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7967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5:43
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包括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下模组件设置有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固定连接,第一行位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元件,下模组件上还设置有一导向孔,该导向孔的顶端延伸至下模腔,底端延伸至第二行位上方,导向孔内活动的穿接有一顶杆,第二行位上设置有一抵接在顶杆底端部的顶推部;上模组件上设置有一斜顶块,该斜顶块用于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将第一行位向着下模组件的中部顶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开模时,利用弹簧推动第一行位,使顶杆被第二行位顶起,实现工件的脱模,即在开模的同时实现脱模,无需另设顶出机构,同时,其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易于日常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
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
技术介绍
传统的模具在完成工件的成型后,需要先利用液压缸开模,然后在利用顶出气缸将工件顶起,使工件与下模板分离,以便于工件的去取出,这种模架加工步骤较多,效率较低;为了提高效率,现有一些模架是在开模的同时,利用联动机构使顶杆上升,将工件顶出,但是现有的联动机构结构较为复杂,导致模架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其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包括上模组件和位于上模组件下表面的下模组件,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上模腔,下模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模腔,上模腔和下模腔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围成型腔;下模组件设置有可沿其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固定连接,且第一行位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用于提供一个将第一行位向着下模组件的边缘顶推的弹性应力,下模组件上还设置有一导向孔,该导向孔的顶端延伸至下模腔,底端延伸至第二行位上方,导向孔内活动的穿接有一顶杆,第二行位上设置有一抵接在顶杆底端部的顶推部,该顶推部用于在第一行位向下模组件边缘移动时,将顶杆向上顶推;上模组件上设置有一斜顶块,该斜顶块用于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将第一行位向着下模组件的中部顶推。顶推部为设置在第二行位上的斜面。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通过一连接杆连接,该连接杆穿接在下模组件上设置的导向通孔内。弹性元件为套设在连接杆上且被夹持于第一行位和下模组件之间的弹簧。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和固定在上模座下表面的上模板,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和固定在下模座上表面的下模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开模时,利用弹簧推动第一行位,使顶杆被第二行位顶起,实现工件的脱模,即在开模的同时实现脱模,无需另设顶出机构,同时,其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易于日常维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包括上模组件和位于上模组件下表面的下模组件,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上模腔41,下模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模腔31,上模腔41和下模腔31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围成型腔;下模组件设置有可沿其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行位37和第二行位32,第一行位37和第二行位32固定连接,且第一行位37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用于提供一个将第一行位37向着下模组件的边缘顶推的弹性应力,下模组件上还设置有一导向孔35,该导向孔35的顶端延伸至下模腔31,底端延伸至第二行位32上方,导向孔35内活动的穿接有一顶杆36,第二行位32上设置有一抵接在顶杆36底端部的顶推部,该顶推部用于在第一行位37向下模组件边缘移动时,将顶杆36向上顶推;上模组件上设置有一斜顶块42,该斜顶块42用于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将第一行位37向着下模组件的中部顶推。顶推部为设置在第二行位32上的斜面。第一行位37和第二行位32通过一连接杆33连接,该连接杆33穿接在下模组件上设置的导向通孔内。弹性元件为套设在连接杆33上且被夹持于第一行位37和下模组件之间的弹簧34。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20和固定在上模座20下表面的上模板40,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10和固定在下模座10上表面的下模板30。本技术在使用开模时,斜顶块42与第一行位37逐渐分离,第一行位37在弹簧34的顶推下,带动第二行位32逐渐向着下模组件的外侧移动,与此同时,第二行位32上的顶推部将顶杆36向上顶起,使顶杆36凸出于下模腔31的下表面,将工件向上顶起;合模时,斜顶块42则逐渐将第一行位37向下模组件内侧顶推,弹簧34逐渐被压缩,且第二行位32避让顶杆36,使顶杆36依自重落入低位。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在开模时,利用弹簧推动第一行位,使顶杆被第二行位顶起,实现工件的脱模,即在开模的同时实现脱模,无需另设顶出机构,同时,其结构简单,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易于日常维护。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和位于上模组件下表面的下模组件,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上模腔,下模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模腔,上模腔和下模腔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围成型腔;下模组件设置有可沿其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固定连接,且第一行位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用于提供一个将第一行位向着下模组件的边缘顶推的弹性应力,下模组件上还设置有一导向孔,该导向孔的顶端延伸至下模腔,底端延伸至第二行位上方,导向孔内活动的穿接有一顶杆,第二行位上设置有一抵接在顶杆底端部的顶推部,该顶推部用于在第一行位向下模组件边缘移动时,将顶杆向上顶推;上模组件上设置有一斜顶块,该斜顶块用于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将第一行位向着下模组件的中部顶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能够在开模的同时顶出工件的模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和位于上模组件下表面的下模组件,上模组件的下表面设置有上模腔,下模组件的上表面设置有下模腔,上模腔和下模腔在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合模时围成型腔;下模组件设置有可沿其长度方向运动的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第一行位和第二行位固定连接,且第一行位和下模组件之间设置有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用于提供一个将第一行位向着下模组件的边缘顶推的弹性应力,下模组件上还设置有一导向孔,该导向孔的顶端延伸至下模腔,底端延伸至第二行位上方,导向孔内活动的穿接有一顶杆,第二行位上设置有一抵接在顶杆底端部的顶推部,该顶推部用于在第一行位向下模组件边缘移动时,将顶杆向上顶推;上模组件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宇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皓丰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