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麻类植物去表皮及脱胶的方法,它是将从麻杆上剥下的麻皮,采用酸性酶两段去表皮、碱性酶加木质素净两段脱胶去木质的生物化学方法去表皮脱胶,革除了机械刮除麻表皮工序,从而避免了刮去麻表皮时纤维的损失,可提高出麻率15%,节省大量刮麻劳动力,同时,该生物去表皮脱胶方法较现有化学方法用水量少,去表皮脱胶时间短,煮液中酸碱浓度低,且煮液可循环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属纤维制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麻类植物去表皮的方法,是将从麻杆上剥下的麻皮,用机械的方法刮去麻皮的表皮,这将损失麻纤维15%左右,同时耗费较多的人力;脱胶则是采用化学的方法在酸碱溶液中高温煮炼,耗水量大,对麻纤维有损害,近来有采用生物方法脱胶的,但脱胶需要的时间很长,成本高,难以适应工业化生产,技术也尚不成熟,严重地制约着麻纺工业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纤维损失少、加工时间短、环境污染小、加工成本低的麻类植物生物化学去表皮及脱胶的方法。解决本专利技术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在于;从麻杆上剥下的麻皮,先在酸性脱胶酶的酸性溶液中经低温、高温两段煮炼脱皮、漂洗除皮,再在碱性脱胶酶加木质素净的碱性溶液中低温、高温两段煮炼脱胶去木质、漂洗去胶去木质;酶洗去胶去杂。上述方法中,脱胶酶为枯草芽孢杆菌,如由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T28、T66、T85菌种培育而配制的复合酶,其比例分别为20-30%、30-60%、20-40%;脱皮时,煮液酶浓度为0.6-1%,低温煮炼温度为50-70℃,时间1-2小时,高温煮炼温度为100-120℃,时间1-2小时,煮液酸碱度为PH=3-5,用草酸、冰醋酸、硫酸等调节酸碱度;脱胶去木质时,煮液酶浓度为1-1.5%,木质素净浓度为6-10PPM,煮液中按4-8g/L水加入NaOH调节酸碱度,低温煮炼温度为50-70℃,时间1-2小时,高温煮炼温度为100-130℃,时间1-2小时;酶洗洗液酶浓度为0.4-0.6%,时间1-2小时,温度50-60℃。上述方法中,漂洗除皮和漂洗去胶采用手工或机械揉搓方式。上述方法中,煮炼加热采用蒸汽加热的方法。上述方法中,脱皮、脱胶煮炼过程如加上0.05-0.1Mpa相对压力,可缩短煮炼时间。为了节约能源,脱皮、脱胶过程中的低温、高温两段煮炼,一般应连续进行;两段煮炼过程中,当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可以恒温,也可以不是恒温,只要把温度控制在上述相应的范围即可实现其目的,实践中一切从节约能源出发。本专利技术方法适用于苎麻、亚麻、桐麻、黄麻等多种麻类植物的去皮脱胶。有益效果1、变机械刮麻表皮为生物化学方法脱皮,减少麻纤维损失15%左右,同时节省了大量的刮麻劳动力。2、变化学脱胶为生物化学脱胶,减少脱胶用水50%左右,且排放废水中酸碱含量大大降低,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脱胶成本。3、变化学脱胶为生物化学脱胶,避免了高酸高碱对麻纤维的损害,提高了麻纤维的纺织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仅限于实施例。实施例1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25%、50%、25%配制成酸性复合酶,后配成酶浓度为0.6%的水溶液,再加入草酸,使溶液的PH=5左右,倒入煮锅中,将从麻杆上剥下的苎麻皮扎把放入煮锅中,打开蒸汽阀漫漫向煮锅中供汽,当锅中温度升至50℃时,关小蒸汽,保持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1小时,再开大蒸汽,使温度升至100℃后,关小蒸汽,使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1小时,关闭蒸汽,冷却至常温,从锅中捞出麻皮,用水冲洗,边冲边揉搓,除去麻表皮;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25%、50%、25%的比例配制成碱性复合酶,后配成酶浓度为1%的水溶液,再加入木质素净,使其浓度达到6PPM,按4g/L水加入NaOH调节酸碱度,倒入煮锅中,后将前道工序脱了表皮的苎麻扎把放入煮锅中,打开蒸汽阀漫漫向煮锅中供汽,当锅中温度升至50℃时,关小蒸汽,保持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1小时,再开大蒸汽,使温度升至100℃后,关小蒸汽,使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1小时,关闭蒸汽,冷却至常温,从锅中捞出麻条,用水冲洗,边冲边揉搓,除去麻胶质和木质;最后,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25%、50%、25%配制成中性复合酶,后配制成酶浓度为0.4%的洗液,倒入锅中,将前道工序除去了麻胶质和木质的麻条放入洗液中,通入蒸汽,当温度升至50℃时,关小蒸汽,使其基本恒温1小时,关闭蒸汽,降至常温,漂洗去胶除杂。