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组底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2769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组底座,包括左横梁组件、右横梁组件、第一支架横梁、2个发动机支架和8个减震垫。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相对设置,第一支架横梁的两端分别伸出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并与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焊接连接。减震垫采用钟型减震垫。4个减震垫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左横梁组件的左支架连接板上。另外4个减震垫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右横梁组件的右支架连接板上。1个发动机支架由其下连接板分别与左横梁组件上的4个减震垫对准并通过紧固件与减震垫连接,另1个发动机支架由其下连接板分别与右横梁组件上的4个减震垫对准并通过紧固件与减震垫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减震效果较好且维护成本较低。

A unit bas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base of a unit, which comprises a left beam assembly, a right beam assembly, a first support beam, two engine supports and eight shock absorbers. The left cross member and the right cross member are arranged relative to each other, and the left cross member and the right cross member are respectively extended at both ends of the first support cross member and welded together with the left cross member and the right cross member. The shock absorbing cushion adopts bell type damping pad. The 4 damping pad is respectively installed on the left bracket connecting plate of the left cross beam component through a fastener. The other 4 cushions are respectively installed on the right bracket connecting plate of the right cross member by fastening parts. One engine bracket is aligned with four damping pads on the left beam assembly by its lower connecting plat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damping pad by fasteners. The other engine bracket is aligned with four damping pads on the right beam assembly by its lower connecting plat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damping pad by fasteners. The utility model has better damping effect and lower maintenance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组底座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720789161.2,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一种具有发动机支架的机组底座》,申请日为:2017年06月30日的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电机组的底座,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发动机支架的机组底座。
技术介绍
