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70378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1 2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包括在稻种播种后8‑12d即进行移栽秧苗。更优选地,移栽秧苗时秧苗根部插入稻田深度为2‑3cm,之后在水稻长苗和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移栽秧苗后共进行3‑4次中耕除草,且在移栽秧苗前、水稻分蘖期以及抽穗期对稻田分别进行施肥,施用的肥料为堆肥或厩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移栽8‑12d的幼苗,有利于秧苗后期分蘖数的增加,且分蘖数的增加带来的增产超过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再配合间断蓄水、中耕除草以及合理施肥,使得水稻接受阳光空气充足、肥力足够,有效增长分蘖数、分蘖成穗数、每穗粒数以及结实率,最终达到水稻增产,同时降低成本和劳动强度。

Planting method for increasing yield of r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lanting method for increasing rice yield, including transplanting rice seedlings 8 to 12 days after rice seeding. Optimally, when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the depth of root insertion into rice field was 2.3 cm, and then 1.2 cm water layer height was maintained in rice seedlings and heading stage, while soil moisture was maintained in other stages. After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3.4 times of intermediate tillage and weeding were carried out, and before transplanting seedlings, at tillering stage and at heading stage, the rice fields were treated respectively. Fertilizer is applied to compost or manure. By transplanting the seedlings for 8 to 12 days, the invention is beneficial to the increase of tiller number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seedlings,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crease of tiller number on the yield exceeds the survival rate of transplanting;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water storage, intermediate tillage weeding and 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the rice can receive sufficient sunlight and air, and the fertility is sufficient, and the tiller number and tiller number can be effectively increased and the tiller number and the tillering panicle can be formed. Number,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and seed setting rate will ultimately increase rice yield and reduce cost and labor intens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种植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作为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水稻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食。水稻生产的发展,对解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自给问题和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水稻栽培方式的研究历来为各国所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耕地的减少,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同时又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已成为研究热点。公开号CN106900441A公开了一种水稻的种植方法,种植步骤包括:选种及处理、苗床管理、稻田管理、移栽、田间管理、病害虫防治、收割。通过种子处理、施肥管理的手段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公告号CN103999720B公开了一种可有效增产水稻种植技术,主要是通过多打农药和施肥来提高产量的。以上现有技术中,种子浸泡药水再拌入增产菌既增加劳动量又不绿色生态;施肥肥料成分复杂且次数多,增加成本;多打农药难免有残留危害食用者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主要通过移栽秧龄8-12d的幼苗来实现水稻的增产。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包括在稻种播种后8-12d即进行移栽秧苗。上述技术方案中,播种后8-12d即进行移栽秧苗,而常规方法是移栽3-4周或是更长秧龄的壮秧。常规方法是从移栽成活率角度考虑,所以选择秧龄长的秧苗,而本专利技术研究发现移栽8-12d的幼苗,有利于秧苗后期分蘖数的增加,且分蘖数的增加带来的增产超过移栽成活率导致的损失。优选地,移栽秧苗时,选择单根且种子附在其上的秧苗。选择单根幼苗有利于除草,且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和空气。