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4579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包括智能终端以及安装在所述智能终端上的连接端部,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顶端固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滑行槽,所述第一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滑行块,所述第一滑行块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插腔,所述第一插腔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设有锁固装置,所述第一滑行块螺纹配合安装有第一螺形杆,所述第一螺形杆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滑行槽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形杆右侧延伸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外表面固设于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所述凸出部下侧的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设有第二插腔,所述第二插腔右侧内壁相通设有转向腔。

A new intelligent robot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novel intelligent robot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n intelligent terminal and a connecting end mounted on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The top of the left end face of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is fixedly provided with a protruding part. The bottom end face of the protrud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sliding groove, and the first sliding groove is fitted with a first sliding block. A first insertion cavity is arranged in the bottom end face of the first slide block, and a locking device is symmetrically arranged in the inner walls of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first slide block. The first slide block thread is fitted with a first screw rod, and the left extension end of the first slide block is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inner wall rotation of the first slide slot, and the first screw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slide block screw.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first motor is fixed in the left end face of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The left end face of the intelligent terminal 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protrud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second insertion cavity. The right inner wall of the second insertion cavity is connected with a steering c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技术不断提高,许多制造生产业中的加工程序常由机器人取代人工完成,目前,机器人的通电主要是将与机器人连接的连接头插入到插座体的输电槽中卡紧,但是现有的通电过程中,都是通过人员手动插拔,连接头在插拔过程中因电压影响容易产生电弧,电弧的产生容易造成使用者的触电,对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而且人员在插接用力不稳定,容易导致设备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包括智能终端以及安装在所述智能终端上的连接端部,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顶端固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滑行槽,所述第一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滑行块,所述第一滑行块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插腔,所述第一插腔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设有锁固装置,所述第一滑行块螺纹配合安装有第一螺形杆,所述第一螺形杆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滑行槽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形杆右侧延伸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外表面固设于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所述凸出部下侧的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设有第二插腔,所述第二插腔右侧内壁相通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腔内转动配合安装有输电块,所述输电块环形面内贴近所述第二插腔一侧设有输电槽,所述输电块环形面远离所述第二插腔一侧设有齿形环,所述转向腔右侧内壁相通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滑行槽,所述第二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斜面滑行块,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左侧端面固设有与所述齿形环相互啮合的齿形条,所述第二滑行槽右侧内壁内设有顶推装置,所述第二滑行槽顶部延伸末端相通设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三滑行槽,所述第三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顶压配合的第二斜面滑行块,所述第二斜面滑行块左侧端面内螺纹配合连接有第二螺形杆,所述第二螺形杆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动力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机的外部还设置有护托装置。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顶推装置包括相通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行槽右侧内壁内的第四滑行槽,所述第四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二滑行块,所述第二滑行块与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行块下侧的所述第四滑行槽内顶压配合安装有第一弹力片。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锁固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插腔左右两侧内壁内的第五滑行槽,所述第五滑行槽远离所述第一插腔的一侧相通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六滑行槽,所述第五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伸入所述第六滑行槽内的第三斜面滑行块,所述第六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所述第三斜面滑行块顶压配合的第四斜面滑行块,所述第五滑行槽上下内壁内对称设有第七滑行槽,所述第七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三滑行块,所述第三滑行块贴近所述第一插腔一侧的所述第七滑行槽内顶压配合连接有第二弹力片,左右两侧的所述第六滑行槽之间相通设有第八滑行槽,所述第八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所述第四斜面滑行块一体式结构的第四滑行块,所述第四滑行块内螺纹配合连接有第三螺形杆,所述第三螺形杆底部延伸末端与所述第八滑行槽内底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三螺形杆顶部延伸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二电动机,所述第二电动机外表面固设于所述第八滑行槽内顶壁内。