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轮力度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85106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辊轮力度调节装置,该装置包括:转动轴;设置于转动轴上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其中,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相对设置;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依次设置于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其中,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同轴设置于转动轴上,且摩擦片与转动轴固定连接,辊轮与转动轴转动连接,弹性件的一端与第一卡板相抵接,另一端与辊轮的一侧相抵接;用于调节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之间的距离以调节弹性件的压缩量,进而调节辊轮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力度调节机构;用于锁紧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的连杆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成本低,调节力度精度高。

Roller adjust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roll wheel force adjust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rotating shaft, a first card plate and a second card plate arranged on the rotating shaft, wherein the first card plate and the second card plate are relatively arranged, and elastic parts, rollers and rollers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card plate and the second card plate in turn are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card plate and the second card plate. The frictional disc, in which the elastic part, the roller and the frictional disc are coaxially arranged on the rotating shaft, and the frictional disc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otating shaft, and the roller and the rotating shaft are rotatably connected, one end of the elastic part is butted with the first clamping plate, and the other end is butted with the side of the roller; used for adjus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irst clamping plate and the second clamping plate to adjust. A force adjusting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the friction between the roller and the friction disc by reducing the compression of the elastic part; a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for lock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clasp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safety, low cost, and high accuracy of adjust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辊轮力度调节装置
本技术属于工装夹具
,尤其涉及一种辊轮力度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发动机装配线辊道辊轮调节力度无专用工装,仅用大扳手翘住锁紧轮,多人配合完成调节工作,存在较多缺陷:1、无法准确调整力度大小,存在严重返工现象;2、操作不便,需要多人配合;3、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大量调节需求;4、辊轮弹簧弹力较大,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工作效率高、能准确调整力度大小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辊轮力度调节装置,旨在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准确调整辊轮的力度大小。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辊轮力度调节装置,包括: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其中,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其中,所述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同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且所述摩擦片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辊轮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板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辊轮的一侧相抵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之间的距离以调节所述弹性件的压缩量,进而调节所述辊轮与所述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力度调节机构;用于锁紧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的连杆机构。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力度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母以及螺栓,其中,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转动轴的上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相配合的螺纹,所述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分设于所述第二卡板的两侧;所述连接杆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螺栓的卡槽,所述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卡板的一侧。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压杆、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U型连接件,其中,所述U型连接件的底部设置通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U型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卡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卡板的一侧与所述螺栓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U型连接件的上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外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所述压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杆的另外一端转动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当所述连杆机构锁紧所述第一卡板和所述第二卡板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夹角小于180°。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卡板的上端,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卡板的上端,所述导杆位于所述连接杆的上方。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卡板及第二卡板均为长方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板及第二卡板均与所述转动轴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卡板及第二卡板相对平行设置。本技术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辊轮为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外界第二锥齿轮联动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具有精调设计,可精确调整弹簧压缩量,控制辊轮与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大小;2、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制造成本低,降低了人机工程压力;3、确定好距离后,锁紧各螺母、螺栓,可大批量调节辊轮力;4、按下压杆后,工装自锁,消除辊轮弹簧势能的安全隐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辊轮力度调节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的解决方案主要是:本技术提出的辊轮力度调节装置主要是通过调节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距离,以调节所述弹性件的压缩量,进而调节所述辊轮与所述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目前,发动机装配线辊道辊轮调节力度无专用工装,仅用大扳手翘住锁紧轮,多人配合完成调节工作,存在较多缺陷:1、无法准确调整力度大小,存在严重返工现象;2、操作不便,需要多人配合;3、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大量调节需求;4、辊轮弹簧弹力较大,工作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由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工作效率高、能准确调整力度大小的辊轮力度调节装置。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具体阐述。具体地,参照图1,图1是本技术提出的辊轮力度调节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提出的辊轮力度调节装置包括转动轴10、第一卡板20、第二卡板30、弹性件、辊轮40、摩擦片50、力度调节机构60以及连杆机构70。其中,所述第一卡板20和第二卡板30相对设置于所述转动轴10上,所述弹性件、辊轮40和摩擦片50依次同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10上,且所述弹性件、辊轮40和摩擦片50位于所述第一卡板20和所述第二卡板30之间,所述摩擦片50与所述转动轴10固定连接,所述辊轮40与所述转动轴10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板20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辊轮40的靠近所述第一卡板20的一侧相抵接。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机带动所述转动轴10转动时,所述转动轴10带动所述摩擦片50转动,所述摩擦片50与所述辊轮40之间产生摩擦力F,在摩擦力作用下,所述摩擦片50带动所述辊轮40转动,再由所述辊轮40带动外界负载运动。若所述外界负载较大,所述摩擦片50与所述辊轮40之间产生的摩擦力F无法使得所述摩擦片50带动所述辊轮40转动,所述摩擦片50与所述辊轮40之间会发生打滑,而所述摩擦片50与所述辊轮40之间的摩擦力F的大小可以通过所述弹性件的压缩量调节。由此,本实施例设置有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卡板20与所述第二卡板30之间的距离以调节所述弹性件的压缩量,进而调节所述辊轮40与所述摩擦片50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力度调节机构60。当所述第一卡板20与所述第二卡板30之间的距离变大时,所述弹簧的压缩量变小,所述摩擦片50与所述辊轮40之间的摩擦力变小;当所述第一卡板20与所述第二卡板30之间的距离变小时,所述弹簧的压缩量变大,所述摩擦片50与所述辊轮40之间的摩擦力变大。调节好所述第一卡板20与所述第二卡板30之间的距离后,可以通过连杆机构70锁紧所述第一卡板20及第二卡板30。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可以采用弹簧。进一步的,所述力度调节机构60包括连接杆601、第一螺母602、第二螺母以及螺栓603,其中,所述连接杆601穿设于所述第一卡板20与第二卡板30之间,且位于所述转动轴10的上方,所述连接杆60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母602、第二螺母相配合的螺纹,所述第一螺母602、第二螺母分设于所述第二卡板30的两侧;所述连接杆60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螺栓603的卡槽,所述螺栓603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板20的远离所述第二卡板30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机构70包括压杆701、第一连接件702、第二连接件703和U型连接件704,其中,所述U型连接件704的底部设置通孔,所述连接杆601穿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U型连接件704位于所述第一卡板20的远离所述第二卡板30的一侧与所述螺栓603之间;所述第一连接件702的一端与所述U型连接件704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辊轮力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其中,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其中,所述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同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且所述摩擦片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辊轮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板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辊轮的一侧相抵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之间的距离以调节所述弹性件的压缩量,进而调节所述辊轮与所述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力度调节机构;用于锁紧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的连杆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轮力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的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其中,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之间的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其中,所述弹性件、辊轮和摩擦片同轴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且所述摩擦片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辊轮与所述转动轴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卡板相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辊轮的一侧相抵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卡板与所述第二卡板之间的距离以调节所述弹性件的压缩量,进而调节所述辊轮与所述摩擦片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的力度调节机构;用于锁紧所述第一卡板和第二卡板的连杆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轮力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轮力度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力度调节机构包括连接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母以及螺栓,其中,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卡板与第二卡板之间,且位于所述转动轴的上方,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相配合的螺纹,所述第一螺母、第二螺母分设于所述第二卡板的两侧;所述连接杆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用于卡设所述螺栓的卡槽,所述螺栓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板的远离所述第二卡板的一侧。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郝智杰何剑南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