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杆装置及具有其的吊顶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2227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吊杆装置(30)及具有其的吊顶系统(100),所述吊杆装置(30)用于在吊顶系统(100)中与建筑物主体的楼板的下表面固定,所述吊杆装置(30)包括吊杆(301)、悬挂部(305)、延伸部(304)、至少两个第一吊壁(307)和至少两个第二吊壁(308);所述吊杆(301)一端与建筑物主体固定,而另一端与所述悬挂部(305)固定;所述延伸部(304)、所述第一吊壁(307)以及所述第二吊壁(308)依次与所述悬挂部(305)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吊壁(308)上套设有橡胶垫片,并且所述吊杆(301)与所述悬挂部(305)之间设置有套设于所述吊杆(301)上的橡胶垫片。如此,能避免地震中,吊杆装置与主龙骨连接节点的破坏。

Boom device and ceiling system with the sam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hanger rod device (30) and a ceiling system (100) with it. The hanger rod device (30) is used for fixing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floor of the main body of a building in the ceiling system (100). The hanger rod device (30) comprises a hanger rod (301), a suspension part (305), an extension part (304), at least two first suspension walls (307) and at least two. The second suspension wall (308), one end of the suspension rod (301) is fixed to the main bod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other end is fixed to the suspension part (305); the extension part (304), the first suspension wall (307) and the second suspension wall (308) are successively connected to the suspension part (305); wherein the second suspension wall (308) is sleeved with a rubber gasket and the suspension part (305) is provided with a rubber gasket. A rubber gasket arranged on the hanger (301)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hanger rod (301) and the suspension part (305). Thus, the damage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hanger device and the main keel can be avoided in the earthquak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吊杆装置及具有其的吊顶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吊杆装置及具有其的吊顶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建筑行业中普遍使用吊顶结构为:通过吊杆将主龙骨固定至楼板底面;次龙骨通过简单搭接在主龙骨上,边龙骨直接固定在墙面上;之后将吊顶板(如矿棉吸声板、其他复合材料面板、或轻质金属吊顶板等)搁置在龙骨上。其中,矿棉吸声板(简称矿棉板)是轻质室内吊顶板材料,具有优良的防火、吸声等性能,广泛应用在公共建筑(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室内吊顶。医院、学校等建筑不仅是公共建筑,而且又为弱势群体聚集场所。地震中如果大量吊顶破坏不仅影响到弱势群体的逃生,还将延缓医院等公共建筑震后应急功能的发挥。然而,经过震害调查发现,矿棉板吊顶在地震中的破坏十分严重。例如,在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中,公共建筑中的矿棉板吊顶发生了极为严重的破坏。而现有的相关规范中关于该吊顶结构的布置形式未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地震影响,导致矿棉板吊顶震害十分严重。其中,引起破坏的主要因素有:1.边龙骨与填充墙之间的连接被破坏。吊顶与建筑结构主体相接触的部位位于墙体和楼板两处,其中在墙体与边龙骨连接处出现连接破坏情况较多。这是因为,地震中墙体较多出现沿墙体延伸方向的水平向位移,墙体在水平移动时,在带动吊顶移动的过程中,使得墙体与边龙骨二者之间的连接处出现破坏。2.吊件与主龙骨之间的连接破坏。吊杆与主龙骨之间通过吊件连接,其中,吊件是较薄的金属片。地震中竖向荷载主要通过楼板-吊杆-吊件-主龙骨的传递路径传递。从而,在竖直方向上,容易出现吊件与主龙骨连接失效,主要表现为吊件将主龙骨的连接部位处撕裂,使得吊顶板或主龙骨失去部分竖向约束后将出现大面积坠落。3.主-次龙骨之间的连接节点失效。在吊顶的连接中,主、次龙骨的连接比较简单,通常是简单的搭接方式(施工中常用的方式为,将次龙骨插入主龙骨内并弯折)。因此,在地震荷载较大时,连接节点容易失效,并导致吊顶板坠落。4.边龙骨-主龙骨或者边龙骨-次龙骨之间的连接节点失效。在吊顶结构中,主、次龙骨通常均直接搭接在边龙骨上(类似上述的主、次龙骨之间的搭接),而没有其他约束。因此只要地震中产生一定的晃动,也容易出现边龙骨与主、次龙骨的分离。从而破坏吊顶的整体性,导致吊顶板大面积坠落。5.地震中导致吊顶坠落的主要原因是楼板和墙体传递到吊顶的振动荷载,而在现有规范以及推荐吊顶结构图集中的吊顶没有减振措施,因此地震作用导致的破坏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吊顶结构进行改进,以减少或避免上述由于吊顶结构破坏导致的地震灾害。