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连接端部顶部端面固设有与所述第一插腔插接配合连接的第一插板,所述第一插板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设有用以所述第三斜面滑行块插入的锁固腔,所述连接端部右侧端面固设有用以插入所述第二插腔内的第二插板,所述第二插板右侧端面固设有用以插入所述输电槽内的输电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护托装置包括抗振垫和散热翅片,所述抗振垫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左端和右端且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翅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动机的前端和后端且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机的外部也相应的设置有所述护托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初始状态时,第一滑行块处于第一滑行槽最左侧,第四滑行块处于第八滑行槽顶部,第三斜面滑行块由于第二弹力片的顶压力伸入第六滑行槽中,第二斜面滑行块处于第三滑行槽最左侧,第一斜面滑行块由于第一弹力片的顶压力伸入第三滑行槽内,输电槽处于第二插腔下侧处,从而方便自动插接通电,对连接端部的连接方便,可有效防止输电槽内进入灰尘以及有效增加安全性能。当需要对机器人通电时,将第一插板完全插入第一插腔内,启动第二电动机带动第四斜面滑行块向下滑动,第四斜面滑行块带动第三斜面滑行块克服第二弹力片的顶压力向贴近第一插腔一侧滑动并完全插入锁固腔内对第一插板进行锁定,然后,启动第一电动机带动第一螺形杆以及第二螺形杆同时转动,第二螺形杆带动第二斜面滑行块向右滑动并推动第一斜面滑行块克服第一弹力片的顶压力向下滑动完全滑入第二滑行槽内,第一斜面滑行块带动输电块顺时针旋转并使输电槽与输电头相对,同时,第一螺形杆带动第一滑行块向右滑动一定距离,然后,继续启动第一电动机,第二斜面滑行块继续向右滑动且第一斜面滑行块保持不动,第一滑行块继续向右滑动,从而第二插板完全插入第二插腔内,输电头完全插入输电槽内对机器人进行通电,通电连接操作方便,无需人工手动将连接端部插接在智能终端上,保证了插接稳定性,有效增加使用安全性,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值得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中智能终端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连接端部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护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4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参照图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包括智能终端10以及安装在所述智能终端10上的连接端部30,所述智能终端10左侧端面顶端固设有凸出部23,所述凸出部23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滑行槽20,所述第一滑行槽20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滑行块22,所述第一滑行块22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插腔48,所述第一插腔48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设有锁固装置,所述第一滑行块22螺纹配合安装有第一螺形杆21,所述第一螺形杆21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滑行槽20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形杆21右侧延伸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动机19,所述第一电动机19外表面固设于所述智能终端10左侧端面内,所述凸出部23下侧的所述智能终端10左侧端面内设有第二插腔25,所述第二插腔25右侧内壁相通设有转向腔28,所述转向腔28内转动配合安装有输电块27,所述输电块27环形面内贴近所述第二插腔25一侧设有输电槽26,所述输电块27环形面远离所述第二插腔25一侧设有齿形环13,所述转向腔28右侧内壁相通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滑行槽29,所述第二滑行槽29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斜面滑行块15,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15左侧端面固设有与所述齿形环13相互啮合的齿形条24,所述第二滑行槽29右侧内壁内设有顶推装置,所述第二滑行槽29顶部延伸末端相通设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三滑行槽16,所述第三滑行槽16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15顶压配合的第二斜面滑行块18,所述第二斜面滑行块18左侧端面内螺纹配合连接有第二螺形杆17,所述第二螺形杆17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电动机19动力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机19的外部还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包括智能终端以及安装在所述智能终端上的连接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顶端固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滑行槽,所述第一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滑行块,所述第一滑行块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插腔,所述第一插腔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设有锁固装置,所述第一滑行块螺纹配合安装有第一螺形杆,所述第一螺形杆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滑行槽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形杆右侧延伸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外表面固设于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所述凸出部下侧的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设有第二插腔,所述第二插腔右侧内壁相通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腔内转动配合安装有输电块,所述输电块环形面内贴近所述第二插腔一侧设有输电槽,所述输电块环形面远离所述第二插腔一侧设有齿形环,所述转向腔右侧内壁相通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滑行槽,所述第二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斜面滑行块,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左侧端面固设有与所述齿形环相互啮合的齿形条,所述第二滑行槽右侧内壁内设有顶推装置,所述第二滑行槽顶部延伸末端相通设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三滑行槽,所述第三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顶压配合的第二斜面滑行块,所述第二斜面滑行块左侧端面内螺纹配合连接有第二螺形杆,所述第二螺形杆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动力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机的外部还设置有护托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包括智能终端以及安装在所述智能终端上的连接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顶端固设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滑行槽,所述第一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滑行块,所述第一滑行块底部端面内设有第一插腔,所述第一插腔左右两侧内壁内对称设有锁固装置,所述第一滑行块螺纹配合安装有第一螺形杆,所述第一螺形杆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滑行槽左侧内壁转动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螺形杆右侧延伸末端动力连接有第一电动机,所述第一电动机外表面固设于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所述凸出部下侧的所述智能终端左侧端面内设有第二插腔,所述第二插腔右侧内壁相通设有转向腔,所述转向腔内转动配合安装有输电块,所述输电块环形面内贴近所述第二插腔一侧设有输电槽,所述输电块环形面远离所述第二插腔一侧设有齿形环,所述转向腔右侧内壁相通设有上下延伸设置的第二滑行槽,所述第二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一斜面滑行块,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左侧端面固设有与所述齿形环相互啮合的齿形条,所述第二滑行槽右侧内壁内设有顶推装置,所述第二滑行槽顶部延伸末端相通设有左右延伸设置的第三滑行槽,所述第三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与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顶压配合的第二斜面滑行块,所述第二斜面滑行块左侧端面内螺纹配合连接有第二螺形杆,所述第二螺形杆左侧延伸末端与所述第一电动机动力连接,所述第一电动机的外部还设置有护托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智能机器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推装置包括相通设置在所述第二滑行槽右侧内壁内的第四滑行槽,所述第四滑行槽内滑动配合安装有第二滑行块,所述第二滑行块与所述第一斜面滑行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行块下侧的所述第四滑行槽内顶压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卓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