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73843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4 2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小麦收获后,在虉草危害严重的麦田轮作茄科作物:在墒面点栽茄科作物幼苗,或点播、撒播茄科作物种子;S2、茄科作物幼苗成活或种子出苗以后,施加生物有机肥,每月一次,持续三个月;S3、麦田虉草生长密集时,实施杂草防除处理,除去虉草并收获茄科作物;S4:麦田灌水7‑10天,放水前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灭活处理。本方法能够利用茄科作物的生长有效促进土壤中的虉草种子快速诱萌发芽生长,从而通过在非生长季大量消耗田地中的虉草种子数量,实现对生长季内虉草生长量的控制与防治,明显有效的降低虉草对小麦带来的危害。

A method to control weeds in wheat fields by rotation of Solanaceae crop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harm of wheat field ragweed by rotation of Solanaceae crop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teps: rotation of Solanaceae crops in wheat field after harvest of S1 and wheat, planting seedlings of Solanaceae crops at soil moisture points, or sowing and sowing seeds of Solanaceae crops, survival of seedlings of S2 and Solanaceae crops or seedling emergence of seed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bio-organic fertilizer, once a month for three months; S3, wheat field when the growth of ragweed den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ed control treatment to remove the weeds and harvest Solanaceae crops; S4: wheat field irrigation 7 10 days, before the water surface floats were salvaged inactivated.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rapid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the seeds of ragweed in the soil by using the growth of Solanaceae crops, so as to control and control the growth of ragweed in the growing season by consuming a large number of ragweed seeds in the field in the non-growing season, and obviously reduce the harm of ragweed to whea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麦田用地的治理方法,属于农作物栽培
,具体为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
技术介绍
虉草是近年来在云南省西北部的冬季作物田里发现危害性较强的外来入侵杂草。目前发现其主要危害小麦、油菜等作物田。由于虉草的生态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分蘖能力强,造成麦类、谷类和油菜等作物减产10-30%之间。由于该草最近几年扩展迅速、危害作物种类多、目前还没有针对具体的作物提出经济、有效的虉草防治技术措施。麦田杂草的防治常见的包括两种手段,一种是手工拔除,另一种是化学防治。由于虉草为禾本科杂草,具有见节生根的特点,而且虉草根系比较发达,人工拔除工作强度大,收效较低。云南西北部,冬春气候复杂,使用除草剂容易造成药害,所以麦田不宜使用除草剂防治。由于虉草根系发达、分蘖较多、人工拔除较困难,茎杆落地生根后造成二次危害,人工防治生产成本高、防治不彻底;此外,由于虉草萌发不整齐,需要进行多次防治,费工费力,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小。化学防治虽然简单、快速,但虉草发生时期秋冬天气复杂多变,除草剂药效不稳定,容易造成药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防治麦田虉草的方法,通过在小麦非生长季节的麦田轮作茄科作物,诱发虉草萌发、生长,待麦田虉草生长密集时,实施杂草防除处理,除去虉草并收获茄科作物,从而减少小麦正常生长季的麦田中的虉草种子库,达到在生长季降低虉草危害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小麦收获后,在虉草危害严重的麦田轮作茄科作物:在墒面点栽茄科作物幼苗,或点播、撒播茄科作物种子。小麦收获后正是春末夏初,这个季节光、温、水条件充足,是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最佳种植季节,经专利技术人研究表明,茄科作物有特殊挥发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含有特有的龙葵素类化合物,这些分泌物质能诱导虉草种子萌发。S2、茄科作物幼苗成活或种子出苗以后,施加生物有机肥,每月一次,持续三个月。生物有机肥不仅提供茄科作物的能量获取,还能提供正在萌发的虉草种子生长活力,促进其萌发。S3、麦田虉草生长密集时,实施杂草防除处理,除去虉草并收获茄科作物。正常的茄科作物田地也需要进行杂草防治管理,此时一并将大量萌发并生长成熟的虉草一并除去,并不会增加额外的成本。S4:麦田灌水7-10天,放水前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灭活处理。灌水能有效淹死和漂浮晒死残余的虉草种子,进一步消除土壤中的虉草种子数量,有效防控下一生长季中虉草生长数量。