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株式会社IHI专利>正文

离心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2334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1 13:01
离心压缩机具备包括收容叶轮的吸入路的壳体,在吸入路设置有:形成于与叶轮对置的位置的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比第一开口部靠上游侧的第二开口部、将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连通并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呈圆环状延伸的循环流路、以及配置在循环流路内的多个导流叶片,循环流路包括: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导流叶片的第一区域、和不配置导流叶片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中的导流叶片彼此的间隔相比,第二区域沿周向遍布更广的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离心压缩机
本公开涉及离心压缩机。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抑制低流量运转时的喘振的产生的离心压缩机。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离心压缩机在形成吸入口的护罩壁中具备环状的处理空洞部(循环流路)。在该处理空洞部内以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导流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89197号公报一般情况下,在离心压缩机的叶轮出口侧,在非设计点处,因涡旋的非轴对称性而沿周向形成不均匀的静压分布。在形成了不均匀的静压分布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喘振的产生而使得朝向低流量侧的工作区域的扩大变得困难。如专利文献1公开的离心压缩机那样,在形成有循环路径的情况下,借助通过循环路径的流体而增大朝向叶轮的流量,使离心压缩机的动作稳定,由此抑制喘振的产生。但是在这样的离心压缩机中,由于也受到叶轮出口侧的不均匀的静压分布的影响,因此有可能使朝向低流量侧的工作区域的扩大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对能够扩大朝向低流量侧的工作区域的离心压缩机进行说明。一个方式的离心压缩机具备壳体,其包括收容叶轮的吸入路,在吸入路设置有:形成于与叶轮对置的位置的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比第一开口部靠上游侧的第二开口部、将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连通并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呈圆环状延伸的循环流路、以及配置在循环流路内的多个导流叶片,循环流路包括: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导流叶片的第一区域、和不配置导流叶片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中的导流叶片的间隔相比,第二区域沿周向遍布更广的范围。根据本公开的离心压缩机,能够扩大朝向低流量侧的工作区域。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离心压缩机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嵌入环的立体图。图3是用于说明导流叶片的配置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叶轮的出口侧的周向的压力分布的图。图5(a)是表示流量与压力比的关系的图,图5(b)是表示流量与压缩机效率的关系的图。图6(a)~图6(i)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离心压缩机中的导流叶片的方式的示意图。图7(a)、图7(b)是说明图6(i)中的导流叶片的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一个方式的离心压缩机具备壳体,其包括收容叶轮的吸入路,在吸入路设置有:形成于与叶轮对置的位置的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比第一开口部靠上游侧的第二开口部、将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连通并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呈圆环状延伸的循环流路、以及配置在循环流路内的多个导流叶片,循环流路包括: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导流叶片的第一区域、和不配置导流叶片的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中的导流叶片的间隔相比,第二区域沿周向遍布更广的范围。根据该离心压缩机,从第一开口部流入到循环路径内的流体,从第二开口部朝向叶轮流出。在循环路径内形成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因此循环路径内的导流叶片在周向上偏置。由此从第二开口部流出的流体沿周向成为不均匀的状态。因此朝向叶轮流入的条件在周向上产生变化,从而能够改善叶轮出口侧的静压分布。因此能够扩大朝向低流量侧的工作区域。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壳体具备:形成于叶轮的外周的圆环状的卷绕流路、和与卷绕流路连通的排出路,第一区域形成在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并以卷绕流路与排出路的连接部分为基准±90度的角度范围内。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以旋转轴为中心的情况下形成第一区域的角度范围内,包括卷绕流路与排出口的连接部分。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区域形成于卷绕流路与排出口的连接部分侧,因此连接部分侧的叶轮出口静压分布在周向上均匀。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形成于第一区域的导流叶片以向与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排出流体的方向倾斜。在该结构中,在形成有第一区域的位置处,从第二开口部流出的流体朝向与叶轮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使在该位置的叶轮的升力(压头、负荷)上升。