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3343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填方路基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包括铺设于土基上的隔水层、铺设于所述隔水层上的路基体以及铺设于所述路基体上的路面结构层,所述路基体两侧分别构筑有护坡,所述路基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红砂岩路堤、排水垫层和路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红砂岩路堤和路床之间设置排水垫层,并在路基体两侧构筑护坡,能最大程度减少水对红砂岩路基的破坏,控制水的进入路基内部,保持红砂岩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填方路基结构,具体涉及一种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
技术介绍
在我国中南、西南等省份,红砂岩普遍存在,红砂岩具有较强的水软化性,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崩解强烈,强度下降较快,且吸水性强,不宜压实,粘结性小,崩解后呈松散体;由于红砂岩遇水易软化、崩解,粘结力弱,难以压实,水对红砂岩路基结构有很大的不利影响,通过降雨、地面积水和地下水侵入的方式,使路基护坡冲刷产生滑塌,路基内部红砂岩遇水强度降低,在荷载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实际工程中,经过热晒雨淋,红砂岩护坡坍塌、路基不均匀沉降情况非常严重,所以需要设计一种合理的路基结构形式,一种能阻水疏水的路基结构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阻水疏水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能最大程度减少水对红砂岩路基的破坏,控制水的进入路基内部,保持红砂岩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包括铺设于土基上的隔水层、铺设于所述隔水层上的路基体以及铺设于所述路基体上的路面结构层,所述路基体两侧分别构筑有护坡,所述路基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红砂岩路堤、排水垫层和路床。进一步地,所述护坡与所述路基体之间设置防渗层,所述护坡为级配碎石护坡。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垫层内埋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依次穿过所述防渗层和所述护坡并延伸至护坡外。进一步地,所述排水垫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防渗层下层、级配碎石中层和透水土工布上层。进一步地,所述级配碎石中层的厚度为12cm~18cm。进一步地,所述隔水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土下层、防渗层中层和砂土上层。进一步地,所述砂土上层的厚度和砂土下层的厚度均为12cm~18cm。进一步地,所述护坡的厚度为25~50cm,所述护坡的坡度为1:1.25~1:1.5。进一步地,位于路基体两侧的土基上均设置有沿路线纵向布置的排水沟。进一步地,所述路床为红砂岩改良土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能最大程度减少水对红砂岩路基的破坏,控制水的进入路基内部,保持红砂岩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2)本技术提供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有效降低了水对护坡的充实,防止水往路基中渗透,防止地下水或毛细水对上部路基的侵害,尽可能避免红砂岩遇水软化、泥化现象;(3)本技术提供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大大节省了材料和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可以就地取材,避免大量土方调运和弃土,降低了工程造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的示意图;图中:1、土基,2、隔水层,3、红砂岩路堤,4、排水垫层,5、路床,6、路面结构层,7、护坡,8、防渗层,9、排水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包括铺设于土基1上的隔水层2、铺设于隔水层2上的路基体以及铺设于路基体上的路面结构层6,路基体两侧分别构筑有护坡7,路基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红砂岩路堤3、排水垫层4和路床5。能有效防止水往路基中渗透,防大大节省了材料和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此路基结构沉降稳定,可以满足红砂岩公路路基的长期稳定性要求。本实施例中,护坡7与路基体之间设置防渗层8,护坡7为级配碎石护坡。通过在护坡7和路基体之间设置防渗层8,有效降低了水对护坡的充实,防止水往路基中渗透,防止地下水或毛细水对上部路基的侵害,尽可能避免红砂岩遇水软化、泥化现象,保持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本实施例中,排水垫层4内埋设有排水管,排水管依次穿过防渗层8和护坡7并延伸至护坡7外。