柴油发电机组是以柴油机为原动机,拖动同步发电机发电的一种电源设备,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发电装置。柴油发电机组由发动机、发电机和控制系统组成,基本机构是柴油发电机组具有一个机组底座,所述发动机、发电机和控制系统均直接或间接安装在底座上,其中发动机是直接安装在底座上,底座的框架结构与发动机之间通过紧固件及加装的减震垫直接连接,发动机在运行时会产生长时间剧烈的震动,虽然有减震垫,但是减震垫的缓冲效果及其有限,而且发动机运行时的能量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震动能量长期传导至底座上,底座会不平稳,引起整个机组不平稳,运行不安全,且易造成整个机组因震动损坏,特别是比较脆弱的控制系统;另外,底座长期受震动,框架结构的底座如果因震动出现损坏,需要更换整个底座时,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拆卸重新安装,通常就直接废弃了,更换成本高、时间长,极大地增加了使用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减震效果较好且维护成本较低的有发动机支架的机组底座。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机组底座,包括左横梁组件、右横梁组件、第一支架横梁、2个发动机支架和8个减震垫。其中,左横梁组件包括左横梁、左支架连接板、左前盖板、左起吊板、4块左加强板和左后外支撑板。左横梁是一个前后贯通、开口向左的的方管形钢制一体件,包括依次呈90°连接在一起的上板、竖板和下板。左横梁的各板上设有各类用于安装发动机、散热系统等组件的连接孔。左横梁的顶板的中前部设有均匀间隔的4个矩形缺口。左支架连接板是1块呈矩形的钢板。左支架连接板的长度与左横梁的顶板的4个矩形缺口的首尾总长对应。左支架连接板设有与4个矩形缺口的位置对应的4个第一连接孔。左前盖板是1块矩形钢板,其外周形状与左横梁的腔体的形状相配合。左起吊板是设有起吊孔的用于起吊的钢板。左加强板是设有辅助起吊孔的用于起吊及加强连接的钢板。左后外支撑板是1块矩形钢板,其外周形状与左横梁的腔体的形状相配合。左支架连接板焊接在左横梁的顶板中前部,并将4个矩形缺口-1覆盖,且左支架连接板的前部通过一块分别与左支架连接板、左横梁焊接连接的辅助板加强连接。左前盖板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左横梁的前部。左起吊板和4块加强板通过焊接的方式沿铅垂向焊接在左横梁的腔体内,且左起吊板和位于中前部的3块加强板位于左支架连接板的下方从而对左支架连接板支撑。左后外支撑板焊接连接在左横梁的腔体左后外侧面。右横梁组件是相对于经过机组底座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完全对称的组件。右横梁组件包括右横梁、右支架连接板、右前盖板、右起吊板、4块右加强板和右后外支撑板。第一支架横梁是一个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下的钢制板框一体件。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相对设置,第一支架横梁的两端分别伸出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并与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焊接连接。发动机支架是钢制焊接件,包括依次呈90°连接在一起的底板、外侧板、顶板和内侧板,其中底板、外侧板、顶板和内侧板的长度均与左支架连接板对应。底板设有8个上下贯通的第二连接孔,每两个第二连接孔成对设置,且4组第二连接孔的位置与左横梁的顶板的4个矩形缺口的位置对应。外侧板的下部设有6个第一连接方孔,首尾各1个,中间4个分成2组。外侧板的上部设有5个第二连接方孔,第二连接方孔的大小小于第一连接方孔。发动机支架还包括4块矩形的下连接板,下连接板的形状正好覆盖底板的1组第二连接孔。下连接板上设有与底板的4组第二连接孔对应的8个第三连接孔。4块下连接板焊接连接在底板的下端面,且各第三连接孔与相应的第二连接孔贯通。发动机支架还包括2个支撑件,支撑件包括顶支撑板、呈90°焊接连接在顶支撑板一侧下方的竖支撑板以及3块与顶支撑板、竖支撑板均垂直连接的横支撑板,其中2块横支撑板位于顶支撑板的下方首尾两端,另一块横支撑板位于顶支撑板的下方中央。顶支撑板的上方设有2个第四连接孔。2个支撑件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顶板的上方首尾两端,且支撑件的竖支撑板靠近内侧板侧,具体来讲,支撑件的3块横支撑板、竖支撑板的下端均与顶板的上端面焊接。减震垫采用钟型减震垫。减震垫的菱形上端面设有上下贯通的连接孔,下部位设有开口向下的内螺孔。4个减震垫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左横梁组件的左支架连接板上。另外4个减震垫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右横梁组件的右支架连接板上。1个发动机支架由其下连接板分别与左横梁组件上的4个减震垫对准并通过紧固件与减震垫连接,另1个发动机支架由其下连接板分别与右横梁组件上的4个减震垫对准并通过紧固件与减震垫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机组底座还包括第二支架横梁、第三支架横梁、第四支架横梁。第二支架横梁、第三支架横梁、第四支架横梁均是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下的钢制板框一体件。第二支架横梁、第三支架横梁、第四支架横梁的左右向长度一致,且小于第一支架横梁的左右向长度。第二支架横梁、第三支架横梁、第四支架横梁焊接连接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之间。