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股流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9768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1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股流换热器,包括壳体、至少两个换热管接头组以及至少两个换热管束。壳体具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每个换热管接头组均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均位于壳体外且与壳体连接,第一接头内设置有第一管板,第二接头内设置有第二管板。换热管束与换热管接头组的数量相同,换热管束位于壳程内且包括一根或者多根换热管;换热管的外壁具有凸起,换热管束之间采用捆扎的方式固定;每根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板和第二管板连接,以形成与壳程彼此独立的管程。仅需要一台换热器就可以对三种及以上流体进行换热,占地面积相对小,换热效果佳。并且,管板设置在接头内,节约了管板的用料,流动阻力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股流换热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多股流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换热器基本结构包括壳体和换热管。在换热管排列设置的壳体内,在换热管和壳体内分别通入不同温度的流体,两者对流时通过热传递相互换热。在现有工业技术中,大多换热器只能对两种流体进行换热,而工业装置中多个设备产生的废热,需要多台换热器,占地面积相对大,换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多股流换热器,以改善现有换热器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股流换热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至少两个换热管接头组,每个所述换热管接头组均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位于所述壳体外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内设置有第一管板,所述第二接头内设置有第二管板;至少两个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与所述换热管接头组的数量相同,所述换热管束位于所述壳程内且包括一根或者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外壁具有凸起,所述换热管束之间采用捆扎的方式固定;每根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连接,以形成与所述壳程彼此独立的管程。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凸起为螺旋凸起,相邻的螺旋凸起之间形成有螺旋槽。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的两端极限部为圆管。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束之间采用钢带捆扎。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管段、直管段以及第二弯管段;所述第一弯管段和所述第二弯管段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连接,所述直管段为扭曲管。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管段和所述第二弯管段中至少一者为圆管。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换热管束对应的直管段的中心线基本相互平行。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包括直管段,相邻的所述直管段之间点接触。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头具有管程入口且靠近所述壳程出口,所述第二接头具有管程出口且靠近所述壳程入口,所述壳程入口与所述壳程出口的连线与所述直管段的中心线基本相互平行,以使管程与壳程能够形成逆流换热。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圆管以及连接于圆管上端的第一密封件和圆管下端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壳程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接头和所述壳程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件;同属于一个换热管接头组的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的圆心角为零。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圆筒以及连接于所述圆筒两端的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所述壳程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一密封件或者所述圆筒,所述壳程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密封件或者所述圆筒,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圆筒或者所述第一密封件或者所述第二密封件。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为封头,或者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均为平盖,或者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中一者为封头另一者为平盖。进一步地,在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密封件或者第二密封件连接,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U型腔,所述壳程入口和所述壳程出口设置在所述侧壁且分别位于隔板的两侧,同一个所述换热管接头组的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换热管束呈U型并设置于所述U型腔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多股流换热器,仅需要一台换热器就可以对三种及以上流体进行换热,占地面积相对小,换热效果佳。并且,仅需在接头内设置尺寸较小的管板,另外在换热管的外壁设置凸起,使换热管易于捆扎固定,无需在管程(壳体)内设置较大的管板、固定条或者折流板,以及对换热管束进行定位或者固定。一方面节约了管板的用料,另一方面是避免了管板设置在壳程内影响壳程流体的流动。相比传统带有折流板的换热器,流动阻力较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第一视角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图3是三根直管段固定在一起时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第二视角下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3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4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5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6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7提供的多股流换热器的示意图。图标:100、200、300、400、500、600-多股流换热器;110-壳体;111-壳程入口;112-壳程出口;113-圆筒;114-上封头;115-下封头;120-第一接头;121-第一管板;122-法兰;130-第二接头;131-第二管板;140-换热管束;141-换热管;141a-第一弯管段;141b-直管段;141c-第二弯管段;150-隔板;160-第一密封件;170-平盖。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股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至少两个换热管接头组,每个所述换热管接头组均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位于所述壳体外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内设置有第一管板,所述第二接头内设置有第二管板;至少两个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与所述换热管接头组的数量相同,所述换热管束位于所述壳程内且包括一根或者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外壁具有凸起,所述换热管束之间采用捆扎的方式固定;每根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连接,以形成与所述壳程彼此独立的管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股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壳程入口和壳程出口;至少两个换热管接头组,每个所述换热管接头组均包括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均位于所述壳体外且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第一接头内设置有第一管板,所述第二接头内设置有第二管板;至少两个换热管束,所述换热管束与所述换热管接头组的数量相同,所述换热管束位于所述壳程内且包括一根或者多根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外壁具有凸起,所述换热管束之间采用捆扎的方式固定;每根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板和所述第二管板连接,以形成与所述壳程彼此独立的管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股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螺旋凸起,相邻的螺旋凸起之间形成有螺旋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股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极限部为圆管。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股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直管段,各个所述换热管束对应的直管段的中心线基本相互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股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直管段之间点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股流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具有管程入口且靠近所述壳程出口,所述第二接头具有管程出口且靠近所述壳程入口,所述壳程入口与所述壳程出口的连线与所述直管段的中心线基本相互平行,以使管程与壳程能够形成逆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惊涛陈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赛普瑞兴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