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邹嗣光专利>正文

羽绒布的加工方法及其成套生产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1887233 阅读:2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植绒技术,特别是用夹针和针管作用,将羽绒穿植在底布上的方法,制成一种羽绒布的新技术,以及实现这种方法的成套生产设备,这种方法制成的羽绒布,成为一种新的高档保温衣料及装饰品,同时也可将各种各样细软的化学纤维和动物毛绒穿植在底布上,制成各种各样的保温衣料及装饰材料。(*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羽绒布的加工方法及用此种植绒方法制造羽绒布的成套生产设备。现有的羽绒制品,一般是采用松散羽绒来作原料制成的。其存在制造费工费时,羽绒飞扬污染环境,外形凹凸鼓囊不美观,厚薄不均保温不匀,体积大,不便运输及贮藏,羽绒容易外漏,洗涤困难等缺点。现有的一种羽绒布是在涂有粘胶的化纤底布上,用静电技术吸附羽绒粘固在底布上而成。此种羽绒布植绒密度较稀,植绒牢固性差,化纤底布易产生静电作用,发达国家人们不欢迎化纤织物等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羽绒布的植绒新方法及实现这种方法的羽绒布成套生产设备。用这种设备可以生产一种新型的羽绒布商品。本羽绒布的生产,是利用羽绒布成套生产设备来实现,其将羽绒一束束地植到底布植绒前予穿的孔中,再喷涂上粘胶,烘干粘牢,就是一种新型羽绒布的成品。本专利技术的羽绒布,是一种新型保温衣料,也可以用作新的工艺美术的装饰材料。这种羽绒布植绒牢固,羽绒密度大,厚薄均匀,外形美观,轻便柔软,制作羽绒制品时省工省时,穿着舒适,拆洗方便,与松散羽绒制品相比,在同等保温能力条件下,能节省羽绒。折叠方便,体积减小,便于贮藏及运输等优点。如用棉布作底,则为完全天然材料,穿着更舒适,在回归大自然的潮流中,更易为中外消费者所睛睐。此种新型羽绒布的专利技术,为开辟以其作保温层的系列被服新领域创造条件。如大衣、西装、中山服、时装、羽绒被及其他防寒用品,具有高度保暖、轻便、笔挺、美观、方便、经济等特点。此外,还可用作装饰品及工艺美术品的新材料。本羽绒布所用的底布,是市场上出售的布料成品。可以是棉布、麻布、皮革等天然材料,也可以是化纤布、混纺布、人造革及化学薄膜制品。其所使用的羽绒,是市场上售的现成商品。可以是鸭绒、鹅绒及其他动物毛绒及各种细软的化纤毛绒。本专利技术羽绒布的植绒方法是,将羽绒及底布送入羽绒布生产设备植绒机中,利用夹针和针管的作用,将一束束的羽绒束植在底布上予先穿制好的孔穴中,从而完成羽绒布的植绒工作。在底布上植上羽绒束后,经过净绒机构疏理羽绒,成为半成品羽绒布。再送入固绒机中,给羽绒布生产设备,即固绒机送入固绒材料,在半成品羽绒布表面上,喷涂上固绒材料,经干燥固绒材料后,而成为成品羽绒布。羽绒布的成套生产设备,包括植绒机及固绒机两个部分。植绒机完成在底布上植羽绒及疏理工作,固绒机完成喷涂固绒材料及烘干固绒材料,达到将植好的羽绒束固牢在底布上的工作。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羽绒布生产工艺流程图。图2是植绒机工作原理图。图3是固绒机工作原理图。图4是双夹针结构图。图5是单夹针结构图。图6是植绒机机头横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单面羽绒布结构剖面图。图8是双面绒羽绒布结构剖面图。图9是植绒工作过程顺序图。羽绒生产工艺流程如下植绒-净绒-喷涂固绒材料-烘干-成品。具体过程结合图1说明将底布、羽绒输入植绒机中,在植绒机的植绒机头上,将羽绒一束一束植于底布上,经过其中的净绒机构,对植绒束进行疏理,然后卷成羽绒布的半成品。再送入固绒机,在固绒机中有喷胶机构,将固绒材料送入喷胶机构,并喷涂于羽绒布半成品的表面上,再经固绒机中的烘干装置,烘干固绒材料,然后成为羽绒成品。羽绒布成套生产设备由植绒机和固绒机共同组成。植绒机的结构,参看图2,主要由植绒机头、供绒系统、净绒机构、伸缩机构、拉布机构,贮绒箱及绒布卷筒等主要部件组成。固绒机的结构,参看图3,主要由喷胶机构、烘干装置、传动装置、卷绒布机构等部分组成。