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壳体包括嵌入环,该嵌入环安装在吸入路内并形成第二开口部,嵌入环具备导流叶片。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制造具备导流叶片的循环路径。另外,一个方式的离心压缩机具备壳体,其包括收容叶轮的吸入路,在吸入路设置有:形成于与叶轮对置的位置的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比第一开口部靠上游侧的第二开口部、将第一开口部与第二开口部连通并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呈圆环状延伸的循环流路、以及在循环流路内沿周向分离地配置的多个导流叶片,多个导流叶片以使从第二开口部流出的流体沿周向成为不均匀的状态的方式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形成为非轴对称,以使叶轮的出口侧的静压分布均匀。根据该离心压缩机,从第一开口部流入到循环路径内的流体,从第二开口部朝向叶轮流出。在循环路径内,以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形成为非轴对称的方式配置有多个导流叶片。由此,从第二开口部流出的流体在周向上成为不均匀的状态。因此朝向叶轮流入的条件在周向上产生变化,从而能够改善叶轮出口侧的静压分布。因此能够扩大朝向低流量侧的工作区域。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的说明。为了便于理解,有时对实质上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称为“上游”或者“下游”的情况下,不是以气体中在循环流路流动的循环流的流动方向为基准,而是以从吸入路向卷绕流路行进的主流的流动方向为基准。图1是离心压缩机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离心压缩机1具备叶轮10以及收容叶轮10的壳体20。叶轮10具备:安装于旋转轴11并绕旋转轴线L旋转的轮毂12、以及沿着旋转周向配设于轮毂12的外周面的多个叶片13。旋转轴11旋转自如地相对于与壳体20固定的轴承壳体5安装。轮毂12形成朝向前端侧直径减小的形状,并具有在旋转轴线L侧凸出并弯曲的外侧面。叶片13在轮毂12的外周面上沿旋转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壳体20包括壳体主体20A和嵌入环20B。壳体主体20A具备圆环状的卷绕流路23以及排出部(排出路)24(参照图3),并且具备设置于卷绕流路23的中央的圆筒状的外壁部31。外壁部31在壳体主体20A内以下游侧为基端而向上游侧突出。另外,在外壁部31的内侧形成有呈圆筒状的内壁部32。内壁部32以外壁部31的下游侧为基端而向上游侧立起。即,内壁部32与外壁部31在下游侧连续地形成,其连续的部分成为与叶片13对置的护罩部。外壁部31以及内壁部32的内周侧成为吸入路22。吸入路22中的内壁部32的内侧的空间成为收容部21,并将叶轮10收容为旋转自如。即,内壁部32的内周面与叶轮10的叶片13对置。内壁部32的上游侧的端部32b位于比外壁部31的上游侧的端部31b靠下游侧。另外,在径向上的内壁部32与外壁部31之间形成有间隙SP。另外,在内壁部32形成有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的圆周状的狭缝(第一开口部)S1。狭缝S1设置于在轴向上与叶片13对置的位置。由此收容部21与间隙SP由狭缝S1连通。嵌入环20B形成隔离圈处理构造的一部分。图2是表示嵌入环20B的立体图。如图1、图2所示,嵌入环20B固定于壳体主体20A的外壁部31的内侧。嵌入环20B具备呈圆环板状的基部33、以及固设于基部33的多个导流叶片35。基部33的外径例如与外壁部31的上游侧的内径大致相同。另外,基部33的内径例如与内壁部32的上游侧的内径大致相同。基部33例如以从外周侧到内周侧朝向下游侧的方式倾斜。即,基部33的内侧面33a位于比基部33的外侧面33b靠下游侧。基部33的下游侧的面(底面33c)从内壁部32的上游侧的端部32b进一步向上游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包括收容叶轮的吸入路,在所述吸入路设置有:形成于与所述叶轮对置的位置的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一开口部靠上游侧的第二开口部、将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通并以所述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呈圆环状延伸的循环流路、以及配置在所述循环流路内的多个导流叶片,所述循环流路包括: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导流叶片的第一区域、和不配置所述导流叶片的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导流叶片的所述间隔相比,所述第二区域沿周向遍布更广的范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2.12 JP 2016-0248831.一种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包括收容叶轮的吸入路,在所述吸入路设置有:形成于与所述叶轮对置的位置的第一开口部、形成于比所述第一开口部靠上游侧的第二开口部、将所述第一开口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连通并以所述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呈圆环状延伸的循环流路、以及配置在所述循环流路内的多个导流叶片,所述循环流路包括: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所述导流叶片的第一区域、和不配置所述导流叶片的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所述导流叶片的所述间隔相比,所述第二区域沿周向遍布更广的范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备:形成于所述叶轮的外周的圆环状的卷绕流路、和与所述卷绕流路连通的排出路,所述第一区域形成在以所述叶轮的旋转轴为中心并以所述卷绕流路与所述排出路的连接部分为基准±90度的角度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心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在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的情况下形成所述第一区域的角度范围内,包括所述卷绕流路与所述排出路的所述连接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宝潼沼仓龙介长尾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IHI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