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986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1 1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连接层、轴梁柱层、楼层框架和侧支撑梁;连接层两端对称设置有凹槽;轴梁柱层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凸台;楼层框架一端中心位置设置有与轴梁柱层外轮廓相对应配合的通孔;连接层两端通过凹槽与轴梁柱层相连接;凹槽与凸台过盈配合;连接层与楼层框架之间设置有耗能缓冲减震装置;侧支撑梁通过缓冲螺栓固定连接相邻的两楼层框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计一种连接层结构,在不同层的梁柱之间设计一种具有纵向波缓冲耗能减震的结构,在相邻的两楼层之间设计一种具有横向波缓冲耗能减震的侧支撑梁结构,减少了建筑物倒塌和楼板的坍塌风险。

An elastic building frame with aseismic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lastic building frame with an aseismic structure, which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uilding structures. The invention comprises a connecting layer, a shaft beam column layer, a floor frame and a side supporting beam; a groove is arranged symmetrically at both ends of the connecting layer; a convex platform is arranged symmetrically at both ends of the shaft beam column layer; a through hole corresponding to the outer contour of the shaft beam column layer is arranged at one end of the floor frame; and two ends of the connecting layer are connected with the shaft beam column layer through a groove. The interference fit between the groove and the convex abutment,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ushioning devic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connecting floor and the floor frame, and the side bracing beam is fixed to connect the adjacent two floor frame through the cushioning bolt. The invention designs a connecting story structure, a structure with longitudinal wave buffer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between beams and columns of different floors, and a lateral bracing beam structure with lateral wave buffer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between adjacent two floors, thereby reducing the risk of building collapse and floor collaps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钢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
技术介绍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给地球上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的财产损失,目前人类对于地震还无法做到精确的预测,对于地震的时间、地点以及强度也不能提前预知,地震是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不可估计的,地震最直接的破坏就是房屋建筑,会造成人员的伤亡,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会导致房屋建筑的左右晃动和上下颠动,对于结构性不强的建筑,在遇到强震时极易容易造成倒坍和破坏。抗震结构是抗震建筑设计首应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地震高发地带,建筑的抗震性能要求就更加的严格,对建筑的安全与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存在的抗震建筑,结构相对简单,单一的建构不能低于较大的地震,现有的建筑结构中应用多种隔震结构,以防止建筑在地震中受到破坏。例如,会通过增加建筑结构的刚度,提高其抗破坏能力;又如,通过在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各种隔震支座,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波,从而保护建筑。目前研究发现,由于横波和纵波作用,对于大多数的建筑其容易倒塌的位置在楼板和侧壁,支撑梁和支撑柱等结构不容易发生坍塌,因此如何减少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和楼板的坍塌造成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通过设计一种连接层结构,在不同层的梁柱之间设计一种具有纵向波缓冲耗能减震的结构,在相邻的两楼层之间设计一种具有横向波缓冲耗能减震的侧支撑梁结构,减少了建筑物倒塌和楼板的坍塌风险,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包括连接层,轴梁柱层,楼层框架和侧支撑梁;所述连接层两端对称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周侧竖直均布设置第一橡胶条;所述轴梁柱层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侧面竖直均布设置有第二橡胶条;所述楼层框架一端中心位置设置有与轴梁柱层外轮廓间隙配合的通孔;所述侧支撑梁的横截面为半圆环形结构;其中,所述连接层的凹槽与轴梁柱层的凸台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橡胶条与第二橡胶条紧配合;所述连接层与楼层框架之间设置有耗能缓冲减震装置;其中,所述轴梁柱层外侧面与楼层框架的通孔过盈配合;其中,所述侧支撑梁通过缓冲螺栓固定连接相邻的两楼层框架;其中,所述连接层、轴梁柱层、楼层框架和侧支撑梁之间通过相互连接并叠加形成弹性建筑框架。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层的凹槽内底面设置有第一矩形通孔;所述连接层的两端面沿边沿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一贯穿孔。进一步地,所述轴梁柱层的两端面上沿边沿等间距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对应的第二贯穿孔。进一步地,所述凸台一端设置有与第一矩形通孔相对应的第二矩形通孔;所述第一矩形通孔与第二矩形通孔配合形成电梯井道。进一步地,所述耗能缓冲减震装置包括强力钢筋和减震弹簧;所述强力钢筋与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之间过盈配合;所述强力钢筋与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之间通过强力水泥浇筑使之形成一体;所述相邻的连接层与轴梁柱层之间的强力钢筋上套接有减震弹簧。