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吊杆装置,用于在吊顶系统中与建筑物主体的楼板的下表面固定,所述吊杆装置包括吊杆、悬挂部、延伸部、至少两个第一吊壁和至少两个第二吊壁;所述吊杆一端与建筑物主体固定,而另一端与所述悬挂部固定;所述延伸部、所述第一吊壁以及所述第二吊壁依次与所述悬挂部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吊壁上套设有橡胶垫片,并且所述吊杆与所述悬挂部之间设置有套设于所述吊杆上的橡胶垫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吊壁和所述第二吊壁之间限定有空间以及狭槽。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吊顶系统,至少包括根据前面任一项所述的吊杆装置。进一步地,所述的吊顶系统还包括主龙骨;所述主龙骨包括上缘部、下缘部以及腹板,所述上缘部形成为中空管状体,所述下缘部向所述主龙骨的两侧延伸,所述腹板设置在所述上缘部与所述下缘部之间并且将所述上缘部与所述下缘部连接成一体。进一步地,所述延伸部、所述第一吊壁和所述第二吊壁之间限定的空间适于容纳所述主龙骨的所述上缘部,并且所述第一吊壁和所述第二吊壁之间限定的狭槽适于容纳所述主龙骨的所述腹板。进一步地,所述主龙骨的上缘部在靠近腹板的一侧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于与所述吊杆装置的所述第二吊壁配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吊杆装置与主龙骨之间的接合的第二吊壁处设置有缓冲件,并且吊杆与悬挂部之间也设置有缓冲件。这样,地震中竖向荷载传递时被多重缓冲件削弱。从而能有效避免主龙骨的连接部位处的撕裂。在主龙骨的上缘部的靠近腹板的位置设置有凹陷部,以与吊杆装置的第二吊壁配合,使得吊杆装置与主龙骨之间的相对位移被限制在凹陷部的范围内。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吊顶系统的立体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边龙骨的立体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吊杆装置的立体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吊杆装置的又一立体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吊杆装置的平面视图。图6是本技术的吊杆装置与主龙骨连接的立体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主龙骨的立体视图和局部放大图。图8是本技术的主龙骨与次龙骨的连接挂片的立体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主龙骨与次龙骨的连接节点的立体视图。图10是本技术的边龙骨与主龙骨或次龙骨的连接挂片的立体视图。图11是本技术的边龙骨与主龙骨的连接节点的立体视图。在所附图中,以相同参考标号表示等同或相似的构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技术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技术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相同的标号指代相同的部件,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吊顶系统参见图1,与现有的吊顶系统类似,本技术提供一种吊顶系统100,包括主龙骨20、次龙骨10、边龙骨10’以及吊杆装置30。其中,吊杆装置30的一端固定至建筑结构主体上,通常使用膨胀螺栓固定于建筑结构主体的楼板的下表面上。该吊杆装置30的另一端通过吊件(将在下文详细描述)将主龙骨连接至吊杆装置30上。应当理解的是,可以通过多个吊杆装置30按照符合设计要求的形状、间隔尺寸安装以适于连接至少一条主龙骨20。主龙骨20通常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不限于此,技术人员必要时可以适应与建筑结构主体的形状和尺寸对于主龙骨20的布置方式进行改变。次龙骨30设置在至少2条主龙骨20之间。通常次龙骨10的端部设置有突出的搭接头,以便穿过主龙骨20腹板中预设的通孔,之后将次龙骨10的搭接头弯折。次龙骨10通常也以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并且次龙骨10垂直于主龙骨20。从而主龙骨20、次龙骨10排列设置之后划分出搁置吊顶板(图中未示出)的网格形状。应当理解的是,次龙骨10与主龙骨20之间的夹角可以适当地改变,以适应于不同形状的吊顶板。边龙骨10’通常设置在建筑结构的墙体上,并且可以与主龙骨20、边龙骨10相互搭接。边龙骨如图2所示,边龙骨10’形成为横截面大致为L形的长条形状,L形的两个壁分别形成为吊顶板搁置部107’和墙体固定部108’。其中,作为墙体固定部108’的壁上开设有与边龙骨10’的纵向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吊杆装置(30),用于在吊顶系统(100)中与建筑物主体的楼板的下表面固定,所述吊杆装置(30)包括吊杆(301)、悬挂部(305)、延伸部(304)、至少两个第一吊壁(307)和至少两个第二吊壁(308);所述吊杆(301)一端与建筑物主体固定,而另一端与所述悬挂部(305)固定;所述延伸部(304)、所述第一吊壁(307)以及所述第二吊壁(308)依次与所述悬挂部(30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吊壁(308)上套设有橡胶垫片,并且所述吊杆(301)与所述悬挂部(305)之间设置有套设于所述吊杆(301)上的橡胶垫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吊杆装置(30),用于在吊顶系统(100)中与建筑物主体的楼板的下表面固定,所述吊杆装置(30)包括吊杆(301)、悬挂部(305)、延伸部(304)、至少两个第一吊壁(307)和至少两个第二吊壁(308);所述吊杆(301)一端与建筑物主体固定,而另一端与所述悬挂部(305)固定;所述延伸部(304)、所述第一吊壁(307)以及所述第二吊壁(308)依次与所述悬挂部(305)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吊壁(308)上套设有橡胶垫片,并且所述吊杆(301)与所述悬挂部(305)之间设置有套设于所述吊杆(301)上的橡胶垫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吊杆装置(30),其中,所述第一吊壁(307)和所述第二吊壁(308)之间限定有空间(306)以及狭槽。3.吊顶系统(100),至少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吊杆装置(3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顶系统(100),还包括主龙骨(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多智戴君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