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支架的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90128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11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支架的连接器,所述支架具有孔道,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2)和导针(3),其中,导针(3)位于本体(2)一端,导针(3)能够插入支架的孔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器能够将支架顺利植入骨头并可方便地将植入骨头的支架取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支架的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连接骨支架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股骨头坏死又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领域的常见且难治性疾病。它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股骨头局部血运不良,从而引起骨细胞进一步缺血、坏死、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的一种病变。若未经有效治疗,约80%的患者会在1-4年内发生股骨头塌陷,继发关节功能障碍,最终患者不得不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的高额费用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人工关节有一定的寿命,中青年患者的关节置换后往往还面临着关节松动的问题,人工关节翻修手术难度及风险较高,人工关节翻修也将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最新研究表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且其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早期治疗股骨头坏死,以保留患者自身关节的治疗方法一直备受关注。早期清除病灶,使用植入材料填充支撑缺损区域并促进骨再生是目前研究和临床治疗的热点之一。既往的材料研究中采取了干细胞治疗、自体骨/人工骨材料填充治疗及钽棒植入治疗等,然而均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因为股骨头坏死的重要病因是其病变区域内血供受损或中断,这些材料虽然具有生物力学支撑或促进成骨的性能,但是难以重建病变区域的微循环系统,因此无法为注射的干细胞或新生的骨组织提供必须的营养及清除代谢废物,从而无法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需要同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病灶清除后骨缺损区域的生物力学支撑、局部微循环系统的重建以及促进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另外,既往针对股骨头坏死所使用的钽棒治疗,后期如果因为病情进展仍需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时,需将钽棒取出,由于多孔钽棒有骨长入,因此无法通过螺钉旋转的方式直接拧出。使用环钻钻孔以使支架与骨分离是可行的方式之一,但是针对钽棒没有合适的导向器,在取出过程中往往极为困难,环钻常常切割支架,造成大量金属磨屑,难以清理;而且容易造成支架断裂或局部的骨折(如大转子骨折等),从而增加手术难度并导致关节置换后假体的稳定性下降,明显影响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支架的连接器,包括:本体和导针,其中,导针位于本体一端,导针能够与支架尾端相结合,且结合后,连接器外轮廓与支架外轮廓一致。有利地,所述导针为两个圆柱体,能够插入支架尾端的孔道内。有利地,所述导针为两个卡片,所述卡片外侧轮廓为弧形,内侧轮廓为直线,所述两个卡片能够夹持支架尾端的凸起结构。有利地,所述导针为卡扣,所述卡扣能够卡和到支架尾端侧面的凹槽中。有利地,所述连接器包括:柄手,柄手连接在本体的尾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针对具有孔道的可联合血管移植的多孔支架,由于两个纵向孔道的存在,可以借此作为连接器的引入点,尤其是针对支架基底部螺纹内部支架为非多孔结构时,此处的血管孔道内无骨质长入。在支架植入后,若后期因人工关节置换而需要取出支架时,可借助于该连接器精确引导环钻切割的方向,方便地将支架取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器所应用于的支架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连接器所应用于的支架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接器所应用于的支架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的支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支架的一个使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支架的一个使用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支架的一个使用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及其适配的支架尾端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的连接器的导针的另一种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的连接器及其适配的支架尾端的又一立体图;图11为本技术的支架连接器(用于支架植入)的应用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的支架连接器的应用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的支架连接器的应用示意图。附图标记1-支架;11-支架主体;12-孔道;13-螺纹区;14-凹槽;16-凸起结构;2-本体;3-导针;4-环钻;5-柄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首先描述本技术所应用的支架。如图1-3所示,支架1为多孔支架,可植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髓芯减压病灶清除后形成的空腔内,起到生物力学支撑和促进血管及骨组织长入的作用。支架1可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当然也可通过非3D打印技术制备(如气相沉积法或烧结法等等)。本技术所述的支架1为多孔钛合金支架,当然支架的材料也可为钽、钛钽合金、镍钛合金、纯钛、钴合金、镁合金、磷酸钙、羟基磷灰石、聚乳酸(PLA)、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酸内脂(PCL)、珊瑚、生物陶瓷等材料。支架1可根据需要加工成其他任意形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包括支架主体11和孔道12。支架主体11为多孔结构,图示为圆柱形,直径为5-18mm,支架主体11的顶部呈半球形,以更好的维持支架顶端的力学支撑作用。半球形的弧度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可选地,支架主体11的整体长度为40-200mm,支架主体11的孔的柱宽为100-1000um(中值为300um)、孔径为100-3000um(中值1000um),并且支架主体11的孔隙率为40-90%。孔道12贯穿支架主体11。孔道12在支架主体11的内部纵行,孔道12的直径为1-8mm。可选地,孔道1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孔道在支架主体11的底部穿出,在支架主体11的顶部相互连通。可实现血管的植入:通过将血管(如大/小隐静脉、邻近的或其他部位的小动静脉束、人工血管或者人工血管结合自体血管等等)移植入支架内相互连通的两个孔道内,并与髋关节周围现存的血供系统(如旋股外侧动静脉系统等)吻合,实现支架的血管化,以促进支架及病变区域内的血管生长,实现病变区域微循环系统的重建,为新生骨组织提供所需的干细胞、氧气、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及清除局部的代谢废物。支架1植入血管束后可直接使用,也可在多孔结构内部加载生长因子(如BMP-2/VEGF等)或干细胞等从而进一步加强其促进骨再生的能力。可选地,支架主体11的顶部具有凹陷,形成开窗,两个孔道12在该凹陷中连通(如图1所示)。该开窗能够供血管植入和避免血管的卡压。开窗可以位于支架主体11的顶部的一侧或顶端,开窗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另外,支架主体11的顶部亦可为全覆盖的多孔结构(无窗口)。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开窗位于支架主体11的顶部的侧面。侧方开窗的范围可上下有所浮动,在开窗的内侧,在支架主体11内,两个孔道12之间可以伴有或不伴有中隔。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主体11的尾部的外围设计有螺纹区13,螺纹的长度:4-50mm,螺纹区内部的支架部分亦可为多孔结构或非多孔结构(如带两血管通道的实心结构)。另外,支架主体11的尾端底部设计有凹槽14,以便与外部连接器连接以实现支架的拧入。凹槽14也可以位于支架主体11尾部的侧面。可选地,支架主体11的尾端底部可以设置有凹孔或凸起结构。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连接器具有本体2和导针3,导针3位于本体2的前端,导针3能够插入支架1的孔道12中,实现定位,导针3的直径与支架1内部孔道12的直径一致。图5显示了连接器与支架1的装配示意图。由于支架1具有两个纵向孔道,可以借此作为连接器的引入点,尤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支架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架具有孔道(12),所述支架尾端具有凹槽(14)或凸起结构(16),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2)和导针(3),本体(2)具有卡合结构,以与支架尾端的凹槽(14)或凸起结构(16)相结合,导针(3)位于本体(2)一端,导针(3)能够插入支架尾端的孔道(12)内实现定位和引导,连接器与支架尾端结合后,连接器外轮廓与支架外轮廓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23 CN 201720085308X1.一种用于支架的连接器,其中,所述支架具有孔道(12),所述支架尾端具有凹槽(14)或凸起结构(16),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本体(2)和导针(3),本体(2)具有卡合结构,以与支架尾端的凹槽(14)或凸起结构(16)相结合,导针(3)位于本体(2)一端,导针(3)能够插入支架尾端的孔道(12)内实现定位和引导,连接器与支架尾端结合后,连接器外轮廓与支架外轮廓一致。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张国伟徐保东赵国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形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