羽绒布的植绒工作是在植绒机头中完成的,参看图6、图4、图5,驱动系统中的电动机通过链条传动上凸轮轴,上凸轮轴上有两对凸轮,即一对为夹针架驱动凸轮,另一对为针管架驱动凸轮,两凸轮驱动两边捍,从而驱动夹针架,作一定规律的上下运动,夹针架上装有夹针也随之上下运动。两凸轮驱动两连捍,从而驱动针管架作另一规律的上下运动,针管架上装有针管亦随之上下运动。夹针套在针管中,各自按自己的规律运动,而两者的运动又是互相配合的。夹针及针管是完成植绒工作的执行机构,其运动规律及工作过程,参看附图9加以说明,以夹针和针管都处于底布上方最高点为初始状态,即K状态,此时夹针头部缩在针管内。在时间阶段A、B内,夹针与针管同时下行,两者无相对运动,当碰到底布时,针管下部的尖端戳穿底布,在底布上成孔,并保护夹针顺利通过底布,在时间阶段C内,针管减慢运动,但夹针加快下行,从而针头伸出针管口外,夹针钳口由于本身弹性自动张开。在时间阶段D中,夹针在贮绒箱中继续前进一段距离,收集羽绒箱中的部分羽绒形成羽绒团。且进入张开的夹针钳口中,在时间阶段的E中,此时夹针停止运动,而针管继续向前运动,将夹针钳口大部分套进针管的管孔口中,管口边缘作用下,迫使夹针的钳口收扰夹紧,将已经进入钳口的羽绒团夹紧形成羽绒束状态。在时间阶段F中夹针夹着羽绒束,与针管等速上提,直到羽绒束上提通过底布,并超出底布一定距离。在时间阶段G中,夹针停止运动,针管继续上提,使夹针钳口部分伸出针管口外,钳口又自然张开,放开原来夹在其中已植好底布上的羽绒束,这样就在底布植上一束羽绒束。然后针管再上提一段行程。使夹针张开松开羽绒束,在时间阶段H中,夹针上提,而针管不动,使夹针完全缩入针管的孔内,回复至初始状态K,将羽绒束植在底布上,于是完成植绒工作的一个循环。总的来说,本羽绒布之植绒方法的过程分八个阶段以夹针在最高点时为初始状K。A为下行阶段,B为通过底布阶段,C为夹针伸出张开阶段,D为集绒阶段,E为夹绒阶段,F为植羽绒束阶段,G松开羽绒束阶段,H为夹针缩入针管阶段,此时恢复至初始状态K。夹针是双瓣结构,参看附图4,头部弯曲成钳状,具有弹性,在自由状态下呈张开形状,可在贮绒箱中叉取羽绒,它装在针管中,两者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能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当夹针缩至针管口时,在管口壁的作用下,可形成钳口合拢而钳腹中空状态,能可靠地夹住羽绒束。夹针的另一种形式是单夹针结构,如图5所示,单夹针的头部呈弯曲状,当夹头部伸出针管外时,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呈张开状态,可叉取羽绒,当它缩入针管内时,在针管壁作用下,夹针弯曲部分的尖端紧靠针管内壁,形成中空钳口状态也能可靠地夹住羽绒束。为使植绒工作顺利进行,植绒机头设置有驱动系统,固定夹针的夹针架,固定针管的针管架,且在机头中的底布上面设有上挡板,板上有多孔让针管通过,它可在植绒时限制底布上凸,底布下面设有条状结构的下挡板,针管穿过底布时,起支撑作用,但同时又让开针管及植好的羽绒束。羽绒束、的密度,参看附图7,图8所示,相邻两羽绒束的间距在2-30mm之间,在底布单面上羽绒层松散高度为5-50mm。安装在夹针架上夹针的数量,由羽绒束密度及底布宽度决定。同时,在针管架相对应的位置上,安装有数目相同的针管。贮绒箱中的羽绒,是用人工控制,由供绒系统的供绒入口送入,利用风力作用送进贮绒箱中的羽绒袋内。羽绒袋内的余气,是由羽绒袋的孔隙排至贮绒箱中,在贮绒箱箱壁上,设有排气孔,从而排到大气中。每当夹在贮绒箱中夹取一次羽绒后,由驱动系统,通过链传动机构动两个下轴凸轮,使羽绒袋托板上下抖动一次,从而使贮绒箱中的羽绒振动一次,而重新处于均匀状态下。用以上加工方法,生产出来的羽绒布为单面羽绒布,如图7。双面羽绒布,参看图8,是在植绒时将羽绒束上提量增加,使羽绒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羽绒布的加工方法,其特征是给羽绒布生产设备送入羽绒和底布,利用夹针和针管的作用,在底布上植上羽绒束,经过净绒机构对羽绒疏理,成为半成品羽绒布,再给羽绒布生产设备送入固绒材料,在半成品羽绒布表面上,喷涂上固绒材料,经干燥固绒材料后,成为成品羽绒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嗣光莫燧德潘华文
申请(专利权)人:邹嗣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