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燃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燃烧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8821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8 08: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助燃装置,包括第一助燃件和/或第二助燃件;第一助燃件用于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空气进气系统中,包括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第一负离子发生体具有供空气通过的通气孔;第二助燃件用于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燃料系统中,包括第二负离子发生体,第二负离子发生体具有供燃料通过的燃料通孔。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的电场效应,使进入燃烧室的空气携带大量负氧离子,离子气体与带异性电荷的燃料微粒互相吸引,紧密结合,充分燃烧;第二负离子发生体的电场效应,可快速切割、打散燃料大分子链,使其成为球形散射的小分子,达到助燃、节能和减排的目的,同时避免粉尘的沉积和二次污染。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助燃装置的燃烧设备和助燃装置的制造方法。

Combustion support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combustion device there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combustion-supporting device, including a first combustion-supporting component and/or a second combustion-supporting component; a first combustion-supporting component is used in an air intake system of a combustion device, including a first negative ion generator, a first negative ion generator having a ventilation hole for air passage; and a second combustion-supporting component is used for fuel disposed in a combustion device. The system comprises a second negative ion generator having a fuel through hole for fuel passage. The electric field effect of the first negative ion producer causes the air entering the combustion chamber to carry a large number of negative oxygen ions, and the ionic gas and the fuel particles with anisotropic charges attract each other, bind tightly and burn sufficiently. The electric field effect of the second negative ion producer can cut and disperse the fuel macromolecular chain rapidly, making it a spherical scattering. Small molecules, to achieve combustion,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purposes, while avoiding dust deposition and secondary pollution. The invention also provides a combustion device with a combustion supporting device and a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combustion suppor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助燃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和燃烧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燃烧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助燃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燃烧设备。
技术介绍
在燃料燃烧领域如内燃机领域和锅炉领域,为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节省燃料,并减少废气排放,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给燃油投入添加剂即燃油添加剂,如市场上常用的燃油宝等。但是,大部分燃油宝是依靠化学反应起作用的添加剂,在发挥效能的同时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且使用成本较高。为了避免二次污染,现有的解决方案是增加一种利用电气石的热电效应和压电效应达到燃料充分燃烧的液体添加剂,该液体添加剂中水和电气石粉缺一不可,是利用电气石和水的物理效应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但该方式较易造成粉尘的沉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燃装置,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节能减排,同时避免粉尘的沉积和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助燃装置的燃烧设备,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节能减排,同时避免粉尘的沉积和二次污染。本专利技术的还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燃装置的制造方法,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节能减排,同时避免粉尘的沉积和二次污染。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助燃装置,包括:用于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空气进气系统中的第一助燃件,所述第一助燃件包括第一负离子发生体,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具有供空气通过的通气孔;和/或用于设置于所述燃烧设备的燃料系统中的第二助燃件,所述第二助燃件包括第二负离子发生体,所述第二负离子发生体具有供燃料通过的燃料通孔。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当所述助燃装置包括所述第一助燃件时;所述第一助燃件还包括第一筒体,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的整个圆周内壁上。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所述第一筒体能够内置或外套于所述空气进气系统的空气进气管,且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为直线。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述第一筒体的外径为10mm-2000mm,轴向长度为5mm-2000mm;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为电气石负离子发生体,壁厚为1mm-200mm。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所述第一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的两个限位凸起。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当所述助燃装置包括所述第二助燃件时;所述第二助燃件还包括第二筒体,所述第二负离子发生体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的整个圆周内壁上。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所述第二筒体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燃料系统的燃料管路的管路接口。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所述第二筒体的轴线为圆弧线,该圆弧线的圆心角为45°-275°,长度为50mm-1000mm。优选的,上述助燃装置中,所述第二助燃件的两端距离为50mm-500mm;所述第二负离子发生体为电气石负离子发生体,壁厚为5mm-50mm。