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还包括:茄科作物出苗后,在墒面两侧或四周挖排水沟,挖出的土覆盖在茄科作物根部周围的墒面上。排水沟能有效防止茄科作物生长期间淹水,保障茄科作物的良好生长,挖沟时产生的土壤撒在苗的周围,能起到对茄科作物培土、增强茄科作物生长势的作用。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栽种茄科作物的密度为20cm×30cm。适当的稀疏栽种,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被诱萌的虉草种子萌发,实现虉草生长量的最优密度选择。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轮作茄科作物前,不进行土地翻耕。不翻耕土地,是为了避免虉草种子深埋麦田内而不易萌发。进一步的,所述特种肥为2000倍的微生物菌肥与3000倍海藻肥按照1:1混合而成。所述的2000倍的微生物菌肥是指浓度按2000倍比例稀释后的微生物菌肥,所述的3000倍海藻肥是指浓度按3000倍比例稀释后的海藻肥。进一步的,所述茄科作物包括番茄、辣椒、茄子。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在麦田的非生长季轮作茄科作物能够有效诱导土壤耕作层中虉草种子的萌发,从而通过诱萌虉草种子实现消耗和降低虉草土壤种子库的效果,达到有效的控制虉草对生长季种植小麦的影响,实现了对虉草的防治效果,避免了因虉草导致的农作物减产,保障了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收益。2.在小麦非生长季轮作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此时正好是番茄、辣椒、茄子等茄科作物的最佳种植季节,从而科学合理的避开了在生长季对虉草的控制和治理,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在非生长季轮作茄科作物也能实现在非生长季对土地的利用,提高利用率,实现收益增加。3.轮作过程中,通过施加生物有机肥不仅能为茄科作物提供能量,还能为正在萌发的虉草种子生长提供活力,促进其萌发。4.在轮作茄科作物的生长期进行除杂草管理,比在虉草正常危害的季节进行杂草防治,降低了成本。5.种植小麦前,对麦田灌水7-10天,并在放水前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灭活处理。灌水能有效淹死和漂浮晒死残余的虉草种子,进一步消除土壤中的虉草种子数量,有效防控下一生长季中虉草生长数量。6.不使用化学手段除虉草,环保、安全。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小麦非生长季节的麦田中轮作茄科作物,能将麦田中虉草的危害率降低70-9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实施例一:在有虉草危害的麦田上作物收获后,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实验组不翻地,点播辣椒苗;对照1不翻地,点播豌豆、对照2自然撂荒。种植4个月后,统计麦田出苗的虉草数量,如下表所示。结论:种植辣椒能促进麦田的虉草种子的萌发生长。在有虉草危害的麦田上作物收获后,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实验,实验组不翻地,点播辣椒苗;对照1翻地后,点播辣椒苗;对照2翻地后,点播豌豆苗。种植4个月后,统计麦田出苗的虉草数量,如下表所示。结论:虉草种子的萌发率与其被土壤所覆盖的深度成反比。在有虉草危害的麦田上收获小麦后,不翻耕土地均分为7组实验田,实验组1~3分别轮作番茄、辣椒、茄子,对照组1~4分别轮作四季豆、大豆、黄瓜、南瓜。种植4个月后,统计麦田出苗的虉草数量,如下表所示。结论:茄科作物的生长能够明显促进虉草种子的萌发生长率。实施例二:基于上述实施例,现提供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小麦收获后,在虉草危害严重的麦田轮作茄科作物:在墒面点栽茄科作物幼苗,或点播、撒播茄科作物种子;S2、茄科作物幼苗成活或种子出苗以后,施加生物有机肥,每月一次,持续三个月;S3、麦田虉草生长密集时,实施杂草防除处理,除去虉草并收获茄科作物;S4:麦田灌水7天,放水前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灭活处理。茄科作物具有特殊挥发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含其这类植物特有的龙葵素类化合物,经专利技术人研究证明,其根系分泌物质是诱导虉草种子萌发的重要条件,其根系和叶片挥发物也起一定作用,而其它种类如豆科、禾本科、葫芦科植物则效果不明显。而且对前茬小麦不翻耕,虉草种子主要集中于土表,茄科植物的根系分泌物、挥发物更容易刺激虉草的种子萌发。正常情况下,不论秋冬季节是否种植小麦,这个季节均会有种类繁殖的作物作为种植选择,在虉草危害过的麦田上种植番茄等茄科作物对农民来讲不会造成任何顾虑和负担;而且减轻了下茬麦田里虉草的危害,是一箭双雕之举。同时夏季是麦田虉草发生的高峰季节,茄科作物的生长期内也需要进行杂草防治,此时可顺便将诱萌后已生长密集的虉草一并除去,不会产生任何额外的费用;而如果在虉草正常危害的生长季节进行麦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小麦收获后,在虉草危害严重的麦田轮作茄科作物:在墒面点栽茄科作物幼苗,或点播、撒播茄科作物种子;S2、茄科作物幼苗成活或种子出苗以后,施加生物有机肥,每月一次,持续三个月;S3、麦田虉草生长密集时,实施杂草防除处理,除去虉草并收获茄科作物;S4:麦田灌水7‑10天,放水前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灭活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过轮作茄科作物防治麦田虉草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小麦收获后,在虉草危害严重的麦田轮作茄科作物:在墒面点栽茄科作物幼苗,或点播、撒播茄科作物种子;S2、茄科作物幼苗成活或种子出苗以后,施加生物有机肥,每月一次,持续三个月;S3、麦田虉草生长密集时,实施杂草防除处理,除去虉草并收获茄科作物;S4:麦田灌水7-10天,放水前对水面漂浮物进行打捞灭活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2还包括:茄科作物出苗后,在墒面两侧或四周挖排水沟,挖出的土覆盖在茄科作物根部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东生傅杨杨肖艳李铷黄邦成金鼎峻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