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71799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07: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所述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由多个与发动机水冷管适形贴合并固定连接的可自清理的散热单元纵向叠加固定构成,通过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的各散热单元中各部件的相互配合,从而使日常行驶中散热片上堆积的污垢更便于清理,改善了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从而使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从根本上得到显著提升。

Easy to clean heat sink for water-cooled engines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asy to clea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for a water cooled engine. The easily cleane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suitable for a water cooled engine is composed of a plurality of self cleaning heat dissipating units with a self cleaning and fixed connection with an engine water cooling tube,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water cooled engine. The mutual coordination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heat dissipating unit of the heat dissipating unit makes the dirt accumulated on the heat sink more convenient to clean up, and improves the radi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radiator, so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ngine is greatly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对水冷式发动机工作性能的要求愈来愈高,而散热装置作为直接影响发动机工作性能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所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目前散热装置的设计上,通常因为不便于清理,导致散热片上的污垢越积越多,从而严重影响发动机的散热性能。因此,需要一种装置,可以方便清理散热片上的污垢,使发动机的散热更加迅速,从而间接提升发动机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片不便于清理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由多个与发动机水冷管适形贴合并固定连接的可自清理的散热单元纵向叠加固定构成,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横置中空的支撑管Ⅰ和支撑管Ⅱ、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左端和支撑管Ⅱ左端的支撑板Ⅰ、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右端和支撑管Ⅱ右端的支撑板Ⅱ、设置于支撑管Ⅰ和支撑管Ⅱ之间的散热片、沿支撑管Ⅰ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Ⅰ内部平齿转动轴Ⅰ、沿支撑管Ⅱ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Ⅱ内部平齿转动轴Ⅱ、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Ⅰ底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Ⅰ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Ⅰ、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Ⅱ顶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Ⅱ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Ⅱ,所述支撑管Ⅰ的两端和支撑管Ⅱ的两端均分别垂直固定于支撑板Ⅰ的板面和支撑板Ⅱ的板面,从而构成用于安装散热片的矩形框架,所述散热片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板Ⅰ的板面和支撑板Ⅱ的板面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Ⅰ垂直贯穿支撑管Ⅰ底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的上表面,所述引导杆Ⅱ垂直贯穿支撑管Ⅱ顶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的下表面,所述引导杆Ⅰ与引导杆Ⅱ相互交错定距间隔设置,所述引导杆Ⅰ和引导杆Ⅱ用以引导散热片形成最佳散热构型和清理时改变散热片的构型从而使散热片发生弹性形变让板结在散热片上的污垢皲裂脱落,所述平齿转动轴Ⅰ和平齿转动轴Ⅱ转动使引导杆Ⅰ和引导杆Ⅱ产生相对位移从而改变散热片的构型。进一步,所述支撑管Ⅰ和支撑管Ⅱ均设有进水管道,所述进水管道一端密封且另一端贯穿支撑板Ⅰ或支撑板Ⅱ的一侧板面与外界高压水泵相连。进一步,所述支撑管Ⅰ的底部和支撑管Ⅱ的顶部均设置有喷水头,所述喷水头位于引导杆Ⅰ和引导杆Ⅱ之间,所述喷水头与进水管道连通,所述喷水头用于喷洒高压水柱清洗散热片。进一步,所述喷水头数量为多个,所述喷水头间隔设置于支撑管Ⅰ的底部或支撑管Ⅱ的顶部。进一步,所述平齿转动轴Ⅰ的外延段贯穿支撑板Ⅰ的一侧板面并设有用于传动的外接齿轮Ⅰ,所述平齿转动轴Ⅱ的外延段贯穿支撑板Ⅱ的一侧板面并设有用于传动的外接齿轮Ⅱ。进一步,所述外接齿轮Ⅰ和外接齿轮Ⅱ上均设有与外接齿轮Ⅰ和外接齿轮Ⅱ相啮合的带齿皮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通过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的各散热单元中各部件的相互配合,从而使日常行驶中散热片上堆积的污垢更便于清理,改善了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从而使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从根本上得到显著提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的散热功用时的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的清洁功用时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散热单元的俯视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的散热功用时的正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的清洁功用时的正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100由多个与发动机水冷管外侧壁适形贴合并固定连接的散热单元10纵向叠加固定构成,所述散热单元10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横置中空的支撑管Ⅰ11和支撑管Ⅱ12、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11左端和支撑管Ⅱ12左端的支撑板Ⅰ13、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11右端和支撑管Ⅱ12右端的支撑板Ⅱ14、设置于支撑管Ⅰ11和支撑管Ⅱ12之间的散热片15、沿支撑管Ⅰ11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Ⅰ11内部平