即达到去表皮脱胶的目的。实施例2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30%、30%、40%配制成酸性复合酶,后配成酶浓度调为1%的水溶液,再加入硫酸,使溶液的PH=3左右,倒入煮锅中,将从麻杆上剥下的苎麻皮扎把放入煮锅中,打开蒸汽阀漫漫向煮锅中供汽,当锅中温度升至70℃时,关小蒸汽,保持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2小时,再开大蒸汽,使温度升至120℃后,关小蒸汽,使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1.5小时,关闭蒸汽,冷却至常温,从锅中捞出麻皮,用水冲洗,边冲边揉搓,除去麻表皮;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25%、50%、25%的比例配制成碱性复合酶,后配成酶浓度为1.5%的水溶液,再加入木质素净,使其浓度达到10PPM,按8g/L水加入NaOH调节酸碱度,倒入煮锅中,后将前道工序脱了表皮的苎麻扎把放入煮锅中,打开蒸汽阀漫漫向煮锅中供汽,当锅中温度升至70℃时,关小蒸汽,保持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1.3小时,再开大蒸汽,使温度升至130℃后,关小蒸汽,使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1小时,关闭蒸汽,冷却至常温,从锅中捞出麻条,用水冲洗,边冲边揉搓,除去麻胶质和木质;最后,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25%、40%、35%配制成中性复合酶,后配制成酶浓度为0.6%的洗液,倒入锅中,将前道工序除去了麻胶质和木质的麻条放入洗液中,通入蒸汽,当温度升至60℃时,关小蒸汽,使其恒温1小时,关闭蒸汽,降至常温,漂洗去胶除杂。即达到去表皮脱胶的目的。实施例3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30%、30%、40%配制成酸性复合酶,后配成酶浓度调为1%的水溶液,再加入硫酸,使溶液的PH=3左右,倒入煮锅中,将从麻杆上剥下的桐麻皮扎把放入煮锅中,打开蒸汽阀漫漫向煮锅中供汽,当锅中温度升至70℃时,关小蒸汽,保持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2小时,再开大蒸汽,使温度升至120℃后,关小蒸汽,使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2小时,关闭蒸汽,冷却至常温,从锅中捞出麻皮,用水冲洗,边冲边揉搓,除去麻表皮;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25%、50%、25%的比例配制成碱性复合酶,后配成酶浓度为1.5%的水溶液,再加入木质素净,使其浓度达到10PPM,按8g/L水加入NaOH调节酸碱度,倒入煮锅中,后将前道工序脱了表皮的苎麻扎把放入煮锅中,打开蒸汽阀漫漫向煮锅中供汽,当锅中温度升至70℃时,关小蒸汽,保持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1.5小时,再开大蒸汽,使温度升至130℃后,关小蒸汽,使锅中温度基本恒定持续2小时,关闭蒸汽,冷却至常温,从锅中捞出麻条,用水冲洗,边冲边揉搓,除去麻胶质和木质;最后,取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生产的脱胶酶T28、T66、T85菌种培育脱胶酶,并按25%、40%、35%配制成中性复合酶,后配制成酶浓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麻类植物去表皮及脱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从麻杆上剥下的麻皮,先在酸性脱胶酶的酸性溶液中经低温、高温两段煮炼脱皮、漂洗除皮;再在碱性脱胶酶加木质素净的碱性溶液中低温、高温两段煮炼脱胶去木质、漂洗去胶去木质;中性脱胶酶酶洗去胶去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奎元,
申请(专利权)人:徐奎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