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器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7200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烹饪器具包括加热盘组件、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锅体组件包括外锅和内锅;加热盘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加热单元和与第一加热单元间隔开布置的第二加热单元,加热盘组件设于外锅与内锅之间;控制单元分别与检测单元以及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相连,控制单元被构造成根据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控制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工作或停止工作。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的位置,并且根据检测信号进行判断,进而控制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对锅体进行交替加热,从而使得锅体内产生温差,形成热动力,促使锅体内流体发生流动,从而形成翻滚,提高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烹饪器具
本技术涉及厨房电器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电饭煲、电压力锅等烹饪器具在进行烹饪时,锅体中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基本处于不流动状态或不翻滚状态,这导致食材内部温度差别较大,受热不均匀,进而造成烹饪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通过采用合理的控制加热单元可以有效地促进锅体内流体发生流动,从而达到翻滚效果,增强烹饪效果。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包括外锅和套设于所述外锅内的内锅;加热盘组件,所述加热盘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加热单元和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间隔开布置的第二加热单元,所述加热盘组件设于所述外锅与所述内锅之间;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单元以及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被构造成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工作或停止工作。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的位置,并且根据检测信号进行判断,进而控制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对锅体进行交替加热,从而使得锅体内产生温差,形成热动力,促使锅体内流体发生流动,从而形成翻滚,提高烹饪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为便于装配,所述加热盘组件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内锅的底壁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盘组件包括加热盘,所述加热盘具有彼此正交的长轴和短轴,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沿所述长轴方向间隔开布置。由此,既可以保证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之间的间距,又可以便于制造、装配。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间距L,所述加热盘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长度为L’,1/2≥L/L’≥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位于所述长轴两端且相对于所述短轴对称布置。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形成为大体螺旋状。由此,可以在保证加热单元加热效率的同时,减少对空间的占用,而且也可以使得加热单元在局部范围内加热均匀。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盘组件包括加热盘,所述加热盘具有彼此正交的长轴和短轴,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分别形成为大体螺旋状,且二者在所述加热盘的径向方向间隔开布置。这样,既可以保证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之间的间距,又可以便于制造、装配。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位于所述加热盘的外周侧,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位于所述加热盘的内周侧,且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沿周向环绕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与所述加热盘的外侧边缘的最小间距为D,D≥2mm。这样可减少第二加热单元与外锅之间的热传递,降低能耗。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为温度传感器或者压力传感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单元为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单元为第二加热管。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盘组件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盘组件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加热盘组件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部装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00:烹饪器具;10:加热盘组件;11:加热盘;12:第一加热单元;13:第二加热单元;20:内锅;30:外锅;40:检测单元;50:控制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所述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等。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烹饪器具具有加热盘组件,所述加热盘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相互间隔开布置,例如,二者可以沿加热盘组件的长轴方向间隔(如图2所示),也可以沿加热盘组件的径向方向间隔(如图4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是根据实际设计进行调整以保证利用二者既可以实现锅体的交替加热,又可以使得锅体内形成温度差,便于形成热动力,促进锅体内流体流动、翻滚。该烹饪器具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控制烹饪器具开机工作,使得第一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或者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同时对锅体进行加热,实现对锅体内的食材烹煮。S2、对烹饪器具的锅体内的温度或者压力进行检测,得到第一检测值,然后,将第一检测值与第一预设值进行比较,当第一检测值大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制S1步骤中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一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或者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同时暂停工作;S3、在第一加热单元、第二加热单元、或者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暂停工作一段时间后,对锅体内温度或压力进行检测得到第二检测值,将第二检测值与第二预设值进行比较,当第二检测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交替工作,当第二检测值大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一加热单元或者处于工作状态的第二加热单元停止工作。S4、重复步骤S3达预定次数N或者达到预定时间T,从而实现对锅体内食材的烹饪效果。例如,当第二检测值小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制第一加热单元工作以对邻近第一加热单元的锅体区域进行加热,从而形成邻近第一加热单元的锅体区域与锅体其他区域内的温度差,进而促进形成流体流动、翻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包括外锅和套设于所述外锅内的内锅;加热盘组件,所述加热盘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加热单元和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间隔开布置的第二加热单元,所述加热盘组件设于所述外锅与所述内锅之间;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单元以及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被构造成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工作或停止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包括外锅和套设于所述外锅内的内锅;加热盘组件,所述加热盘组件至少包括第一加热单元和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间隔开布置的第二加热单元,所述加热盘组件设于所述外锅与所述内锅之间;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单元以及第一加热单元和第二加热单元相连,所述控制单元被构造成根据所述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工作或停止工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组件设于所述外锅的底壁与所述内锅的底壁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盘组件包括加热盘,所述加热盘具有彼此正交的长轴和短轴,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沿所述长轴方向间隔开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单元和所述第二加热单元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间距L,所述加热盘在所述长轴方向上的长度为L’,1/2≥L/L’≥1/4。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若愚何柏锋莫荣康陈轩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