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织物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7320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叙述了一种能防止分散染料色移和升华的优良层状物及其生产工艺.该层状织物包含一种纤维织物,该纤维织物含有不少于10%(重量)的分散染料着色的聚酯纤维.并至少在其一面有一树脂层作为涂层,至少在树酯层的一面形成一薄的聚合物薄膜层,该薄膜层的厚度为100-10,000埃.使用一种溶解参数值比分散染料的溶解参数值至少小0.5(卡/厘米+[3])+[1/2]的单体,通过低温等离子聚合,形成薄的聚合物薄膜层.当所用的单体溶解参数较小时,能产生较大的效果.(*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经树脂处理的层状织物及其生产工艺,该织物中使用了分散染料着色的聚酯纤维。特别是关于防止所述分散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极好的树脂处理织物及其生产工艺。 聚酯纤维具有突出的优点,其中容易维护的性质是其典型的例子。然而,使用聚酯纤维并经树脂处理的市售产品的数量是非常少的,诸如能透过水蒸气的防水布、上浆布和层状织物。尼龙纤维制成的布是构成本领域的主要部分。为什么聚酯纤维不能用于上述经树脂处理的产品呢?这是因为用聚酯纤维制成的这种产品,由于印染聚酯纤维的分散染料通过树脂层色移,在贮藏和缝制时沾污其他织物,并在穿着时弄脏衣服。这可能是由于聚酯纤维不能与分散染料形成化学键,而尼龙纤维染色时能与离子型染料形成化学键。而且,本专利技术人的研究表明,与聚酯相比较,分散染料的溶解参数与进行树脂处理时所用的树脂更接近,如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和聚氯乙烯,分散染料对上述树脂层的亲合力比对聚酯的大。这也是分散染料色移的一个原因。 为了防止分散染料的色移和升华,人们已经做了各种尝试。例如日本公开专利(公开号59-82469),试图给纤维织物提供单体三聚氰胺化合物,通过加热形成交联,形成染料几乎不能渗入的涂层降低了染料的扩散速率,然后,例如用聚氨酯涂渍织物。但三聚氰胺衍生物薄膜使纤维织物手感变硬,同时对树脂涂层的粘着力差。而且所述三聚氰胺衍生物薄膜的溶解参数为8-9.5(卡/厘米3),几乎等于分散染料的溶解参数〔8.3-9.7(卡/厘米3)〕,这样,所述薄膜不能有效地防止染料的色移和升华。 也可以给纤维织物提供硅乳胶和氟衍生物乳胶。但是,要完全复盖纤维表面是很困难的,而且所得产品几乎没有什么优点。防止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差,涂层和树脂层之间的粘着力很差。 例如,象日本公开专利(公开号58-214587)中公开的那样,可进一步想到首先对纤维织物进行树脂处理,然后进行形成薄膜的处理。但是用常规法形成薄膜是很困难的。理由如下常规的树脂处理工艺中,主要使用基于溶剂的形成薄膜的组合物,因此,处理的树脂表面一般是亲水的,这样,水乳胶通常被排斥,不能形成薄膜。为了实现树脂对亲水表面的胶粘作用,甚至当考虑使用基于溶剂的树脂组合物时,该溶剂必须不使已经形成的树脂涂层溶解,如果该溶剂完全不能使树脂溶胀,就不能得到合适的粘着力。因此,选择溶剂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需要特殊的予处理步骤而使整个工艺复杂化,并且粘着力仍不能令人满意。 在日本公开专利(公开号53-16085)和日本公开专利(公开号53-8669)中,叙述了为了防止聚氯乙烯树脂中所含的增塑剂流出,应在惰性等离子区中,通过与气态氟碳化合物或气态有机硅化合物接触而使树脂表面形成致密的聚合物。人们知道使用低温等离子放电的等离子聚合作用可在聚氯乙烯表面形成等离子聚合薄膜。但这项技术仅仅是防止增塑剂流失的技术。 另外,在该申请申请以后公开的日本公开专利(公开号60-119273)中,叙述了防水布及其生产工艺,它包括使硅烷化合物和/或氟化合物,粘着到分散染料着色的聚酯织物上,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形成交联结构,然后用树脂涂渍织物表面。 