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负荷点聚类分区并计及地理因素的配电网网架规划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网领域,是一种基于负荷点聚类分区并计及地理因素的配电网网架规划方法。
技术介绍
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配电网规划是保障电网安全和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而网架规划在配电网规划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网架结构的优化对保障用户的供电可靠性尤为重要,因此,对配电网网架规划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网架规划是从方案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角度出发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求解数学模型获得最优的网架规划方案。规划中多采用一次考虑对所有负荷点进行线路规划的方法,对负荷点众多的大规模配电网而言,极大地增加了网架规划模型的决策变量个数,使计算量大,模型求解复杂。目前,针对负荷点众多导致的网架规划模型的决策变量个数过多,以及求解复杂等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先进行负荷分区,再进行网架规划,主要包括:以街区为最小的负荷单位进行负荷分区再进行网架优化的方法;先对变电站的供电区域按照一定的负荷大小进行区域划分再进行网架优化的方法;采用基于勒贝格公式的均值聚类算法对负荷进行分区再进行网架优化的方法。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负荷点聚类分区并计及地理因素的配电网网架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基于改进的均值聚类算法的负荷点聚类分区提出负荷权重因子对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再对待规划区域内各变电站供电范围内的负荷点进行聚类分区,负荷权重因子的引入能充分考虑负荷分布不均匀时对聚类分区产生的影响;①负荷权重因子第j个负荷点的负荷权重因子αj使用公式(1)计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负荷点聚类分区并计及地理因素的配电网网架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基于改进的均值聚类算法的负荷点聚类分区提出负荷权重因子对均值聚类算法进行改进,然后再对待规划区域内各变电站供电范围内的负荷点进行聚类分区,负荷权重因子的引入能充分考虑负荷分布不均匀时对聚类分区产生的影响;①负荷权重因子第j个负荷点的负荷权重因子αj使用公式(1)计算,式中,j为负荷点编号,j=1,…,Nnode,Nnode为待规划区域内的负荷点总数;pj为第j个负荷点的负荷大小;l为负荷点分区编号,l=1,…,n,n为待规划区域内的负荷点分区的总个数;Sl为向第l个负荷点分区供电的线路允许的最大负载容量;为向第l个负荷点分区供电的线路的功率因数;P∑l为前一次聚类时第l个负荷点分区累积的总有功负荷;λj为第j个负荷点的调节系数,其取值与第j个负荷点的负荷大小和第l个负荷点分区当前的有功容量裕度有关;②采用改进的均值聚类算法对负荷点进行聚类分区a.确定负荷点聚类分区的数量,根据待规划区域内变电站供电范围内的总有功负荷和线路允许的最大负载量确定负荷点聚类分区的数量n,使用公式(2)计算,式中,n为待规划区域内负荷点聚类分区的总个数,单位为个;为向上取整函数;l为负荷点分区编号,l=1,…,n;Pl为变电站供电范围内第l个负荷点分区内的总有功负荷;∑Pl为变电站供电范围内所有负荷点分区的总有功负荷;UN为线路的额定电压;IN为线路的额定电流;为线路的平均功率因数;β为系统正常运行时线路允许的最大负载率,与系统的接线模式和线路的性质等因素相关;b.计算负荷点与各分区聚类中心之间的修正距离,利用负荷权重因子对负荷点到各分区聚类中心的欧式距离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距离,按照修正距离最小的原则对负荷点进行聚类分区,修正距离使用公式(3)计算,式中,l为负荷点分区编号,l=1,…,n,n为待规划区域内负荷点聚类分区的总个数;j为负荷点编号,j=1,…,Nnode,Nnode为待规划区域内的负荷点总数;dlj为第l个负荷点分区的聚类中心和第j个负荷点之间的修正距离;αj为第j个负荷点的负荷权重因子,由公式(1)计算得到;(xl,yl)和(xj,yj)分别为第l个负荷点分区的聚类中心的位置坐标和第j个负荷点的位置坐标;开始迭代时,所有负荷点的负荷权重因子的初值均设置为1;c.对各分区内的总负荷进行校验,负荷点每完成一次分区之后,应校验其所属分区内的总负荷是否在要求的限值范围内,即是否在线路允许的最大负载容量范围内,若是,则继续进行下一步;否则,将该负荷点划分至相邻的有功容量裕度大于该点负荷值的分区内;d.