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助燃装置包括第一助燃件和/或第二助燃件;第一助燃件用于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空气进气系统中,包括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第一负离子发生体具有供空气通过的通气孔;第二助燃件用于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燃料系统中,包括第二负离子发生体,第二负离子发生体具有供燃料通过的燃料通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负离子发生体和第二负离子发生体为由高负离子粉、粘合剂加工而成的整体结构。一台燃烧设备可安装多个第一助燃件和/或多个第二助燃件。本专利技术的助燃装置分为三种结构:可以仅包括第一助燃件、或者仅包括第二助燃件,还可以包括第一助燃件和第二助燃件;每种结构均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节能减排。应用时,将第一助燃件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空气进气系统中,使进气系统的空气流经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的通气孔;这样,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的电场效应,使进入燃烧室的空气携带大量负氧离子,离子气体与带异性电荷的燃料微粒互相吸引,紧密结合,充分燃烧,达到助燃、节能和减排的目的;和/或,将第二助燃件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燃料系统中,使燃料系统的燃料流经第二负离子发生体的燃料通孔;这样,第二负离子发生体的电场效应,可快速切割、打散燃料大分子链,使其成为球形散射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极为活泼、排列整齐,极易与氧气结合瞬间充分燃烧,达到助燃、节能和减排的目的。同时,上述第一助燃件和第二助燃件不与燃料发生化学反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比较环保;同时第一负离子发生体和第二负离子发生体不会随着空气或燃料流动,不会产生粉尘的沉积。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助燃装置能够提高燃料燃烧效率、节能减排,同时避免粉尘的沉积和二次污染。而且该助燃装置结构比较简单,无需对原燃烧设备进行改装,还便于检修。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燃烧设备,包括进气系统和进油系统,还包括上述任一种助燃装置,由于上述助燃装置具有上述效果,具有上述助燃装置的燃烧设备具有同样的效果,故本文不再赘述。优选的,上述燃烧设备中,所述燃烧设备为内燃机或锅炉。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助燃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采用冲压成型工艺和/或烧制成型工艺制造负离子发生体,所述负离子发生体具有通孔。优选的,上述制造方法还包括步骤:将所述负离子发生体固定在筒体的内壁上。优选的,上述制造方法中,所述负离子发生体采用的原料包括:电气石高负离子微粉或纳米粉,质量比例为20%-90%;粘合剂,质量比例为10%-70%;传导材料,质量比例为20%-90%。优选的,上述制造方法中,具体包括步骤:11)将电气石粉和锗石粉充分混合,形成混合粉体;12)在模压机中将所述混合粉体压模成型;13)将成型件在烘干机中在30℃-45℃下,烘干1.5-2.5小时,获得所述负离子发生体。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步骤:21)将电气石高负离子纳米粉或微粉高温煅烧去除杂质;22)向去除杂质后的粉体加入高岭土、胶粉、水,并充分混合均匀至泥浆状;23)把混合好的泥浆倒入成型模具中,将泥浆晾干或烘干形成成型件;24)将成型件在1100℃-1500℃下,高温煅烧25-30小时,获得形成负离子发生体。优选的,上述制造方法中,具体包括步骤:31)将电气石高负离子纳米粉或微粉高温煅烧去除杂质;32)向去除杂质后的粉体加入高岭土、胶粉充分混合,形成混合粉体;33)通过造粒机对所述混合粉体造粒,把微粒灌入圆环模具内,晃动模具使微粒均匀分布于模具内,用高压冲压机压制成型;34)将成型件在1100℃-1500℃下,高温煅烧25-30小时,获得形成负离子发生体。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助燃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步骤:采用冲压成型工艺和/或烧制成型工艺制造负离子发生体,所述负离子发生体具有通孔。上述制造方法获得的负离子发生体可作为第一负离子发生体,通孔作为通气孔,应用时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空气进气系统中,使进气系统的空气流经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的通气孔;这样,第一负离子发生体的电场效应,使进入燃烧室的空气携带大量负氧离子,离子气体与带异性电荷的燃料微粒互相吸引,紧密结合,充分燃烧,达到助燃、节能和减排的目的;上述制造方法获得的负离子发生体还可作为第二负离子发生体,通孔作为燃料通孔,应用时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燃料系统中,使燃料系统的燃料流经第二负离子发生体的燃料通孔;这样,第二负离子发生体的电场效应,可快速切割、打散燃料大分子链,使其成为球形散射的小分子,这些小分子极为活泼、排列整齐,极易与氧气结合瞬间充分燃烧,达到助燃、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空气进气系统中的第一助燃件(01),所述第一助燃件(01)包括第一负离子发生体(11),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11)具有供空气通过的通气孔(13);和/或用于设置于所述燃烧设备的燃料系统中的第二助燃件(2),所述第二助燃件(2)包括第二负离子发生体(21),所述第二负离子发生体(21)具有供燃料通过的燃料通孔(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设置于燃烧设备的空气进气系统中的第一助燃件(01),所述第一助燃件(01)包括第一负离子发生体(11),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11)具有供空气通过的通气孔(13);和/或用于设置于所述燃烧设备的燃料系统中的第二助燃件(2),所述第二助燃件(2)包括第二负离子发生体(21),所述第二负离子发生体(21)具有供燃料通过的燃料通孔(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助燃装置包括所述第一助燃件(01)时;所述第一助燃件(01)还包括第一筒体(12),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11)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12)的整个圆周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12)能够内置或外套于所述空气进气系统的空气进气管(02),且所述第一筒体(12)的轴线为直线。4.根据权利要求2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12)的外径为10mm-2000mm,轴向长度为5mm-2000mm;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11)为电气石负离子发生体,壁厚为1mm-200mm。5.根据权利要求2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1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所述第一负离子发生体(11)的两个限位凸起。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助燃装置包括所述第二助燃件(2)时;所述第二助燃件(2)还包括第二筒体(23),所述第二负离子发生体(21)设置在所述第二筒体(23)的整个圆周内壁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23)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燃料系统的燃料管路的管路接口(24)。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筒体(23)的轴线为圆弧线,该圆弧线的圆心角为45°-275°,长度为50mm-1000mm。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助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助燃件(2)的两端距离为50mm-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帅姚剑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无霾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