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25410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4:01
公开了一种继电器设备。本文所公开的继电器设备包括:定子,其具有彼此分隔开的第一固定接触点和第二固定接触点;可移动元件,其被设置为可在朝向定子的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可在远离定子的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可移动元件通过与第一固定接触点和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而与定子电连接;以及致动器,其用于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移动可移动元件,其中所述可移动元件包括:第一可移动部分,其具有被形成在其上可以与第一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一接触表面;以及第二可移动部分,其具有被形成在其上可以与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二接触表面和第三接触表面,其中第二接触表面和第三接触表面与第二固定接触点在不同位置处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继电器设备
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断开或闭合电路的继电器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继电器装置是具有被配置为连接或断开连接电流的电接触点的装置,并且被安装在各种机器或车辆中以允许任何设备被自动控制而无需人根据需要操作设备。这种继电器装置的示例包括极性型继电器(polartyperelay)和滑动型继电器(slidingtyperelay)。其中,极性型继电器是通过相对于电磁体垂直切换以提供可切换的接触点而进行操作的继电器装置。极性型继电器装置包括仅具有ON和OFF功能的单极性型继电器,以及允许选择性地执行切换操作的双极性型继电器。其中,主要用于诸如汽车的机械和电气设备的继电器装置是单极性型继电器。这种继电器装置基本上包括电磁体、电枢、结合电枢操作的动子(mover)、被设置为与动子接触的定子,等等,并且以这样的方式操作:当电流被供应给电磁体的线圈时,电枢被拉动以机械地移动动子,使得动子与定子接触,这变成继电器装置的ON或OFF位置。在韩国专利申请公开号10-2014-0006151(标题为“RelayModuleofVehicleBatterySystem”,于2014年1月16日公布)中公开了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结构以提高定子与动子之间的接触稳定性的继电器装置。[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装置,其包括:定子,其具有被设置为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固定接触点和第二固定接触点;动子,其被可移动地设置在靠近所述定子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或者在远离所述定子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而被电连接至所述定子;以及致动器,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动子,其中所述动子包括:第一动子部分,在其上形成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一接触表面;以及第二动子部分,在其上形成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二接触表面和第三接触表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三接触表面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在不同位置处接触。所述第一接触表面可以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动子部分上,以形成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的平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三接触表面可以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动子部分上,以形成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倾斜的斜表面。所述第二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三接触表面中的每个可以关于分隔所述第二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三接触表面的假想线线性对称,并且可以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朝向所述动子的端部向上倾斜。所述定子和所述动子可以以三点接触的形式彼此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表面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接触,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三接触表面中的每个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装置,通过在不改变定子的形状的情况下仅改变动子的形状而增加定子与动子之间的接触点的数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定子与动子之间的接触稳定性以减少接触热量,并且可以通过压制过程来加工动子的形状,以简单地制造该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增加定子和动子的尺寸的情况下仅通过改变动子的形状来有效地提高定子与动子之间的接触稳定性,使得在可以减小装置的尺寸的同时,可以提供具有高接触稳定性的继电器装置。此外,本专利技术不仅可以通过压制过程来加工动子的形状而容易地制造装置,而且还可以通过降低在压制过程中产生加工缺陷的风险来提供提高的生产率。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截面视图。图2是沿图1的“II-II”线所取的截面视图。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动子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动子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的截面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继电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截面视图。图6是沿图5的“VI-VI”线所取的截面视图。图7是示出图6中所示的动子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图6中所示的动子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的截面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便于描述,可能夸大了附图中所示的线的粗细以及部件的尺寸。此外,下面描述的术语是考虑到本专利技术的功能而定义的,其可以根据用户或操作者的意图或习惯而变化。因此,术语的定义应基于整个说明书中的内容。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截面视图,并且图2是沿图1的“II-II”线所取的截面视图。此外,图3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动子的透视图,并且图4是示出图2中所示的动子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状态的截面视图。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装置400包括定子100、动子200和致动器300。定子100被容纳在形成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装置400的外部的壳体10中,并且可以被连接至诸如汽车的雨刷电机或方向指示器的负载,以控制施加至负载的电力供应。一对定子100可以被安装在壳体10的上侧以彼此分离,并且第一固定接触点110和第二固定接触点120被设置为在定子100上彼此间隔开。第一固定接触点110和第二固定接触点120可以通过与动子200接触而彼此电连接(这将在后面描述),并且可以被设置为由钼(Mo)金属材料制成的电极的形式。动子200被设置在壳体10内部,以可在靠近定子100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移动,或者可在远离定子100的方向上的第二方向上移动。动子200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可以通过与被设置在定子100中的第一固定接触点110和第二固定接触点120接触而被电连接至定子100。此外,动子200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移动远离定子100,以允许断开与定子100的电连接。后面将描述动子200的具体结构和操作。像动子200一样,致动器300被设置在壳体10内,以使动子200在第一方向或第二方向上移动。根据本实施例,致动器300包括线圈310、固定芯体320和可移动芯体330。线圈310被安装在壳体10内以产生磁力,并且固定芯体320被设置在线圈310内。此外,可移动芯体330被设置为靠近和远离固定芯体320。这里,线圈310和固定芯体320被称为所谓的电枢,并且可移动芯体330被称为电枢。可移动芯体330和固定芯体320被设置为沿动子200的移动方向(即为包括动子200所移动至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概念的轴向方向)彼此间隔开。可移动芯体330可以被设置为相对于固定芯体320可线性往复运动。作为另一示例,致动器300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可移动芯体330可相对于固定芯体320旋转。在下文中,将描述致动器300的示例,其中可移动芯体330被配置为相对于固定芯体320可线性往复运动。上述致动器300还可以包括轭(yoke)340,其与固定芯体320和可移动芯体330一起形成磁路。轭340可包括具有板形式(plateform)的第一轭341以及具有近似U形横截面的第二轭343。固定芯体320可以被耦合至第一轭341的中心部分。线圈310被设置在轭340内,并且通常被缠绕在圆柱形线轴305的圆周上。线圈310被连接至线圈端子20以连接至电源。线圈310可以被连接至DC电源并且被配置为DC继电器,或者被连接至AC电源并且被配置为AC继电器。线轴305的内部可以被形成为具有允许固定芯体320被嵌入并被耦合至内部的程度的内径。此外,致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包括定子和被可移动地设置的动子的继电器装置,所述继电器装置包括:定子,其具有被设置为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固定接触点和第二固定接触点;动子,其被可移动地设置在靠近所述定子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或者在远离所述定子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而被电连接至所述定子;以及致动器,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动子,其中所述动子包括:第一动子部分,在其上形成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一接触表面;以及第二动子部分,在其上形成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二接触表面和第三接触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动子部分上,以形成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的平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三接触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动子部分上,以形成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倾斜的斜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1.20 KR 10-2016-00072361.一种包括定子和被可移动地设置的动子的继电器装置,所述继电器装置包括:定子,其具有被设置为彼此间隔开的第一固定接触点和第二固定接触点;动子,其被可移动地设置在靠近所述定子的方向的第一方向上或者在远离所述定子的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并且通过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和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而被电连接至所述定子;以及致动器,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所述动子,其中所述动子包括:第一动子部分,在其上形成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一接触表面;以及第二动子部分,在其上形成被设置为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接触的第二接触表面和第三接触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动子部分上,以形成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接触点的平面,并且所述第二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三接触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动子部分上,以形成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接触点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时衡
申请(专利权)人:LS产电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