确定下一次迭代时各分区的聚类中心,当所有负荷点都完成聚类分区之后,计算各分区内所有负荷点的位置中心,并将其作为下一次迭代时各分区的聚类中心;e.重复步骤b至步骤d,直到相邻两次负荷点分区的聚类中心的变化或负荷点划分结果的变化小于要求的精度为止,输出最终的负荷点聚类分区的结果;f.计算各分区内的负荷点与变电站之间的距离,并将各分区内与变电站距离最小的负荷点作为分区内其余负荷点的等效电源点,并定义为各分区的“源负荷点”;2)建立连接关系矩阵计算各线路的运行成本时首先需要得到各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而线路的有功功率损耗与流过线路的电流直接相关;联络线的位置决定了线路发生故障时故障线路的下游负荷是否可以被转供,进而对线路故障时的停电成本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快速计算流过各线路的电流以及由联络线的位置快速判断故障线路下游负荷的转供情况,根据网络中的功率流向建立了能表示网络中负荷点上下游关系的连接关系矩阵G;连接关系矩阵G仅由0和1元素构成,G的行和列均与负荷点相对应,G中某行某列的元素确定原则是,无论负荷点j与负荷点k是否直接相连,只要负荷点k是负荷点j的下游节点,则Gjk=1,否则Gjk=0;连接关系矩阵中某一行的非零元素所在的列对应的负荷点构成了该行对应负荷点的下游负荷点集合,某一列的非零元素所在的行对应的负荷点构成了该列对应负荷点的上游负荷点集合;①利用连接关系矩阵计算各线路电流由连接关系矩阵G右乘由各负荷点的负荷组成的负荷列向量p便可求得任意负荷点的下游总负荷,进而得到以该节点为末端节点的线路的下游总负荷,然后根据有功功率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得到流过各线路的电流值,使用公式(4)和公式(5)计算,PΣ=G×p(4)式中,PΣ为各负荷点的下游总负荷列向量;G为连接关系矩阵;p为由负荷点的负荷组成的负荷列向量;i为线路编号,i=1,…,Nline,Nline为待规划区域内的线路总条数;Ii为流过线路i的电流;βi为线路i的下游负荷点集合;j为负荷点编号,j=1,…,Nnode,Nnode为待规划区域内的负荷点总数;pj为负荷点j的负荷大小;UN为线路的额定电压;为负荷点j的功率因数;Pi为线路i的下游总负荷,是各负荷点的下游总负荷列向量PΣ中的第i行元素;为线路i的功率因数;②利用连接关系矩阵快速判断故障线路下游负荷的转供情况联络线的位置对故障线路下游负荷的转供有直接影响,因而需要根据不同的负荷转供情况对故障线路下游负荷的停电成本进行计算;网架的连接关系矩阵和联络线的位置确定之后,由网架的连接关系矩阵得到联络线的两端节点各自的上游负荷点集合,根据故障线路的两端节点与联络线的两端节点的上游负荷点集合之间的所属关系,快速判断故障线路下游负荷是否可被转供,具体判断的过程为:若某故障线路的两端节点均属于联络线的某端节点的上游负荷点集合,则该线路发生故障时其下游负荷可全部被转供或部分被转供;若某故障线路的两端节点均不属于联络线的某端节点的上游负荷点集合或某故障线路仅有一端节点属于联络线的某端节点的上游负荷点集合,则该线路发生故障时其下游负荷不可被转供,进而得到各个负荷点分区内的线路故障时其下游负荷可被转供的线路集合和线路故障时其下游负荷不可被转供的线路集合的结论,用于不同负荷转供情况下停电成本的分析计算;3)建立配电网的主网架规划模型完成负荷点聚类分区之后,进行变电站与“源负荷点”之间以及各分区内“源负荷点”与其余负荷点之间的主网架规划;①主网架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考虑实际规划中会遇到线路不可避免地需要经过有地理障碍区域的情况,将不利的地理因素对网架规划方案的影响通过地理障碍成本进行量化,并纳入主网架规划模型的总成本目标函数中,主网架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使用公式(6)计算,minf=fI+fO+fD(6)式中,f为主网架的年综合总成本,单位为万元/年;fI为主网架的年投资成本,单位为万元/年;fO为主网架的年运行成本,单位为万元/年;fD为主网架的年地理障碍成本,单位为万元/年;a.主网架的年投资成本主网架的年投资成本是新建线路所需的投资成本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折算后的等年值,使用公式(7)计算,式中,fI为主网架的年投资成本,单位为万元/年;r0为年利率;T为线路的使用寿命周期,单位为年;i为线路编号,i=1,…,Nline,Nline为待规划区域内的线路总条数;xi为线路i的决策变量,新建为1,否则为0;Ct,i为t类型的线路i单位长度的投资成本,单位为万元/km;k为线路的曲折系数;Li为线路i的长度,单位为km;b.主网架的年运行成本主网架的年运行成本是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因有功功率损耗所产生的年成本,使用公式(8)和公式(9)计算,fO=∑xiC0ΔPiτmax,i(8)式中,fO为主网架的年运行成本,单位为万元/年;i为线路编号,i=1,…,Nline,Nline为待规划区域内的线路总条数;xi为线路i的决策变量,新建为1,否则为0;C0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