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81136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14:57
一种连接构造,该连接构造借助连结部件将第1线材和直径比该第1线材小的第2线材连接,其中,该连接构造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将第1线材的前端部从连结部件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将第2线材的基端部从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该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是直径比一端侧的开口部小的开口部。由此,即使在使用细径化的线材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与直径比该线材粗的线材接合,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内窥镜用的处置器具的圈套器与操作线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在医疗用的内窥镜中使用的处置器具,公知有如下的处置器具:该处置器具从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部插入到管腔内,利用圈套器将息肉等体内组织紧缚而切除,该圈套器是环状的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处置器具中,通常使用高频圈套器(热圈套器),该高频圈套器通过在圈套器内流过高频电流而对紧缚的体内组织进行烧灼切除。在高频圈套器中,由于一边通过烧灼将体内组织热凝固(止血)一边进行切除,因此能够抑制手术中的出血,但另一方面有时在手术后伴随着大出血。另外,在高频圈套器中,由于需要准备高频电源和向患者安装对极板等,因此手术前的准备很繁杂。此外,在高频圈套器的情况下,在手术中还需要注意患者和手术医生的烫伤等。在这样的背景下,近年来,逐渐普及了被称作冷圈套器的方法:在圈套器内不流过高频电流,仅通过线的紧缚将体内组织切除。由于无法期待使用冷圈套器对体内组织的切除像高频圈套器那样通过热凝固作用来止血,因此常伴随着出血,但由于其影响被限制于切除部,因此侵袭性低。另外,冷圈套器不像高频圈套器的情况那样需要繁杂的手术前的准备。另一方面,在冷圈套器的情况下,为了将体内的出血抑制到最小限度而将体内组织切除,必须使用锋利度良好的圈套器。为了形成锋利度良好的圈套器,使用直径小的线形成圈套器是最有效的。由此,在将体内组织紧缚时圈套器容易切入到体内组织,能够很少出血地切除体内组织。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187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当形成圈套器的线的直径变小时,因与操作线的外径尺寸差变大而不仅使圈套器与操作线的连接变得困难,而且有可能产生各种不良情况。例如,在借助连结部件对圈套器和操作线进行钎焊的情况下,由于连结部件与圈套器之间的间隙大,因此产生气泡(空隙)或孔(贯通空隙)而无法充分地填充钎料,接合强度容易产生偏差。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了通过挤压将连结部件和圈套器连接。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圈套器的基端部与连结部件的间隙大,所以有时会在构成圈套器的绞线出现散开或扭转的状态下进行接合。构成圈套器的绞线出现散开或扭转的结果是,在将圈套器从处置器具的插入部的前端展开时,环不通过同一平面而难以钩挂于体内组织,或者在紧缚时圈套器容易从体内组织脱离,有可能使产品的性能降低。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连接构造和连接方法:即使在使用细径化的线材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与直径比该线材粗的线材接合,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性能。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借助连结部件将第1线材和直径比该第1线材小的第2线材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造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将所述第1线材的前端部从所述连结部件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将所述第2线材的基端部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该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是直径比所述一端侧的开口部小的开口部。在上述专利技术中,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第2线材是圈套器,该圈套器的两端部被束在一起而形成所述基端部,位于所述两端部之间的部分形成为环状,所述第1线材是用于牵引所述圈套器的操作线。在上述专利技术中,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基端部的直径比所述第1线材的直径小。本专利技术的连接方法借助连结部件将第1线材和直径比该第1线材小的第2线材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方法具有如下的工序:第1接合工序,将所述第1线材的前端部从所述连结部件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缩小直径工序,使所述连结部件的包含另一端侧的开口部在内的中空部分缩小直径;以及第2接合工序,将所述第2线材的基端部从所述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使用细径化的线材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与直径比该线材粗的线材接合,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的连接构造的概要的图。图2是利用通过圈套器的环部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在内的内窥镜用的处置器具的外观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使用处置器具的状况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方法的概要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将操作线相对于连结部件定位后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7是示出操作线与连结部件的接合工序的概要的图。图8是示出将操作线接合在连结部件上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9是示出在使连结部件缩小直径时进行的型锻加工的概要的图。图10是示出缩小直径加工后的连结部件的形状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缩小直径加工后的连结部件的形状的局部剖视图。图12是示出圈套器与连结部件的接合工序的概要的图。图13是示出接合了圈套器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14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圈套器的形状(第1例)的图。图1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圈套器的形状(第2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下面,称作“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部分的尺寸的关系或比例与实际不同。另外,在附图相互之间也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部分。图1是示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的连接构造的概要的图。该图所示的连接构造1具有:圈套器2(第2线材),其形成为环状;操作线3(第1线材),其位于圈套器2的基端侧;以及连结部件4,其将圈套器2和操作线3连结而进行连接。圈套器2例如是使用由不锈钢SUS304等金属单线构成的绞线(金属线)而形成的,该圈套器2具有:环部21,其形成为大致椭圆状;前端部22,其位于环部21的长径方向的一端部(即,与接合于连结部件4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通过将绞线折叠成U字状而形成;以及基端部23,其将线的两端部并列排列。图2是利用通过圈套器2的环部21的平面进行切断时的剖视图。当设构成圈套器2的线的外径为r,设操作线3的外径为R时,在将线的两端排列在基端部23的状态下,线的直径之和2r比操作线3的直径R小。如果线的直径r是操作线3的直径R的1/3以下(0<r≤R/3),则更加优选。操作线3与圈套器2同样,例如是使用不锈钢SUS304而形成的。优选操作线3具有在任何状况下都能够可靠地使圈套器2从设置于处置器具的挠性护套(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展开的力量传递性。具体而言,优选操作线3例如具有如下的力量传递性:即使如圈套器2位于内窥镜的插入部所弯曲的部分的状况那样不利于圈套器2的展开的状况下,也能够可靠地使圈套器2从插入部的前端展开。连结部件4具有:线连接部41,其连接操作线3;圈套器连接部42,其连接圈套器2,具有比线连接部41小的直径;以及中间部43,其形成为锥形状,位于线连接部41与圈套器连接部42的中间。线连接部41供操作线3的前端部从连结部件4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圈套器连接部42供圈套器2的基端部23从连结部件4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该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是直径比供操作线3插入的一侧的开口部小的开口部。连结部件4例如由不锈钢SUS304制的管材形成。连结部件4的内径尺寸被设定为与操作线3的外径尺寸之间的间隙尽量小。在进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构造,该连接构造借助连结部件将第1线材和直径比该第1线材小的第2线材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造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将所述第1线材的前端部从所述连结部件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将所述第2线材的基端部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该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是直径比所述一端侧的开口部小的开口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1.25 JP 2015-2295961.一种连接构造,该连接构造借助连结部件将第1线材和直径比该第1线材小的第2线材连接,其特征在于,该连接构造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将所述第1线材的前端部从所述连结部件的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将所述第2线材的基端部从所述连结部件的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插入而进行挤压接合,该另一端侧的开口部是直径比所述一端侧的开口部小的开口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线材是圈套器,该圈套器的两端部被束在一起而形成所述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岩浪隆充六枪雄太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