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机及其工作辊装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78339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4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及采用该工作辊装配的轧机,该工作辊装配包括一对工作辊,两所述工作辊均配置有轴承座,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轴承座沿所述工作辊的轴向依次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工作辊装配,采用轴承座错位布置的结构,使得各轴承座及轴承可获得更大的沿工作辊径向方向的布置空间,也即可有效增大各轴承的安装空间尺寸,从而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满足轧机小辊径化的需求,有效克服传统轧辊设计导致的轴承尺寸受限的问题。

Rolling mill and its work roll 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work roll assembly of a rolling mill and a rolling mill assembled with the work roll. The work roll assembly comprises a pair of work rolls, both of which are provided with bearing bases, and the two bearing bases on each side of the center line of the rolling mill are arranged in turn along the axial direction of the work roll. The assembly of the working rolls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the structure of the bearing seat dislocation arrangement, so that the bearing bases and bearings can obtain a larger arrangement space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of the working rolls, and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installation space size of the bearings, thereby improving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service life of the bearings and satisfying the small rolls of the rolling mill. The requirement of radial demand can effectively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bearing size caused by traditional roll desig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轧机及其工作辊装配
本技术属于轧机
,具体涉及一种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及采用该工作辊装配的轧机。
技术介绍
近年来,带钢冷轧机表现出明显的小辊径化趋势。在轧制同样产品的条件小,更小的工作辊辊径设计意味着更小的轧制力、更小的传动力矩,并将具备更强的轧制薄板能力,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受到业界的欢迎。如图1和图2,示出了经典的工作辊装配结构设计:图中,上工作辊1、下工作辊2处于压靠工况,轧辊中心距H1受辊径变化影响;上、下辊辊颈过渡段长度U1、W1一般设计为相同即U1=W1。在上工作辊1、下工作辊2均为最小辊径的压靠工况下,H1取值到最小;上辊轴承座4、下辊轴承座6之间的间隙g1,需能够保证上、下辊在最大的工作辊负弯辊力作用下,上辊轴承座4与下辊轴承座6不互相接触,即此时g1>0;另外,上辊轴承座4与下辊轴承座6加工轴承安装孔后,其结构强度也受到影响,图中δ1为上辊轴承座4、下辊轴承座6在竖直方向上的最薄处厚度;δ1需经过强度校核,并保证在承受弯辊力时的必要刚度。显然,在上述约束条件下,上辊轴承3及下辊轴承5的外径允许的最大值均应满足:D1max=H-2δ1-g1按此条件确定轴承外径后,再根据载荷条件选择合适的轴承型号、尺寸。随着辊径的减小,工作辊的轧辊轴承安装空间尺寸也不断被压缩。滚动轴承的承载能力与其直径关系较大,直径较小的轴承一般来说承载能力也会受到限制;因此,对辊径较小的轧机而言,可能出现因为轴承安装空间太小导致可供选型的轴承使用计算寿命严重缩短,甚至无法承受工作载荷的问题,影响工艺功能的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及采用该工作辊装配的轧机,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包括一对工作辊,两所述工作辊均配置有轴承座,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轴承座沿所述工作辊的轴向依次布置。作为实施例之一,两所述工作辊均包括辊身及分列所述辊身两侧的两个辊颈,两所述辊身长度相同且正对布置,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辊颈具有长度差,各所述轴承座装配于对应的所述辊颈上。作为实施例之一,各所述辊颈均包括与所述辊身连接的过渡段和用于装配所述轴承座的装配段,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过渡段具有长度差且长度差不小于所述轴承座的长度。作为实施例之一,两所述工作辊的长度相同。本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轧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轧机的工作辊装配。作为实施例之一,每一所述工作辊还配置有一用以支承该工作辊的支承辊,两所述工作辊位于两所述支承辊之间。作为实施例之一,每一所述工作辊与对应的所述支承辊之间还配置有一中间辊。作为实施例之一,各所述工作辊均包括辊身及分列所述辊身两侧的两个辊颈,各所述辊颈均包括与所述辊身连接的过渡段和用于装配所述轴承座的装配段,每组所述工作辊装配的位于轧机中心线同侧的两个过渡段的长度之和为Q,各所述Q值均相同。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上述工作辊装配,采用轴承座错位布置的结构,使得各轴承座及轴承可获得更大的沿工作辊径向方向的布置空间,也即可有效增大各轴承的安装空间尺寸,从而提高轴承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满足轧机小辊径化的需求,有效克服传统轧辊设计导致的轴承尺寸受限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