齿转动轴Ⅰ16、沿支撑管Ⅱ12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Ⅱ12内部平齿转动轴Ⅱ17、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Ⅰ11底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Ⅰ16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Ⅰ18、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Ⅱ12顶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Ⅱ17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Ⅱ19,所述支撑管Ⅰ11的两端和支撑管Ⅱ12的两端均分别垂直固定于支撑板Ⅰ13的板面和支撑板Ⅱ14的板面,从而构成用于安装散热片15的矩形框架,所述散热片15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板Ⅰ13的板面和支撑板Ⅱ14的板面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Ⅰ18垂直贯穿支撑管Ⅰ11底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15的上表面,所述引导杆Ⅱ19垂直贯穿支撑管Ⅱ12顶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15的下表面,所述引导杆Ⅰ18与引导杆Ⅱ19相互交错定距间隔设置,所述引导杆Ⅰ18和引导杆Ⅱ19用以引导散热片15形成最佳散热构型和清理时改变散热片15的构型从而使散热片15发生弹性形变让板结在散热片15上的污垢皲裂脱落,所述平齿转动轴Ⅰ16和平齿转动轴Ⅱ17转动使引导杆Ⅰ18和引导杆Ⅱ19产生相对位移从而改变散热片15的构型,所述支撑管Ⅰ11和支撑管Ⅱ12采用断面为正方形的方形管,当所述散热单元10用于散热功用时,所述平齿转动轴Ⅰ16带动引导杆Ⅰ18向上位移,所述平齿转动轴Ⅱ17带动引导杆Ⅱ19向下位移,从而使散热片15呈现最佳散热构型,当所述散热单元10用于清理功用时,所述平齿转动轴Ⅰ16带动引导杆Ⅰ18向下位移至支撑管Ⅰ11和支撑管Ⅱ12之间间距的二分之一位置,所述平齿转动轴Ⅱ17带动引导杆Ⅱ19向上位移至支撑管Ⅰ11和支撑管Ⅱ12之间间距的二分之一位置,从而使散热片15产生弹性形变让板结在散热片15上的污垢皲裂脱落。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通过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的各散热单元中各部件的相互配合,从而使日常行驶中散热片上堆积的污垢更便于清理,改善了散热器的散热性能,从而使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从根本上得到显著提升。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Ⅰ11和支撑管Ⅱ12均设有进水管道20,所述进水管道20一端密封且另一端贯穿支撑板Ⅰ13或支撑板Ⅱ14的一侧板面与外界高压水泵相连,所述进水管道20呈平铺的爬梯状,所述进水管道20的环形内侧围合于引导杆Ⅰ18或引导杆Ⅱ19,为引导杆Ⅰ18或引导杆Ⅱ19提供进一步限位作用,避免引导杆Ⅰ18或引导杆Ⅱ19横向摆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管Ⅰ11的底部和支撑管Ⅱ12的顶部均设置有喷水头21,所述喷水头21位于引导杆Ⅰ18和引导杆Ⅱ19之间,所述喷水头21与进水管道20连通,所述喷水头21用于喷洒高压水柱清洗散热片15,所述喷水头21前端还可设置花洒状的喷洒头,以便于清洗更加彻底。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水头21数量为多个,所述喷水头21间隔设置于支撑管Ⅰ11的底部或支撑管Ⅱ12的顶部。本实施例中,所述平齿转动轴Ⅰ16的外延段贯穿支撑板Ⅰ的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个与发动机水冷管适形贴合并固定连接的可自清理的散热单元纵向叠加固定构成,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横置中空的支撑管Ⅰ和支撑管Ⅱ、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左端和支撑管Ⅱ左端的支撑板Ⅰ、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右端和支撑管Ⅱ右端的支撑板Ⅱ、设置于支撑管Ⅰ和支撑管Ⅱ之间的散热片、沿支撑管Ⅰ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Ⅰ内部平齿转动轴Ⅰ、沿支撑管Ⅱ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Ⅱ内部平齿转动轴Ⅱ、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Ⅰ底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Ⅰ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Ⅰ、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Ⅱ顶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Ⅱ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Ⅱ,所述支撑管Ⅰ的两端和支撑管Ⅱ的两端均分别垂直固定于支撑板Ⅰ的板面和支撑板Ⅱ的板面,从而构成用于安装散热片的矩形框架,所述散热片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板Ⅰ的板面和支撑板Ⅱ的板面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Ⅰ垂直贯穿支撑管Ⅰ底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的上表面,所述引导杆Ⅱ垂直贯穿支撑管Ⅱ顶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的下表面,所述引导杆Ⅰ与引导杆Ⅱ相互交错定距间隔设置,所述引导杆Ⅰ和引导杆Ⅱ用以引导散热片形成最佳散热构型和清理时改变散热片的构型从而使散热片发生弹性形变让板结在散热片上的污垢皲裂脱落,所述平齿转动轴Ⅰ和平齿转动轴Ⅱ转动使引导杆Ⅰ和引导杆Ⅱ产生相对位移从而改变散热片的构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水冷式发动机的易清理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多个与发动机水冷管适形贴合并固定连接的可自清理的散热单元纵向叠加固定构成,所述散热单元包括纵向间隔设置且横置中空的支撑管Ⅰ和支撑管Ⅱ、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左端和支撑管Ⅱ左端的支撑板Ⅰ、用于连接并密封支撑管Ⅰ右端和支撑管Ⅱ右端的支撑板Ⅱ、设置于支撑管Ⅰ和支撑管Ⅱ之间的散热片、沿支撑管Ⅰ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Ⅰ内部平齿转动轴Ⅰ、沿支撑管Ⅱ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管Ⅱ内部平齿转动轴Ⅱ、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Ⅰ底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Ⅰ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Ⅰ、一端垂直贯穿支撑管Ⅱ顶部且杆身上设置齿形与平齿转动轴Ⅱ的齿形相啮合的多个引导杆Ⅱ,所述支撑管Ⅰ的两端和支撑管Ⅱ的两端均分别垂直固定于支撑板Ⅰ的板面和支撑板Ⅱ的板面,从而构成用于安装散热片的矩形框架,所述散热片的两端分别与支撑板Ⅰ的板面和支撑板Ⅱ的板面固定连接,所述引导杆Ⅰ垂直贯穿支撑管Ⅰ底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的上表面,所述引导杆Ⅱ垂直贯穿支撑管Ⅱ顶部的一端垂直固定于散热片的下表面,所述引导杆Ⅰ与引导杆Ⅱ相互交错定距间隔设置,所述引导杆Ⅰ和引导杆Ⅱ用以引导散热片形成最佳散热构型和清理时改变散热片的构型从而使散热片发生弹性形变让板结在散热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美琴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恩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