通过在排水垫层4内埋设排水管,有利于路基内部水的疏解,减少水对红砂岩路堤3的破坏,保持红砂岩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排水垫层4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防渗层下层、级配碎石中层和透水土工布上层;这种结构可以保证良好的承载能力,有利于路基内部水的疏解,有效防止水往红砂岩路堤中渗透,保持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级配碎石中层的厚度为12cm~18cm,优选15cm;具有相当好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的排水功能。本实施例中,隔水层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砂土下层、防渗层中层和砂土上层;可有效将路基与土基隔离,避免地表水和地下水进入所述路基,进而保证路基整体沉降稳定,减少水对红砂岩路基结构的破坏,保持红砂岩路基结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砂土上层厚度和砂土下层厚度均为12cm~18cm,砂土上层厚度和砂土下层厚度均优选15cm;具有较好的渗透能力。本实施例中,所述护坡7厚度为25~50cm,所述护坡7坡度为1:1.25~1:1.5,优选护坡厚度为30cm,护坡坡度为1.3;能满足红砂岩路堤稳定性的要求,保证护坡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位于路基体两侧的土基1上均设置有沿路线纵向布置的排水沟9。本实施例中,路床5为红砂岩改良土层。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红砂岩改良土为在红砂岩中均匀掺拌5%~9%的改良材料构成,改良材料为水泥、熟石灰中的一种或两种,优选红砂岩中均匀渗拌7%熟石灰;采用水泥或熟石灰对红砂岩进行改良,可以大大改善红砂岩的物理和工程性质,提高其作为路基填筑材料的耐久性,提高红砂岩改良土强度、水稳性和整体性。本实施例中红砂岩路堤3中的红砂岩及路床5中的红砂岩改良土,可以就地取材,大大节省了材料和工期,提高了工程质量,可避免大量土方调运和弃土,降低了工程造价;且红砂岩改良土能有效解决红砂岩遇水易软化、崩解的问题,增强路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多层构筑以保证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本实施例中,防渗层8、排水垫层4中的防渗层下层、隔水层2中的防渗层中层均为防渗土工膜;防渗土工膜的防渗系数高,集防渗与排水作用于一体,同时具备隔离和加筋等功能,复合强度高、剥离强度大、抗穿刺强度高,排水能力强、摩擦系数大、线胀系数小,耐老化性能好、适应环境温度范围宽、质量稳定。本实施例中,路面结构层6是由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与沥青面层构成,总厚度为65~80cm,优选厚度为75cm;这种路面结构层耐疲劳性能和承载能力优良。本实施例中,红砂岩路堤3为多层填筑,要满足96%压实度要求。本实施例中,红砂岩路堤3由多个基本构筑层自下而上多层构筑,每层松铺厚度为25~35cm,优选每层松铺厚度为30cm;多层构筑以保证每层均能被压实,保证整体的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本实施例中,路床5是指路面结构层6以下80cm范围内的路基部分。本实施例中,路床5为红砂岩改良土多层填筑构成,每层改良土的松铺厚度为20~30cm,优选每层松铺厚度为25c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

【技术保护点】
1.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包括铺设于土基(1)上的隔水层(2)、铺设于所述隔水层(2)上的路基体以及铺设于所述路基体上的路面结构层(6),所述路基体两侧分别构筑有护坡(7),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红砂岩路堤(3)、排水垫层(4)和路床(5)。

【技术特征摘要】
1.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包括铺设于土基(1)上的隔水层(2)、铺设于所述隔水层(2)上的路基体以及铺设于所述路基体上的路面结构层(6),所述路基体两侧分别构筑有护坡(7),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基体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红砂岩路堤(3)、排水垫层(4)和路床(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坡(7)与所述路基体之间设置防渗层(8),所述护坡(7)为级配碎石护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垫层(4)内埋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依次穿过所述防渗层(8)和所述护坡(7)并延伸至护坡(7)外。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砂岩填方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垫层(4)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防渗层下层、级配碎石中层和透水土工布上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勇梁波罗群吴福宝王哲梅迎军闫猛潘金秋董天雄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