他们的研究导致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人核对了该技术,并发现上述技术在防止分散染料色移和沾污方面仍然不令人满意,而且涂渍树脂的粘着力差。 应用上述技术,本专利技术人得到如下结果 首先,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在低温等离子处理时交联发生在纤维表面,在氩气、一氧化碳等气体中,使分散染料着色的聚酯织物进行低温等离子处理,在织物的最外表面的纤维表面产生交联后,再用树脂进行涂渍处理。用这样制得到的织物,当涂渍的织物置于干燥条件下时,可看到防止染料色移的效果达到某一程度,而当涂渍的织物浸入水中,然后拧干水份,并保持在潮湿条件下,完全观察不到防止色移效应。这是由于在低温等离子处理时,交联只发生在织物最外表面的纤维表面的有限范围内,结果当试验在潮湿条件下进行时,染料借助于水通过未交联部分向涂层色移,水在这里起了一种介质或媒介物作用。 为了合理使用,本专利技术人对各种化合物进行了评价,方法是如上述公开物所述的,使这些化合物粘附到聚酯织物上,利用低温等离子进行交联,然后进行树脂涂渍处理。虽然可以颜料,硅化合物和氟化合物或多或少能有效地防止染料色移,甚至当这样的低温等离子处理省去时,但是仍然发现,用上述硅化合物或氟化合物粘附的织物,用树脂涂渍时,树脂粘着力很差,不能得到均匀的涂层,涂层容易剥落,因此产品变得毫无价值。 人们发现,在低温等离子处理过程中,使用硅化合物或氟化合物,容易发生浸蚀,虽然可部分发生交联,但有效的交联几乎不能进行。尽管在干燥条件下,试验显示出某种程度的有效性,但在潮湿条件下试验时,因为交联点限于纤维表面,发生在织物的最外表面,防止染料色移的效果仍然差。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只要大量增加硅化合物的量或氟化合物的量,就能在纤维表面形成均匀的薄膜。用量少时,聚酯纤维表面仍有未复盖盖的地方,这样就不能产生防止染料色移的效应。另一方面,用量大时,织物手感变硬,同时减小了织物所要求的水蒸气渗透性。另外,低温等离子处理本身不能改善等离子处理表面和涂渍树脂之间的粘着力,结果,在硅化物或氟化物和树脂涂层间的分界面上涂渍不均匀,且容易剥落。因此得到的产品不能令人满意。 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当应用“溶解参数”这个概念,并在分散染料和形成薄膜的化合物之间选择合适的溶解参数之差的范围时,通过等离子聚合反应,在树脂层上形成薄膜,能非常有效地达到防止聚酯纤维中分散染料色移和升华之目的。 本专利技术是以下述的发现为基础的,即当使用经分散染料着色的聚酯纤维生产的,并至少在它的一个面上进行树脂处理的层状织物时,在这树脂层的至少一个面上,通过使用溶解参数尽可能比分散染料的溶解参数小的单体,进行低温等离子聚合反应,而生成薄的聚合物薄膜,才能达到防止分散染料色移和升华之目的。另一个发现是当使用的单体溶解参数较小时,能产生较大的效果,即使形成厚度较小的薄膜也能产生所期望的效果。 在此使用的“纤维织物”(“fibrous structure”)这个术语,是指机织的或针织的织物,非织造织物,或类似物,当然包括受到抗静电、防水或吸水处理的这种织物或布。在此把纤维织物也叫做“层状织物”(“sheet-like structure”) 在此使用的“分散染料”(“disperse dye”)这个术语包含这样一些意义,即这些染料属于分散染料类型,它可在染料家和配色家协会发表的染料索引中找到,该协会由于它对提供技术情报所做出的贡献而得到了美国纺织化学家和配色家学会的承认。这些染料包括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喹啉染料、醌类染料和酞族染料,还有其他染料,这些染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两个或更多个结合起来使用。 在此使用的“聚酯”这个术语包括下述聚酯,即由芳香族二元羧酸,如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或萘-2.6-二羧酸,或脂肪族二元羧酸,例如已二酸或葵二酸,或它们的酯与二元醇化合物,如乙二醇、二甘醇、1.4-丁二醇、新戊醇或环己烷-1.4-二甲醇等等合成制得的聚酯。