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3940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该疏通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扭转装置和磨头,所述磨头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所述扭转装置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磨头具有粗糙表面,所述扭转装置与所述导管本体连接,所述扭转装置被构造为用于输入扭转力,以使所述磨头转动,以磨破血管的内壁。该疏通导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迅速磨破血管的内壁,以形成通道的入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介入治疗设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
技术介绍
在外周动脉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等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例如,导丝经由患者的动脉血管达到闭塞段。导丝的尖端部直接刺穿闭塞段,以达到建立通道的目的。在一些情况下,闭塞段的堵塞严重,无法被穿过。此时,需要经由该闭塞段的血管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区域重新建立通道。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以经由血管腔并刺穿闭塞段近端的血管的内壁,以便于建立通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的新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该疏通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扭转装置和磨头,所述磨头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所述扭转装置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磨头具有粗糙表面,所述扭转装置与所述导管本体连接,所述扭转装置被构造为用于输入扭转力,以使所述磨头转动,以磨破血管的内壁。可选地,所述扭转装置包括外套管、内套管、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转轮元件;所述内套管的内部具有管道,所述管道用于容纳所述导管本体并对所述导管本体形成固定;所述内套管具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并与所述外套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一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一转轮元件的一个端面具有第一凸起,所述外套管的内部具有卡接部,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卡接部中的任意一个具有第二凸起,并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一转轮元件的另一个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对所述第一转轮元件形成预弹力,以使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当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发生打滑现象。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弧形凸起,或者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斜面和与所述斜面连接的垂面,两个所述楔形凸起的所述斜面相贴合,以形成卡着。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转轮元件,所述第二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在所述第一转轮元件和所述第二转轮元件的接着面中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第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均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斜面和与所述斜面连接的垂面,所述第一凸起的斜面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斜面相贴合,所述第三凸起的斜面和所述第四凸起的斜面相贴合;当向一个方向转动所述外套管并且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发生打滑现象;当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外套管并且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之间发生打滑现象。可选地,所述扭转装置包括外套管、内套管、第二弹性元件、滚珠和第三转轮元件;所述内套管的内部具有管道,所述管道用于容纳所述导管本体并对所述导管本体形成固定;所述内套管具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并与所述外套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三转轮元件的一个端面具有孔,所述孔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相抵的所述滚珠,所述滚珠卡入所述孔中并且局部凸出于所述端面;所述外套管的内部具有卡接部,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卡接部中的任意一个具有凹槽,并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转轮元件的另一个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对所述滚珠形成预弹力,以使所述滚珠的局部卡入所述凹槽中,以传递扭转力;当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发生打滑现象。可选地,所述内套管的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内套管还包括卡爪部件和固定元件,所述卡爪部件的内部具有管道,所述卡爪部件包括主体部和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的多个卡爪,多个所述卡爪围绕所述管道设置,所述卡爪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在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止挡部,所述固定元件与所述内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抵,以使所述止挡部与多个所述卡爪相抵,从而使多个所述卡爪相互靠拢,以固定所述导管本体。可选地,所述磨头的外径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减小。可选地,所述导管本体的用于与所述磨头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所述导管本体的与该端连接的部位的外径,以形成凹陷区。可选地,所述导管本体包括内管和高分子膜层,所述内管由金属丝编织而成,所述高分子膜层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可选地,用于制作所述磨头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或者陶瓷材料。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操作者将疏通导管带有磨头的一端伸入动脉血管中,并使磨头行进至血管的闭塞段;然后,转动磨头,并使磨头继续向里行进;如果闭塞段的堵塞较轻,则在转动磨头过程中,磨头能够穿过闭塞段,以达到疏通的目的;如果闭塞段的堵塞比较严重,则磨头无法穿过闭塞段。此时,在转动磨头时,磨头会与堵塞物发生相对位移,最终磨头被限制在闭塞段近端的血管的内壁上。继续转动磨头,直至血管的内壁被磨破。该破口即为重新建立的通道的入口。重新建立的通道位于血管的内壁和外壁之间。该疏通导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迅速磨破血管的内壁,以形成通道的入口。此外,普通导丝能够穿过疏通导管的内腔,以达到闭塞段的远端,以便于导丝引导装置的进入。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疏通导管的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扭转装置的分解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扭转装置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帽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转轮元件和帽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转轮元件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转轮元件的俯视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三转轮元件和帽部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疏通导管使用时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疏通导管的分解图。图1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转轮元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8:血管的内壁;19:扭转装置;20:疏通导管;21:止挡部;22:第一弹簧;23a:第一转轮元件;23b:第二转轮元件;23c:第三转轮元件;23d:内圆键槽;24:帽部;25:主体部;26:外套管;26a:向内的凸缘;27:内套管;27a:外圆键;27b:向外的凸缘;28:固定元件;29:卡爪;30:台阶结构;31:第一凸起;32:第二凸起;33:缺口;34:第二弹簧;35:滚珠;36:凹槽;37:斜面;38:垂面;39:导管本体;40:磨头;41:凹陷区;42:管道;43:鲁尔接头;45:普通导丝。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扭转装置和磨头,所述磨头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所述扭转装置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磨头具有粗糙表面,所述扭转装置与所述导管本体连接,所述扭转装置被构造为用于输入扭转力,以使所述磨头转动,以磨破血管的内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本体、扭转装置和磨头,所述磨头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所述扭转装置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磨头具有粗糙表面,所述扭转装置与所述导管本体连接,所述扭转装置被构造为用于输入扭转力,以使所述磨头转动,以磨破血管的内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装置包括外套管、内套管、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转轮元件;所述内套管的内部具有管道,所述管道用于容纳所述导管本体并对所述导管本体形成固定;所述内套管具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并与所述外套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一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一转轮元件的一个端面具有第一凸起,所述外套管的内部具有卡接部,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卡接部中的任意一个具有第二凸起,并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一转轮元件的另一个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对所述第一转轮元件形成预弹力,以使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当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发生打滑现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弧形凸起,或者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斜面和与所述斜面连接的垂面,两个所述楔形凸起的所述斜面相贴合,以形成卡着。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转轮元件,所述第二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在所述第一转轮元件和所述第二转轮元件的接着面中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第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均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斜面和与所述斜面连接的垂面,所述第一凸起的斜面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斜面相贴合,所述第三凸起的斜面和所述第四凸起的斜面相贴合;当向一个方向转动所述外套管并且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发生打滑现象;当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外套管并且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堃徐荣张瑞岩张楚楚
申请(专利权)人:恩脉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