第一支架横梁和第二支架横梁位于同一高度、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之间空间的中前部。第三支架横梁和第四支架横梁位于同一高度、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之间空间的中后部。更进一步的,所述的一种机组底座还包括4个散热系统支架以及后盖板。散热系统支架是用于安装散热系统的钢制支架。后盖板是左右向长度与第二支架横梁一致的且开口向前的方管形钢制一体件。每两个散热系统支架焊接在第三支架横梁和第四支架横梁上。后盖板焊接连接在左横梁组件与右横梁组件最尾部之间。进一步的,4个减震垫通过4个螺栓分别穿过相应的左横梁组件的左支架连接板的相应第一连接孔后旋合入相应的减震垫的内螺孔中而安装在左横梁组件上。另外4个减震垫通过4个螺栓分别穿过相应的右横梁组件的右支架连接板的相应第一连接孔后旋合入相应的减震垫的内螺孔中而安装在右横梁组件上。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本技术将发动机运行过程中的震动能量负载在2个发动机支架上,再分解至各发动机支架下方的4个减震垫上,有效缓冲了震动,且通过发动机支架与发动机连接,发动机的拆卸更为方便。底座较为平稳,整个机组就平稳,运行更为安全,机组不易因震动损坏,如果发动机支架或者横梁因震动出现损坏,不需要更换整个底座时,只需要拆卸更换相应的部件,维护成本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机组底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2为图1的左视图;图3为图1中的一种机组底座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的左发动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主视图);图5为图2中的左发动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的左发动机支架的仰视图;图7为图3中的左发动机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中的减震垫的立体结构放大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左横梁组件1,左横梁11,左支架连接板12,左前盖板13,左起吊板14,左加强板15,左后外支撑板16,右横梁组件2,右横梁21,右支架连接板22,右前盖板23,右起吊板24,右加强板25,右后外支撑板26,第一支架横梁3,第二支架横梁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横梁组件(1)、右横梁组件(2)、第一支架横梁(3)、2个发动机支架(7)和8个减震垫(8);其中,左横梁组件(1)包括左横梁(11)、左支架连接板(12)、左前盖板(13)、左起吊板(14)、4块左加强板(15)和左后外支撑板(16);左横梁(11)是一个前后贯通、开口向左的方管形钢制一体件,包括依次呈90°连接在一起的上板、竖板和下板;左横梁(11)的各板上设有各类用于安装发动机、散热系统组件的连接孔;左横梁(11)的顶板的中前部设有均匀间隔的4个矩形缺口;左支架连接板(12)是1块呈矩形的钢板;左支架连接板(12)的长度与左横梁(11)的顶板的4个矩形缺口的首尾总长对应;左支架连接板(12)设有与4个矩形缺口的位置对应的4个第一连接孔;左前盖板(13)是1块矩形钢板,其外周形状与左横梁(11)的腔体的形状相配合;左起吊板(14)是设有起吊孔的用于起吊的钢板;左加强板(15)是设有辅助起吊孔的用于起吊及加强连接的钢板;左后外支撑板(16)是1块矩形钢板,其外周形状与左横梁(11)的腔体的形状相配合;左支架连接板(12)焊接在左横梁(11)的顶板中前部,并将4个矩形缺口覆盖,且左支架连接板(12)的前部通过一块分别与左支架连接板(12)、左横梁(11)焊接连接的辅助板加强连接;左前盖板(13)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左横梁(11)的前部;左起吊板(14)和4块左加强板(15)通过焊接的方式沿铅垂向焊接在左横梁(11)的腔体内,且左起吊板(14)和位于中前部的3块左加强板(15)位于左支架连接板(12)的下方从而对左支架连接板(12)支撑;左后外支撑板(16)焊接连接在左横梁(11)的腔体左后外侧面;右横梁组件(2)是相对于经过机组底座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完全对称的组件;右横梁组件(2)包括右横梁(21)、右支架连接板(22)、右前盖板(23)、右起吊板(24)、4块右加强板(25)和右后外支撑板(26);第一支架横梁(3)是一个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下的钢制板框一体件;左横梁组件(1)与右横梁组件(2)相对设置,第一支架横梁(3)的两端分别伸出左横梁组件(1)与右横梁组件(2)并与左横梁组件(1)与右横梁组件(2)焊接连接;发动机支架(7)是钢制焊接件,包括依次呈90°连接在一起的底板(71)、外侧板(72)、顶板(73)和内侧板(74),其中底板(71)、外侧板(72)、顶板(73)和内侧板(74)的长度均与左支架连接板(12)对应;底板(71)设有8个上下贯通的第二连接孔,每两个第二连接孔成对设置,且4组第二连接孔的位置与左横梁(11)的顶板的4个矩形缺口的位置对应;外侧板(72)的下部设有6个第一连接方孔(72‑1),首尾各1个,中间4