它们中间特别好的是这些聚酯,如对苯二个酸乙酯,至少占重复结构单元的80%。还包括以上述聚酯为基础的酯和用聚亚烷基二醇、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止分散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优良的层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层状织物包含一种纤维织物,该纤维织物含有不小于10%(重量)的分散染料着色的聚酯纤维,并至少在其一面有一树脂层作为涂层,至少在所述树脂层的一面形成一薄的聚合物薄膜层,所述聚合物薄膜层的厚度为100-10,000埃。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85-8-23 186028/85;JP 1985-2-5 21350/85提出的下述条件10%<A<70%,10%<B<35%,10%<C<35%,5%<D<30%和0%<E<20%;或(B+8)%>(C+3)%>d%>E%和B%>(E+6)%。 按照本发明实施例的产品也满足关系式Y>-X+1,400。 表1-1 表1-1 表1-2 表1-3 表1-3 表1-3 表1-4 系列B的实施例和比较例 表2中系列B的比较例1、实施例1、2和4和比较例2给出的结果表明,在C2F4等离子聚合的情况下,薄膜厚度不小于100埃,在防止染料色移和升华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上述结果也表明了诸如流体静压强阻力和防水性等性能特性的改善。 例2和例3的结果表明等离子辐射装置电极对壳体的电绝缘在形成薄膜中是有效的。 从例5、6和7和比较例1可见,TMCS和VDEMS等离子聚合也改善了防止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流体静压强阻力和防水性。 在例8中,由于Ar气放电在层状织物表面形成活性点,接着引入VDEMS单体,在活性点产生接枝反应。在例9中,由于O2气放电在层状织物表面形成过氧化物,当电极在80℃下加热时,接着向附近引入VDEMS,产生接枝反应。在例8和例9两个例子中,防止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耐水性和防水性良好。 在例10中,在丙烯酸树脂涂渍的样品上产生甲烷气等离子聚合。其防止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比比较例3好。 在例11、12和13中使用不同种类的单体,并改变分散染料的平均SP值和单体的平均SP值之差,进行等离子聚合。使用VTAS时,因为VTAS的SP值与分散染料的最小SP值仅仅相差0.1,所以虽然与其他单体即VDEMS和NH3比较效果稍微差一些,但因其SP值比分散染料的平均SP值低0.6,结果与比较例4相比,也明显地改善了防止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 在例14中,使用C2F4和CH4混合气体(1∶1),在棉花-PET混合样品上进行等离子聚合。与比较例5相比,防止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流体静压强阻力和防水性得到了明显改善,空气渗透性和水蒸气渗透性没有变化。耐用性良好。 权利要求1、一种防止分散染料色移和升华的效果优良的层状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层状织物包含一种纤维织物,该纤维织物含有不小于10%(重量)的分散染料着色的聚酯纤维,并至少在其一面有一树脂层作为涂层,至少在所述树脂层的一面形成一薄的聚合物薄膜层,所述聚合物薄膜层的厚度为100-10,000埃。2、权利要求1的层状织物,其中薄的聚合物层是一种氟化合物的衍生物。3、权利要求1的层状织物,其中薄的聚合物薄膜层是一种氟化合物的衍生物,所述薄的薄膜层的氟化度α=F/C在0.2≤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赤木孝夫坂本逸树山口新司
申请(专利权)人:可乐丽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