排连接板4与两组连接框6形成矩形通道用于套入纵向支撑钢管7。具体地,两排连接板4和两组连接框6形成了一个立方体,该立方体的上下面为两排连接板4,左右面为两组连接框6,前后面形成矩形的通道,纵向支撑钢管套入立方体的矩形通道内。两排连接板4和两组连接框6的间距可根据纵向支撑钢管的的大小调节。连接板4为平行设置的预设数量的槽钢41,连接框6上平行设置有预设数量的工字钢3,每两组槽钢41与每两组工字钢3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结构框,两组连接框6还分别与横向支撑钢管8的端部固定连接。优选的,该预设数量为3。需要说明的是:平行设置的预设数量的槽钢可以看成一个连接板,平行设置有预设数量的工字钢可以设置在钢板上,工字钢与钢板构成连接框。平行设置的槽钢可以是等距离设置的,可以提高连接板的强度。通常当围堰过长时,需要采用直交叉内支撑,在拼装时,横向支撑钢管和纵向支撑钢管会交叉,传统交叉方式为横向支撑钢管和纵向支撑钢管上下交错,但是这种方式会影响其受力的合理性,导致钢围堰轴向压力承受能力有限,安全性低、稳定性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横向支撑钢管与纵向支撑钢管在交接处避免了上下交错,横向支撑钢管与纵向支撑钢管在同一水平面上,钢围堰受力合理,可提升其轴向压力承受能力,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槽钢41为双拼槽钢。采用双拼槽钢可以使得由双拼槽钢组成的连接板更加稳固,提高传力架的稳定性。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横向支撑钢管8的端部焊接固定在连接框6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排由若干槽钢组成的连接板、两组由若干工字钢和钢板构成的连接框;所述两组连接框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两排连接板设置在两组连接框之间且上下对称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框固定连接,所述两排连接板与两组连接框形成矩形通道用于套入纵向支撑钢管;所述两排连接板为平行设置的预设数量的槽钢,所述连接框上平行设置有所述预设数量的工字钢,每两组槽钢与每两组工字钢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结构框,所述两组连接框还分别与横向支撑钢管的端部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排由若干槽钢组成的连接板、两组由若干工字钢和钢板构成的连接框;所述两组连接框左右对称设置;所述两排连接板设置在两组连接框之间且上下对称设置,且与所述连接框固定连接,所述两排连接板与两组连接框形成矩形通道用于套入纵向支撑钢管;所述两排连接板为平行设置的预设数量的槽钢,所述连接框上平行设置有所述预设数量的工字钢,每两组槽钢与每两组工字钢首尾连接形成一个矩形结构框,所述两组连接框还分别与横向支撑钢管的端部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钢为双拼槽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钢围堰内正交钢管支撑的传力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钢管的端部焊接固定在连接框的钢板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钢围堰内正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甜向敏王念辉张亚磊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