个分成2组;外侧板(72)的上部设有5个第二连接方孔(72‑2),第二连接方孔(72‑2)的大小小于第一连接方孔(72‑1);发动机支架(7)还包括4块矩形的下连接板(75),下连接板(75)的形状正好覆盖底板(71)的1组第二连接孔;下连接板(75)上设有与底板(71)的4组第二连接孔对应的8个第三连接孔(75‑1);4块下连接板(75)焊接连接在底板(71)的下端面,且各第三连接孔(75‑1)与相应的第二连接孔贯通;发动机支架(7)还包括2个支撑件(76),支撑件(76)包括顶支撑板(76‑1)、呈90°焊接连接在顶支撑板(76‑1)一侧下方的竖支撑板(76‑2)以及3块与顶支撑板(76‑1)、竖支撑板(76‑2)均垂直连接的横支撑板(76‑3),其中2块横支撑板(76‑3)位于顶支撑板(76‑1)的下方首尾两端,另一块横支撑板(76‑3)位于顶支撑板(76‑1)的下方中央;顶支撑板(76‑1)的上方设有2个第四连接孔(76‑4);2个支撑件(76)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顶板(73)的上方首尾两端,且支撑件(76)的竖支撑板(76‑2)靠近内侧板(74)侧,具体来讲,支撑件(76)的3块横支撑板(76‑3)、竖支撑板(76‑2)的下端均与顶板(73)的上端面焊接;减震垫(8)采用钟型减震垫;减震垫(8)的菱形上端面设有上下贯通的连接孔,下部位设有开口向下的内螺孔;4个减震垫(8)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左横梁组件(1)的左支架连接板(12)上;另外4个减震垫(8)分别通过紧固件安装在右横梁组件(2)的右支架连接板(22)上;1个发动机支架(7)由其下连接板(75)分别与左横梁组件(1)上的4个减震垫(8)对准并通过紧固件与减震垫(8)连接,另1个发动机支架(7)由其下连接板(75)分别与右横梁组件(2)上的4个减震垫(8)对准并通过紧固件与减震垫(8)连接;所述机组底座还包括第二支架横梁(4)、第三支架横梁(5)、第四支架横梁(6);第二支架横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组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横梁组件(1)、右横梁组件(2)、第一支架横梁(3)、2个发动机支架(7)和8个减震垫(8);其中,左横梁组件(1)包括左横梁(11)、左支架连接板(12)、左前盖板(13)、左起吊板(14)、4块左加强板(15)和左后外支撑板(16);左横梁(11)是一个前后贯通、开口向左的方管形钢制一体件,包括依次呈90°连接在一起的上板、竖板和下板;左横梁(11)的各板上设有各类用于安装发动机、散热系统组件的连接孔;左横梁(11)的顶板的中前部设有均匀间隔的4个矩形缺口;左支架连接板(12)是1块呈矩形的钢板;左支架连接板(12)的长度与左横梁(11)的顶板的4个矩形缺口的首尾总长对应;左支架连接板(12)设有与4个矩形缺口的位置对应的4个第一连接孔;左前盖板(13)是1块矩形钢板,其外周形状与左横梁(11)的腔体的形状相配合;左起吊板(14)是设有起吊孔的用于起吊的钢板;左加强板(15)是设有辅助起吊孔的用于起吊及加强连接的钢板;左后外支撑板(16)是1块矩形钢板,其外周形状与左横梁(11)的腔体的形状相配合;左支架连接板(12)焊接在左横梁(11)的顶板中前部,并将4个矩形缺口覆盖,且左支架连接板(12)的前部通过一块分别与左支架连接板(12)、左横梁(11)焊接连接的辅助板加强连接;左前盖板(13)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在左横梁(11)的前部;左起吊板(14)和4块左加强板(15)通过焊接的方式沿铅垂向焊接在左横梁(11)的腔体内,且左起吊板(14)和位于中前部的3块左加强板(15)位于左支架连接板(12)的下方从而对左支架连接板(12)支撑;左后外支撑板(16)焊接连接在左横梁(11)的腔体左后外侧面;右横梁组件(2)是相对于经过机组底座的前后向的中心线的铅垂面完全对称的组件;右横梁组件(2)包括右横梁(21)、右支架连接板(22)、右前盖板(23)、右起吊板(24)、4块右加强板(25)和右后外支撑板(26);第一支架横梁(3)是一个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开口向下的钢制板框一体件;左横梁组件(1)与右横梁组件(2)相对设置,第一支架横梁(3)的两端分别伸出左横梁组件(1)与右横梁组件(2)并与左横梁组件(1)与右横梁组件(2)焊接连接;发动机支架(7)是钢制焊接件,包括依次呈90°连接在一起的底板(71)、外侧板(72)、顶板(73)和内侧板(74),其中底板(71)、外侧板(72)、顶板(73)和内侧板(74)的长度均与左支架连接板(12)对应;底板(71)设有8个上下贯通的第二连接孔,每两个第二连接孔成对设置,且4组第二连接孔的位置与左横梁(11)的顶板的4个矩形缺口的位置对应;外侧板(72)的下部设有6个第一连接方孔(72-1),首尾各1个,中间4个分成2组;外侧板(72)的上部设有5个第二连接方孔(72-2),第二连接方孔(72-2)的大小小于第一连接方孔(72-1);发动机支架(7)还包括4块矩形的下连接板(75),下连接板(75)的形状正好覆盖底板(71)的1组第二连接孔;下连接板(75)上设有与底板(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岑玉柱彭建军卞丽花
申请(专利权)人:雅柯斯电力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