进一步地,所述楼层框架的上下两楼板外侧面等间距设置有一排安装孔。进一步地,所述侧支撑梁的同一侧的两平行切面各设有一矩形固定安装条;所述矩形固定安装条上设置有与安装孔相对应配合的第三贯穿孔。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螺栓包括头部的螺纹、中部的夹紧橡胶圈、尾部缓冲弹簧和螺帽;所述缓冲弹簧套接缓冲螺栓;所述螺纹与安装孔螺纹配合;所述夹紧橡胶圈与第三贯穿孔紧配合;所述缓冲弹簧一端固定连接缓冲螺栓的螺帽;所述缓冲弹簧另一端与矩形固定安装条表面贴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带有凹槽的连接层和带有凸台的轴梁柱层,在连接层和轴梁柱层端面设置通孔,在通孔内安装弹簧减震和钢筋,通过在不同层的梁柱层之间采用减震弹簧和高强度橡胶片对相邻的轴梁柱层进行加强和卡接连接,提高了建筑结构主梁体的横向波与纵向波的吸能能力,有效减少了主梁体因震动导致倒塌和折断,具有结构强度大,抗震能力强。2、本专利技术设计一种半圆形开口的侧支撑梁结构,在侧支撑梁结构的同一侧的两平行切面各设有一矩形固定安装条,通过设计一种具有减震缓冲吸能作用的螺栓,通过螺栓将侧支撑梁结构安装在相邻的两楼层之间,侧支撑梁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有效提高了建筑结构主体的楼层楼板的抗震性能,具有很强的抗纵向波和横向波的性能,有效减少了楼层楼板因震动所导致的坍塌,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的寿命和安全性能,可很好的应用于地震高发地带的建筑设计中。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的结构整体图;图2为图1的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连接层与楼层框架连接结构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楼层连接结构的内部结构图;图5为图3的结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轴梁柱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连接层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楼层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结构俯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侧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耗能减震装置安装位置局部放大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减震螺栓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减震螺栓安装位置局部放大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的结构整体图;图15为图14的结构俯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连接层与楼层框架连接结构图;图17图16的结构俯视图;图1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楼层与侧支撑梁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结构主视图;图2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相邻楼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的结构主视图;图22为图20的结构俯视图;图2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轴梁柱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楼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连接层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侧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连接层;2轴梁柱层;3楼层框架;4侧支撑梁;5第二矩形通孔;6第一矩形通孔;7通孔;8缓冲螺栓;101第一贯穿孔;102凹槽;103第一橡胶条;201第二贯穿孔;202强力钢筋;203减震弹簧;204凸台;205第二橡胶条;301安装孔;401矩形固定安装条;402第三贯穿孔;801螺纹;802夹紧橡胶圈;803缓冲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两端”、“对称”、“一端”、“中心位置”、“两侧”、“侧面”、“平行”、“头部”、“中部”、“尾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请参阅图1-13所示,包括连接层1、轴梁柱层2、楼层框架3和侧支撑梁4;连接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层(1),轴梁柱层(2),楼层框架(3)和侧支撑梁(4);所述连接层(1)两端对称设置有凹槽(102);所述凹槽(102)内周侧竖直均布设置第一橡胶条(103);所述轴梁柱层(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凸台(204);所述凸台(204)的外周侧面竖直均布设置有第二橡胶条(205);所述楼层框架(3)一端中心位置设置有与轴梁柱层(2)外轮廓间隙配合的通孔(7);所述侧支撑梁(4)的横截面为半圆环形结构;其中,所述连接层(1)的凹槽(102)与轴梁柱层(2)的凸台(204)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橡胶条(103)与第二橡胶条(205)紧配合;所述连接层(1)与楼层框架(3)之间设置有耗能缓冲减震装置;其中,所述轴梁柱层(2)外侧面与楼层框架(3)的通孔(7)过盈配合;其中,所述侧支撑梁(4)通过缓冲螺栓(8)固定连接相邻的两楼层框架(3);其中,所述连接层(1)、轴梁柱层(2)、楼层框架(3)和侧支撑梁(4)之间通过相互连接并叠加形成弹性建筑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层(1),轴梁柱层(2),楼层框架(3)和侧支撑梁(4);所述连接层(1)两端对称设置有凹槽(102);所述凹槽(102)内周侧竖直均布设置第一橡胶条(103);所述轴梁柱层(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凸台(204);所述凸台(204)的外周侧面竖直均布设置有第二橡胶条(205);所述楼层框架(3)一端中心位置设置有与轴梁柱层(2)外轮廓间隙配合的通孔(7);所述侧支撑梁(4)的横截面为半圆环形结构;其中,所述连接层(1)的凹槽(102)与轴梁柱层(2)的凸台(204)过盈配合;所述第一橡胶条(103)与第二橡胶条(205)紧配合;所述连接层(1)与楼层框架(3)之间设置有耗能缓冲减震装置;其中,所述轴梁柱层(2)外侧面与楼层框架(3)的通孔(7)过盈配合;其中,所述侧支撑梁(4)通过缓冲螺栓(8)固定连接相邻的两楼层框架(3);其中,所述连接层(1)、轴梁柱层(2)、楼层框架(3)和侧支撑梁(4)之间通过相互连接并叠加形成弹性建筑框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层(1)的凹槽(102)内底面设置有第一矩形通孔(6);所述连接层(1)的两端面沿边沿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第一贯穿孔(101)。3.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梁柱层(2)的两端面上沿边沿等间距设置有与第一贯穿孔(101)对应的第二贯穿孔(201)。4.根据权利要1所述的一种具有抗震结构的弹性建筑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涛江胜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托卡拉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