技术介绍
中所提供的经典的工作辊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轧机的工作辊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如图3-图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包括一对工作辊100,两所述工作辊100均配置有轴承座200,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轴承座200沿所述工作辊100的轴向依次布置,也即每侧的两轴承座200是错位布置的,具体地:沿工作辊100的轴向,轴承座200的靠近轧机中心线的一端为其内端,远离轧机中心线的一端为其外端;其中一轴承座200(对应于上述的长度较小的工作辊101所装配的轴承座200)的外端与轧机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另一轴承座200的内端与轧机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当然,由于轴承座200的形状的差异而导致的两轴承座200沿工作辊100轴向有部分重合的情况,也属于本实施例的常规替代或者说是容易想到的变化,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易于变换的。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工作辊100装配,采用轴承座200错位布置的结构,使得各轴承座200及轴承300可获得更大的沿工作辊100径向方向的布置空间,也即可有效增大各轴承300的安装空间尺寸,从而提高轴承300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满足轧机小辊径化的需求,有效克服传统轧辊设计导致的轴承尺寸受限的问题,突破了传统的轧辊轴承选型时的局限性,拓宽了轴承300的选型范围,可选择承载能力更大、使用寿命更长的轴承300,这对于开发力能参数大、结构尺寸紧凑的新型轧机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接续上述工作辊100的结构,两所述工作辊100均包括辊身及分列所述辊身两侧的两个辊颈,辊身是工作部分,用于轧制带钢,辊颈用于装配轴承300及轴承座200。对于轴承座200错位布置的结构,优选地是设计两个工作辊100位于轧机中心线同侧的长度不同,以留出足够的空间实现两个轴承座200可以错位布置,可以是其中一工作辊102的辊身长度较长,也可以是其辊颈长度较长;一般地,两工作辊100的辊身长度相同且正对布置,则,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辊颈具有长度差,也即:每一工作辊100包括位于轧机中心线左侧的左侧辊颈和位于轧机中心线右侧的右侧辊颈,则两个左侧辊颈之间具有长度差,两个右侧辊颈之间具有长度差;为便于轴承座200的错位布置,上述长度差宜不小于该轴承座200的长度(即沿工作辊轴向方向上的长度);轧机中心线每侧,长度较短的辊颈上的轴承座200位于长度较长的辊颈上的轴承座200的靠近轧机中心线的一侧。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各所述辊颈均包括与所述辊身连接的过渡段103和用于装配轴承300的装配段104,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过渡段103具有长度差且长度差不小于所述轴承座200的长度,从而长度较长的过渡段103可以为另一工作辊100的装配段104让出装配空间,以便于轴承座200的安装,同时,其自身的装配段104上的轴承座200的安装可以不受该另一工作辊100上的轴承座200的影响。进一步优选地,如图3,本实施例中,两工作辊100的长度优选为相同,则易知地,为便于两侧的轴承座200均是错位布置的,定义其中一工作辊100为第一工作辊101,另一工作辊100为第二工作辊102,则,第一工作辊101的左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包括一对工作辊,两所述工作辊均配置有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轴承座沿所述工作辊的轴向依次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包括一对工作辊,两所述工作辊均配置有轴承座,其特征在于: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轴承座沿所述工作辊的轴向依次布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工作辊均包括辊身及分列所述辊身两侧的两个辊颈,两所述辊身长度相同且正对布置,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辊颈具有长度差,各所述轴承座装配于对应的所述辊颈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轧机的工作辊装配,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辊颈均包括与所述辊身连接的过渡段和用于装配所述轴承座的装配段,轧机中心线每侧的两所述过渡段具有长度差且长度差不小于所述轴承座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轧机的工作辊装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威王毅祝翠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