优选地,移栽秧苗时,秧苗离开苗床后15min内完成移栽。幼苗脆弱,需要尽快接收土壤中的养分。优选地,移栽秧苗时,秧苗根部插入稻田深度为2-3cm。因为把秧苗深插入土壤里会消耗很多能量来恢复根的生长,干扰其发育,降低其高产的潜力,所以插入深度为2-3cm。优选地,移栽秧苗时,秧苗间至少间隔25cm。利于充分接受阳光和空气,增加分蘖。优选地,移栽秧苗后,在水稻长苗和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水稻根部在长时间淹水条件下难以茁壮成长,因此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水量需求进行间断蓄水能有助于生长增产。优选地,移栽秧苗后,进行3-4次中耕除草,松动土壤增加氧气量。更优选地,第一次中耕除草在移栽后10-12d进行,第一次完成两周后再中耕除草一次,始穗前再中耕除草1-2次。优选地,在移栽秧苗前、水稻分蘖期以及抽穗期对稻田分别进行施肥,施用的肥料为堆肥或厩肥。堆肥或厩肥肥力足、来源广,可有效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根的生长。优选地,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将稻种播种后8-12d即进行移栽秧苗,之后在水稻长苗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移栽秧苗后共进行3-4次中耕除草,且在移栽秧苗前、水稻分蘖期以及抽穗期对稻田分别进行施肥,施用的肥料为堆肥或厩肥。优选地,将稻种播种后10-12d即进行移栽秧苗,选择单根秧苗,在离开苗床15min内完成移栽,且移栽时秧苗根部插入稻田深度为2-3cm即可,秧苗成正方形矩阵排列,间隔25cm,之后在水稻长苗、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移栽秧苗后共进行3-4次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除草在移栽后10-12d进行,第一次完成两周后再中耕除草一次,始穗前再中耕除草1-2次,在移栽秧苗前、水稻分蘖期以及抽穗期对稻田分别进行施肥,施用的肥料为堆肥或厩肥。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移栽8-12d的幼苗,有利于秧苗后期分蘖数的增加,且分蘖数的增加带来的增产超过移栽成活率的影响;再配合间断蓄水、中耕除草以及合理施用堆肥或厩肥,使得水稻接受阳光空气充足、肥力足够,有效增长分蘖数、分蘖成穗数、每穗粒数以及结实率,最终达到水稻增产,同时降低成本和劳动强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在湖南郴州选择一块100亩试验田,试验田与对比田用田埂隔开,田埂覆膜35厘米以下,防止水体串流,分开灌溉排水。在试验田进行水稻种植(品种选用当地水稻品种),先按每亩1公斤稻种进行播种育苗,10d后即进行移栽秧苗,选择单根、长出2片叶且种子附在其上的秧苗,秧苗离开苗床后15min内完成移栽,且移栽时秧苗根部插入大田表层土壤2-3cm,秧苗成正方形矩阵排列,间隔25cm;之后在水稻长苗和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移栽秧苗后共进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移栽后10d进行,第一次完成两周后进行第二次,始穗前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且在移栽秧苗前、水稻分蘖期以及抽穗期对稻田分别进行一次施肥,施用的肥料为堆肥,施肥量为常规施肥量。按此种植方法,试验田最终产量达810公斤/亩。在对比田按照当地传统种植习惯种植水稻,育苗时也按照每亩1公斤稻种进行播种,对比田最终产量为655公斤/亩。实施例2在菲律宾选择一块80亩试验田进行水稻种植,按1公斤/亩稻种播种育苗,8d后即进行移栽秧苗,选择单根且种子附在其上的秧苗,秧苗离开苗床后15min内完成移栽,且移栽时秧苗根部插入大田深度为2-3cm,秧苗成正方形矩阵排列,间隔25cm;之后在水稻长苗和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移栽秧苗后共进行4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移栽后10d进行,第一次完成两周后进行第二次,再过一周进行第三次,始穗前进行第四次中耕除草;且在移栽秧苗前、水稻分蘖期以及抽穗期对稻田分别进行一次施肥,施用的肥料为厩肥。按照此种植方法,试验田最终产量达806公斤/亩。实施例3在江苏南通选择一块100亩试验田,按1公斤/亩稻种播种育苗,11d后即进行移栽秧苗,选择单根且种子附在其上的秧苗,秧苗离开苗床后15min内完成移栽,且移栽时秧苗根部插入大田深度为2-3cm,秧苗成正方形矩阵排列,间隔25cm;之后在水稻长苗和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移栽秧苗后共进行3次中耕除草,第一次在移栽后12d进行,第一次完成两周后进行第二次,始穗前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且在移栽秧苗前、水稻分蘖期以及抽穗期对稻田分别进行一次施肥,施用的肥料为堆肥,施肥量为常规施肥量。按照此种植方法,试验田最终产量达815公斤/亩。最后,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仅为较佳的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稻种播种后8‑12d后即进行移栽秧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稻种播种后8-12d后即进行移栽秧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移栽秧苗时,选择单根且种子附在其上的秧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移栽秧苗时,秧苗离开苗床后15min内完成移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移栽秧苗时,秧苗根部插入稻田深度为2-3c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移栽秧苗时,秧苗间至少间隔25c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增产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移栽秧苗后,在水稻长苗和抽穗阶段,稻田保持1-2cm的水层高度,其余阶段保持土壤湿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向波葛一陈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玖恪土壤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